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鳗鲡与鳗鲡养殖
鳗鲡属硬骨鱼纲、鳗鲡目、鳗鲡科、鳗鲡属。学名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一种降河洄游性鱼类。全世界有19种,中国有两种,即鳗鲡和花鳗(Anguilla marmorata)。
中国鳗鲡主要分布于20°~40°N西太平洋的中国、日本及朝鲜西部的江河沿海。在中国南自北部湾,北到渤海区,东至台湾省,西溯长江,达四川省中部山溪都有分布。鳗鲡肉质细嫩,味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
形态特征 体延长,前部圆柱形,肛门之后的尾部稍侧扁。头长而尖钝。眼小。吻突出。口大,前位,上下颌及犁骨上均有带状排列的细齿。鳃孔小,位于胸鳍基部下方。鳞细小,埋于皮下,呈席纹状排列。野生的鳗鲡背青灰色,腹淡白色,池塘养殖的鳗鲡背蓝黑色,腹洁白。(见图)
鳗鲡
生物学特性 属降河性洄游鱼类。每年1月至5月幼鳗(也称鳗线、白仔鳗)自海洋大量游至河口。雄鳗通常滞留在河口,雌鳗则继续上溯,在江河及与之相通的溪流或湖泊中生长、肥育。鳗鲡喜弱光,昼伏夜出,对水流很敏感。水温12℃开始摄食,生长适温18~30℃,以26~30℃最佳,30℃以上摄食强度下降,38℃以上死亡。在淡水中生长4~6年性成熟,成熟雌鳗于秋季大批降河,至河口与雄鳗结伴,洄游到海洋的产卵场繁殖。
食性 肉食性白仔鳗,主要摄食浮游生物,随着个体的增长,开始摄食枝角类、丝蚯蚓、虾、蟹、螺、蚬、蚌肉及其他小昆虫和鱼类,也食动物尸体。人工饲养的鳗鲡除了白仔鳗驯食阶段使用红蚯蚓外,一般都使用人工配合饲料。
野生鳗鲡的生长速度较慢。如钱塘江的鳗鲡,第一年春季体长6厘米,体重1克左右;第二年春季体长15厘米,体重5克左右;第三年春季体长25厘米,体重15克左右;第四年以后才陆续达到食用鳗鲡规格(150克)。池塘养殖的鳗鲡则生长较快,当年可将白仔鳗培育到体长20厘米,体重15克左右;第二年秋季一部分已达到食用鳗规格。温流水养殖的鳗鲡生长更快,白仔鳗通过1个月饲养,可长成0.2克以上的黑仔鳗,饲养4个月,可长成体重20克左右的鳗种,再经3~4个月养殖,可长成体重150~250克的食用鳗鲡。
生殖 在淡水中,鳗鲡的性腺不发育,不能自行繁殖,生活在淡水中的雄鳗,性腺发育滞留在早期阶段。体长45厘米以下时,用肉眼很难区分雌雄。达45厘米以上,卵巢发育滞留在Ⅱ~Ⅲ期,体长达到70厘米以上的雌鳗,卵巢呈肉红色,卵细胞出现卵黄沉积。雌鳗的性腺是在降河入海后游向产卵场的过程中发育成熟的。仔鳗孵出后呈柳叶状,故称柳叶鳗,在暖流的挟持下到达河口和近岸,经过变态发育成白仔鳗,然后进入淡水。
日本养鳗始于1877年,中国台湾省养鳗始于1962年,其他各省集约式养鳗始于1973年,至1988年全国已建成精养鳗池466.7公顷,温室18万平方米。
中国鳗苗资源分布较广,自北而南的大小河流入海口,几乎都有鳗苗,但以长江口、钱塘江口、闽江口、韩江口以及台湾省沿海的河口最为集中。鳗苗行迹受气候、海况、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大。每年当水温上升到10℃以上时,鳗苗开始向河口溯游,形成汛期。广东省的韩江口11月始发,1月至2月旺发,福建、浙江河口迟半个月到1个月,江苏省苏北沿海旺发已是4月。台湾省西海岸于10月已见鳗苗。
鳗苗喜温暖、淡水、弱光。潮汐对鳗苗的行踪、集群颇有影响,高潮前2~3天,产量最高。海水、河水温差越小,产量越高。日落后1~2小时光照适宜,产量较高。用黄光诱捕,则效果更好。
养殖 中国养殖鳗鲡的方法有露天池静水式,余热温流水式,室内循环过滤式及普通池塘的鱼、鳗混养。
鳗池建造 在建造精养池时,应充分注意到水源、水质、集污、排污和防逃措施。一个完备的养鳗场,通常包括露天养鳗池和室内养鳗池两部分。两者的面积比视各地具体条件而定,室内鳗池为一级池,鱼池面积不少于总面积的2%,用于白仔鳗的引食驯养。露天鳗池为二、三、四级池,池的面积比分别为:8%∶15%∶75%。一级池是将体重0.1克的鳗苗养到0.2克,池的面积为40~60平方米,池深80~100厘米,水深50~60厘米;二级池是将体重0.2克的黑仔鳗养到2克左右的小鳗种,池的面积为200~400平方米,池深120~130厘米,水深80~100厘米;三级池是将体重2克的小鳗种养到体重20克左右的大鳗种,池的面积为400~800平方米,池深140~150厘米,水深100~120厘米;四级池(食用鳗养殖池)是将体重20克左右的大鳗种养到150克以上的食用鳗鲡,池的面积为800~1200平方米,池深150~160厘米,水深120~140厘米。各级鳗池的形状,大多采用圆角的方形或长方形。露天池一般都在平地上堆土筑堤,块石护坡,或用插槽式水泥预制板砌成。池底有平底形和锅底形两种,下铺20厘米厚的石砟,上铺5厘米厚的黄沙或小片石。池底坡降为1/300~1/200。排污口设在池底中央(锅底型)或池的一端(平底型),注水口与排水口相对,设在池壁顶上,高出池内最高水位20~30厘米。
室内养殖池包括厂房、养鳗池和注、排水系统。厂房为乳白色或透明的玻璃钢屋面,四周为砖砌空心墙,中填保温材料。池的面积不宜过大,排水口设在池的中央。注水管道架在池顶,用铁管和阀门控制。热源尽可能利用工厂余热或地热,也可以采用锅炉加温。
仔鳗培育 白仔鳗的培育在室内养殖池进行。水温控制在26~28℃,注意防止危害严重的水霉病与小瓜虫病。
仔鳗培育的主要任务是驯养。使鳗苗从分散摄食改为集中摄食:夜间摄食改为白天摄食:摄食天然饲料改为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培育期1个月左右。一般放苗密度为每平方米0.4~1.0千克。放养后第一个星期的驯养工作尤为重要。苗入池前,以0.7%食盐水浴,水温从自然温度逐渐上升到27~28℃,入池两天后开始喂丝蚯蚓,4天后兼喂配合饲料。这期间要注意换水,从日换水一次到五六次,换水时可以2毫克/升浓度的亚甲基蓝溶液消毒。驯食之初,一般都在傍晚借助灯光诱集,以后每隔2~3小时投喂1次,驯食一个星期后,已是白天喂食。日投喂次数减为4~5次,其总投饲料以鳗苗体重的5~6倍为宜。此后,立即进行饲料转换训练,首先要选用优质专用配合饲料,含粗蛋白48%以上,粗脂肪6%以下,粗纤维1.2%以下,粗灰分17%以下。上食占摄食的鳗苗达80%以上时,表明食料转换工作已经完成,以后逐渐增加配合饲料和减少丝蚯蚓的比例,直到鳗苗完全正常摄食配合饲料为止。鳗苗驯食过程历时约21~28天。鳗体变黑后,尚需进行一段时间的黑仔鳗饲养。此时水温控制在27℃以下,注意换水排污,增氧,使水质保持良好状态。黑仔鳗的日投喂量为体重的6%~8%,1天投喂4~5次。
鳗种培育 鳗苗通过1个多月的驯养,个体间大小差异明显,必须及时分养。黑仔鳗进入鳗种培育期,一般仍在温流水中饲养,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2千克,1天投饵2~3次,上午1~2次,下午1次,投在固定的食台上,鳗种配合饲料的粗蛋白含量应在45%以上,粗脂肪6%以下,粗纤维1.2%以下,粗灰分16.5%以下。随着鳗种体重的增加,日投喂量占存塘鳗种总体重的比例应下降,一般体重1克左右的小鳗种,日投喂量为存塘鳗种总重量的8%~10%;3~5克的鳗种为6%~8%;5~10克的为5%~6%;10~20克的为3%~5%。鳗种的饲养阶段,分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技术环节,一般每25~30天进行分养一次。
食用鳗养殖 食用鳗养殖从体重20克左右的鳗种开始。中国养殖食用鳗的方式有单养、混养和搭养三种:①单养 又可分为露天池静水养殖、半温流水养殖和温流水养殖三种。露天池静水养殖多用土池,夏秋季节的日换水量为10%~15%,主要靠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氧气,改善水质。温流水养殖是将池水温度控制在鳗鲡生长的最适温度(26~28℃),日换水1次,称为半温流水养殖;日换水8~12次,称为温流水养殖。②混养 在普通鱼池中主要养殖鳗种,每公顷放养4.5万~6万尾20克的鳗种,同时混养鲢、鳙等鱼类,投喂配合饲料。③搭养。在普通鱼池中放少量鳗种,不投喂鳗鲡配合饲料,主要摄食池中生物饲料。
食用鳗养殖需严格掌握放养、分养和饲养三个环节。同一规格不同养殖方式的放养量见表1;不同规格同一养殖方式的放养量见表2。
分养间隔因放养密度和饲育方法而异,初期为20天到30天分养1次,全年分养5~7次。达到食用规格的鳗鲡应及时出售,余下的仍按个体大小分别放养。
表1 同一规格不同养殖方式的放养量(规格:15~20g/尾)
表2 不同规格同一养殖方式的放养量
食用鳗的饲养为1天投饵1~2次,上午在8~9时,下午在2~3时,下午的投喂量为全天投喂量的30%左右。配合饲料的用量掌握在占鳗鲡总体重的2%~3%,随着鳗鲡的增重,可每隔5~7天调整1次投饲量。配合饲料的粗蛋白含量不低于44%,粗脂肪6%以下,粗纤维1.2%以下,粗灰分16.5%以下。饲料全部投在食台上。
鳗鲡对水质的要求很高,水的pH值应在7~9范围内,透明度为20~25厘米,溶解氧7毫克/升以上。培养好蓝藻(微囊藻),使其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氧气,以稳定水质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培养方法是:①引种培育。4月中旬向养殖池内引进微囊藻;②掌握水质。使保持嫩绿色或浓绿色,一旦变黄褐、暗褐或乳白色,或透明度大于25厘米,应及时采取措施;③及时除虫。轮虫和枝角类是微囊藻的大敌,当轮虫数量在低倍显微镜下一个视野中有3个以上,微囊藻数量就会减少,且水质变坏,应及时用晶体敌百虫杀灭或在池中搭养“老口”(越冬鱼种)花鲢10~20尾;④适时搅水增氧、注水。每逢雨天或晚上,经常开动水车式增氧机搅水增氧。夏秋季节每天向池中注入新水,日交换水量1/7~1/3。
越冬 秋末冬初露天池水温明显下降,应及时将鳗种移入室内继续饲养,水温保持在15~18℃。如果要在室外越冬,应抓好以下工作:①提早放鱼入塘。在江苏、浙江一带需在10月上、中旬,将鳗种按不同规格、分别放入越冬池。然后继续投喂饲料,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维生素,或投喂越冬专用饲料;②越冬池需保持最高水位,以利保温;③防止水霉病发生。一般每隔1个月全池泼洒1次孔雀石绿,用量依鳗种的大小而定。体重10克以上者可用0.2毫克/升,5~10克用0.15毫克/升,泼洒后48小时更换池水10%~15%;④池水透明度大于50厘米时应在晴天追施尿素或硫酸铵,提高水的肥力;⑤加强巡塘。一旦发现异常,及早采取对策。
鳗病防治 主要病害有以下几种:①水霉病。危害鳗苗、鳗种及体表有伤的食用鳗,流行季节在早春和晚秋。防治方法是将病鳗放在2~3毫克/升亚甲基蓝或0.7%食盐溶液中药浴24小时。大多采用升温防病法,将水温控制在27℃左右,以遏制水霉和小瓜虫繁殖、生长;②锚头蚤病。主要危害体重100克左右的鳗鲡,寄生在鳗的口腔里,轻者影响摄食和生长,重者引起大量死亡。防治方法是冬季干池、冻晒,放养前用生石灰清塘,杀灭虫卵,放养后用敌百虫全池泼洒,使池水呈0.5~1.0毫克/升浓度。连续3次,每次间隔一星期,能有效杀灭锚头蚤幼体:③烂鳃病。由粘细菌引起,主要危害体重100克左右的鳗鲡。防治方法是定期投喂痢特灵药饵,严重时将病鳗放养在2毫克/升的痢特灵药液中药浴,或用生石灰水全塘泼洒,使池水呈20毫克/升浓度;④赤鳍病。由细菌引起,主要危害较大的鳗种。病鳗腹部、臀鳍基部明显充血。防治方法是定期投喂痢特灵药饵,或将病鳗养在2毫克/升痢特灵药液中;在高密度养殖情况下,也可全池泼洒,使池水呈1~2毫克/升浓度。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