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人类喜食鱼翅,认为它是珍馐,为啥留鲨鱼鳍后将鲨鱼肉弃之不顾?
几十年前,你可能在高档饭局上见过这样的场景:一桌人推杯换盏,端上来一碗金黄透亮的汤,里头飘着几缕像粉丝似的玩意儿,主人家一脸得意,这碗鱼翅汤可给他赚足了面子。
人们对鱼翅喜爱有加,对剩下的鲨鱼肉弃之不顾,你说怪不怪?明明是一条鱼身上下来的,鱼翅被捧成“珍馐”,剩下的鲨鱼肉却当垃圾处理。更离谱的是鱼翅本身几乎没味道,煮之前还得泡发好几天去腥去毒,费时费力还死贵。
相比之下,鲨鱼肉能吃,口感也不差,咋就没人稀罕呢?
为啥人类非得盯着鱼翅啃,放着大好的鲨鱼肉不要?这事不能光骂“吃货残忍”完事,得从科学、历史、经济和心理几个层面捋一捋。
全球每年有七千万到一亿条鲨鱼因为鱼翅贸易失去生命,而它们中大多数只被割下鳍就被扔回海里,活着沉下去,慢慢烂死。这种做法不仅残酷,还严重破坏海洋生态平衡。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早就警告,超过三分之一的鲨鱼和鳐类物种面临灭绝风险,过度捕捞是主因之一。可即便如此,鱼翅消费依然在一些地区存在。这到底是图个啥?
鱼翅本身真没啥味儿,它主要成分是软骨和结缔组织,富含胶原蛋白,但基本尝不出鲜香麻辣。你吃到的“美味”,全是靠高汤、火腿、鸡汤长时间炖出来的味道。换句话说,鱼翅就像一块海绵,自己不会产味,全靠别人喂它味道。
可就这么个“配角”,凭什么登上宴席C位?根源其实在明清时期的达官贵人圈子里。那时候物资没现在丰富,吃什么、怎么吃直接体现地位。海味被视为顶级食材,尤其是那些稀有、难获取、加工复杂的,越麻烦越显身份。
鱼翅恰好符合所有条件,远洋捕捞不易,取鳍工艺繁琐,泡发耗时数日,成本自然拉高。物以稀为贵,吃得起的人少,就成了身份标签。久而久之,“无翅不成席”成了规矩,婚宴寿宴要是不上一道鱼翅,宾客都觉得主家抠门。
再到20世纪中期,随着东亚经济崛起,尤其是港澳台和东南亚华人社会的繁荣,鱼翅消费进入高峰期。高档酒楼把“天九翅”“荷叶粉包翅”当招牌菜,价格炒得越来越高。
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全球鱼翅贸易量翻了几倍,香港一度占全球进口量的五成以上。
这种风气也带动了远洋渔船大规模开展“割鳍弃身”作业:只为鳍,不要肉。为啥不要肉?有两个现实原因。一是鲨鱼肉本身含有尿素代谢产物,比如三甲胺氧化物,处理不当会有强烈氨味,类似于尿骚味,影响口感。
二是船上空间有限,冷冻整条鲨鱼成本太高,渔民宁可只带走体积小、价值高的鱼翅,剩下的直接扔回海里。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市场需求推高鱼翅价格,价格刺激更多割鳍行为,进而导致资源枯竭。
其实抛开文化偏见,鲨鱼肉在很多国家是正常食用鱼类,冰岛人吃的 Hákarl(发酵鲨鱼肉)是传统美食;挪威、日本部分地区也有食用鲨鱼的习惯。
问题在于,鲨鱼属于软骨鱼纲,体内缺乏膀胱排泄系统,氮代谢主要通过皮肤和鳃排出,血液和肌肉中含有较高浓度的尿素和三甲胺氧化物。
刚死的鲨鱼肉如果没及时处理,这些物质分解会产生刺鼻的氨味。所以正规屠宰流程要求迅速放血、去内脏,并低温保存或盐渍发酵。
但在远洋捕捞环境下,这套流程很难实现。再加上多数消费者早已形成“鲨鱼肉臭、不能吃”的刻板印象,市场自然打不开。
反观鱼翅,经过长时间浸泡和烹煮,异味基本去除,又因其质地滑韧,在中式烹饪中容易做出“高级感”。于是,哪怕成本再高、伦理争议再大,仍有人愿意买单。
很多人以为吃鱼翅补身子,特别是胶原蛋白能美容养颜、增强免疫力。这种说法流传甚广,但科学上站不住脚。
胶原蛋白是大分子蛋白质,吃进胃里会被分解成氨基酸,再重组为人体需要的各种蛋白,并不会直接变成皮肤里的胶原。
而且鱼翅中的蛋白质质量远不如鸡蛋、牛奶等常见食物。更危险的是,由于鲨鱼处于海洋食物链顶端,体内容易富集重金属,尤其是汞含量普遍偏高。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发布的《鱼类和渔业产品安全指南》明确指出,大型掠食性鱼类如鲨鱼、旗鱼、金枪鱼等,汞浓度往往超标,长期摄入可能损害神经系统,孕妇和儿童尤其需谨慎。也就是说,你花大价钱吃的“滋补品”,可能反倒有害健康。
既然鱼翅既不营养又有风险,为啥还有人吃?答案还是回到“社会信号”上。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公共场合的消费选择,往往不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而是传递某种社会信息。点鱼翅不是为了吃饱,是为了让同桌人知道:“我有实力,我不差钱。”
这是一种非语言的身份宣示。类似现象在全球都不罕见:法国人喝昂贵香槟,中东富豪炫豪车,本质都一样。只要这种象征意义还在,哪怕环保组织喊破喉咙,哪怕科学家反复辟谣,总有一部分人会选择继续消费。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趋势正在改变,中国大陆自2012年起逐步限制公务接待使用鱼翅,民间环保意识提升,加上多家航空公司和航运公司拒绝运输鱼翅,全球贸易量已明显下降。
据《海洋政策》期刊发表的研究显示,过去十年间,中国市场的鱼翅消费量减少了约70%。虽然绝对数字仍不容乐观,但方向是对的,说了这么多,这下您明白咋回事了吧?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E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一线"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