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当心“病急乱投医”!加州鲈养殖的“拦路虎”——诺卡氏菌
诺卡氏菌病已成为加州鲈养殖业的“头号杀手”之一。该病由鰤诺卡氏菌引起,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兼性胞内寄生菌,呈杆状或分枝状,可引起肝、脾、肾、心脏等组织纤维化形成白色结节。作为条件致病菌,其潜伏期长、发病缓慢,但危害极大。据业内统计,2025年5-7月,广东、福建、浙江、湖北等主产区的暴发率较去年同期增长20%-30%。自然发病率达15%-30%,严重时可达60%,死亡率高达80%,对养殖户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无特效药!
警惕“病急乱投医”的陷阱
诺卡氏菌为兼性胞内寄生菌,可侵入鱼体免疫细胞,导致药物难以彻底清除病原。目前该病尚无特效药,但许多养殖户在发病后盲目寻求“灵丹妙药”,部分不良商家借机推销所谓“特效药”,实则为抗生素原粉制成的三无产品。这些药物价格高昂却疗效有限,据了解,一个疗程7天用药费用可达四五千元,不仅无法根治疾病,还会导致药物残留、细菌耐药性加剧,且严重影响了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盲目用药不可取,应了解这一病菌的发病特性。诺卡氏菌主要通过鳃、体表伤口或消化道入侵鱼体,而伤口的暴露大大的增加了感染风险。根据宁波大学王国良教授针对健康乌鳢做的诺卡氏菌回归感染试验,从发病时间上来看感染风险高低,注射感染> 创伤浸泡 > 口灌 > 非创伤浸泡,简单来说,在实际养殖操作中,鱼体表有伤口其感染风险大大增加,因此,诸如钉虫等寄生虫叮咬、刮网操作不当等造成的损伤,应引起注意。减少鱼体创伤、维持水体稳定,是阻断病原传播的第一道防线。
症状识别:
早发现、早干预
诺卡氏菌病早期症状隐蔽,但通过细致观察仍可捕捉信号。早期表现为病鱼反应迟钝、食欲减退,体色发黑,常浮于水面。随后体表出现花身、出血点,随着病情的加重出血点扩散出现溃疡、糜烂,肌肉出现白色结节肉芽肿,鳍条充血、尾鳍糜烂。进行解剖可发现腹腔、肝、脾、肾等内脏器官布满大量白色或淡黄色结节(直径0.1~0.3厘米)。
花身、体表有出血点
体表肌肉长满白色结节
腹腔布满白色结节
通常,体表肌肉、内脏器官、腹腔出现白色结节属于典型症状,当白色结节的典型症状出现时往往已进入中晚期,治疗难度巨大。
因此,定期的打样体检、增加巡塘次数十分必要。一旦发现有疑似症状,应立即送检专业机构筛查是否感染诺卡氏菌,并尽早干预。
预防为主:
构建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为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通过物理屏障阻断病原体入侵,这是关键。通过定期的打样镜检,观察是否有寄生虫感染,当前也正是钉虫的高发期,排除钉虫、车轮虫、斜管虫等寄生虫叮咬,进行杀虫处理,减少鱼体损伤降低感染风险。与此同时,应定期进行水体消毒操作,尤其是在气温骤变的时间节点,病原菌将大量滋生。可使用复合碘制剂、纳米银消毒剂、戊二醛苯扎溴铵等进行水体消毒,进一步压制水体中诺卡氏菌的数量。
锚头蚤、车轮虫
第二道防线为优化养殖环境。避免过度投喂,减少残饵污染。定期改底补菌,保持底质、水质稳定。诺卡氏菌广泛存在于水体、底泥中,腐生为主,底质水质越差,越容易导致病原菌的滋生。
第三道防线为增强鱼体免疫力。通过定期打样体检可对鱼体健康度进行判断,肝、脾、肾是否健康,肠道是否出血发红有肠炎,根绝体检结果定期进行护肝健肠的内服操作,维持鱼体的健康度,避免鱼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诺卡氏菌病的关键在于“防重于治”。养殖户需明确其感染途径与发病特点,避免盲目用药。通过加强日常管理、维护水体环境、提升鱼体抗病力,方能将病害扼杀在摇篮中。唯有坚持科学养殖,才能实现加州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E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一线"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