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1/07/13 07:16:42 浏览次数:2383
沼虾是沼虾属(Ma-crobra chium)的总称。又称青虾。属甲壳纲、十足目、长臂虾科。温、热带淡水中重要的经济虾类。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以热带地区的种类最多。
形态特征
体侧扁。额角发达,上、下缘均具齿。头胸部较粗大,具1肝刺和1触角刺,无鳃甲刺。头胸甲的前下角具较多的颗粒状突起,雄者尤显著。5对步足中,前2对呈钳状,第二对粗壮,雄性特别粗大,通常超过体长。螯强壮,两指切缘上的齿数,大小、排列形式、绒毛着生情况及各节长度比例等随种而异。腹肢5对,雄性第二对内肢与内附肢间具1雄附肢,雌性则无。(见图)
日本沼虾
种类与分布
全世界有100多种,多分布于热带水域,绝大多数生活于淡水中,仅极少数种类生活于海洋。美洲约30种中国已知有20多种,其中以日本沼虾(M.nipponense)最为常见,遍布全国各地。在华南,有一种个体稍大的海南沼虾(M.hainanense)较常见。
生物学特性绝大多数生活于淡水湖泊、沼泽中,一些种可顺江河而下,能在海洋中生活。不少种虽生活在淡水中,但在生殖季节必须回到海洋中去繁殖,如分布于东南亚一带的罗氏沼虾(M.rosenbergii)。少数种类如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的等齿沼虾(M.equi-dens),则只生活于海洋中,有时偶见于河口,但不进入淡水中生活。
杂食性虾类,以捕食小型底栖动物或寻找各种动物尸体为饵,食物缺乏时,亦自相残杀,捕食同类充饥。由于捕食动物性食物的能力差,所以在食物组成中,则以一些易得的固着性藻类或有机碎屑为主。平常生活于湖底,用第一对步足捕食,第二对则用作为攻击和防御,通常用后三对步足在湖底爬行,或在水草间攀爬,隐藏在石下、石缝间。有时也用腹肢拨水,作短暂游泳。当受到袭击时,则以腹部强烈的屈曲,尾扇急剧而有力的拨水,使自己迅速向后逃遁。
在长江流域,雌虾春季即开始产卵,南方稍早些。繁殖季节可延到春、夏、秋三季。当水温在20℃以上,沼虾即进入产卵盛期。产卵期很长,从4~11月都可见到雌虾抱卵。性成熟后,雌虾须在交配前先行蜕壳,交配后1~2天即产卵。产卵多在夜间进行。抱卵数因种而异,如美丽沼虾(M.venustum)和斑节沼虾(M.maculatum)的卵大,仅100~200粒,而罗氏沼虾的卵小,则可达8万~9万粒。同种的抱卵数也因个体而异,其数量与体长成正比,如日本沼虾通常为2000粒左右,大的个体可达5000多粒。产出的受精卵都粘附在母体的游泳足上,直到幼体孵出后才离开。卵约20天左右孵化。破膜的幼体即为溞状幼体。从溞状幼体变为仔虾,蜕皮次数随种而异,如粗糙沼虾(M.asperulum)只须3次蜕皮即完成变态。而罗氏沼虾则要经11次蜕皮才完成变态。日本沼虾的蜕皮次数常随环境因子的改变而有所增减。所以在秋季,可普遍见到当年孵出的小个体雌虾抱卵。雄虾的生长速度一般快于雌虾。当年春季孵出的虾,到入冬之前都可上市了。随水温的下降,沼虾也停止繁殖,生长缓慢。到翌年春天,随水温上升,又加速生长,并开始繁殖。沼虾一生能进行多次产卵,寿命为一年余。雌雄虾都在交配繁殖后相继死亡。
渔业利用
世界沼虾产量1987年为1.95万吨(不包括中国),以巴西产量最高,达1.03万吨,印度尼西亚4180吨。日本沼虾是中国最重要的一种经济淡水虾类,总产量为淡水虾之冠,是深受欢迎的一种食用虾。遍布整个中国,在长江中下游的太湖、洪泽湖、鄱阳湖及洞庭湖到梁子湖一带和西江的下游产量特别丰富。在长江下游的太湖,1980年的产量达270吨。生活于华南的海南沼虾,产量也很高,是中国南方一种重要的淡水虾。此外,在各地的山溪中常见到粗糙沼虾,有些地方也具相当的经济价值,是山区的一种经济虾。沼虾喜在湖湾、港汊和河边的多水草区分散生活,因此,多由一些分散的渔民用虾罾、虾笼、抄虾网及拖虾网等小型渔具捕捞。
沼虾养殖已在许多国家广泛开展,以养殖罗氏沼虾最为普遍。这种虾食性杂,易于饲养,个体大,生长快,体长可达40厘米,体重达600克。亚洲、欧洲、美洲、澳洲等世界许多国家已有养殖。以马来西亚、泰国、日本、美国的夏威夷和中国的台湾尤为盛行。中国台湾60年代就已引养,70年代由广东引种试养后,现已在全国许多省市进行养殖。
各国在选择养殖沼虾种类时,常找个大、味美,生长迅速的种类进行试养。如分布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到秘鲁间美洲太平洋斜坡,体长达25厘米的美洲沼虾(M.americanum);分布于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到巴西的大西洋沿岸,体长达23厘米的大臂沼虾(M.carci-nus)分布于南亚,体长达23厘米的马氏沼虾(M.malcolmsonii)等都是进行试养的优良品种。然而,广泛分布在东亚大陆的日本沼虾,其体长不到10厘米,这种个体不大的温带种,由于味美而深受欢迎,所以能在中国各地方广泛开展试养。
沼虾生活力强,易保鲜,肉味美,烹熟后周身变红,色泽好。经分析日本沼虾每百克虾肉中含蛋白质16.4克,脂肪0.3克,碳水化合物0.1克,灰分1.2克,钙99毫克,磷205毫克,铁1.3毫克,热量78千卡,维生素A260国际单位。有时沼虾也可成为肺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人们吃了含囊蚴的生虾后会引起肺吸虫病。
沼虾为淡水养殖虾类,主要有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De Haan)〕和罗氏沼虾〔M.rosenbergii(De Man)〕。日本沼虾分布于日本和中国南北各地,亦称青虾。罗氏沼虾分布于印度洋西北部至大洋洲北岸,亦称马来西亚大虾。罗氏沼虾生长快,个体大,味鲜肉嫩,养殖经济效益较高。
形态特征
两种沼虾的外形基本相似。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大部分。体外覆盖几丁质甲壳,头胸甲前端向前突出一尖锐的额角。日本沼虾的额角较平直,罗氏沼虾的额角上翘。额角基部两侧各有一有柄复眼,其下方有两对触角。头胸甲下侧长有5对步足,其中第一、第二对为螯状,末端呈钳状,雄虾第二螯足特别大。腹部附肢6对,前5对为游泳足,扁平呈桨状,第六对特强大,向后延伸和尾节组成尾扇。雄虾第二步足强大,长度超过体长,头胸部较大,生殖孔开口于第五对步足基部内侧,形成突起;雌虾第二步足较细短,头胸部较小,生殖孔开口于第三步足基部内侧。雄虾第二腹肢的内肢有一个棒状的雄性附肢,雌性则无。
罗氏沼虾
生物学特性
日本沼虾生活在淡水和河口低盐度水域。多栖息于水草丛生的浅水地带。适温范围广,能耐受不低于0℃的水温。罗氏沼虾的生活水域与日本沼虾相同,但必须在半咸水中繁殖,幼体需在盐度8‰~12‰的咸水中渡过。为热带虾类,可生存的水温范围为15~35℃,不能耐受14℃以下的低温,生长适温为25~30℃。幼虾和成虾主要栖息于河流,尤其在受潮汐影响的下游,以及与河流相连的湖泊、水田与水渠中。小虾有很强的溯河能力,能游到离河口200千米的上游。在盐度12‰以下的咸水中也能正常生长。沼虾类游泳能力不强,仅作短距离的游动和在水底、水草及其他物体上攀缘爬行。具有避强光、昼伏夜出的特性。
食性
日本沼虾和罗氏沼虾均为杂食性。幼体阶段主要食卤虫无节幼体、枝角类、桡足类等。仔虾阶段以水生昆虫的幼体、蠕虫、小型软体动物等底栖生物为食。成虾阶段广泛摄食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小鱼虾以及水生植物嫩叶和底栖藻类等。有自相残食习性。
蜕壳和生长
刚孵出的为无节幼体,以后变态为溞状幼体。从溞状幼体到仔虾要经十多次蜕壳变态,一般2~3天蜕壳一次,每蜕一次壳,幼体就进入一个新的变态阶段,最后变态为与成虾相似的仔虾。生长季节的蜕壳称生长蜕壳,每次蜕壳后,体重增长20%~30%,仔虾阶段约每隔7~11天蜕壳一次,成虾15~20天蜕壳一次。
日本沼虾的寿命为1龄多。5月至6月繁殖孵出的仔虾,经45天的生长,体长可达3厘米左右,并开始性成熟,到当年10月多数个体为4~5厘米,体重3~5克。少数雄虾可达6厘米,体重5克左右。越冬期间停止生长。满一年体长可达6~7厘米,少数雄虾可达9厘米,体重10克多,但多数个体为6~7克。罗氏沼虾的寿命稍长,雄虾2龄左右,雌虾可存活3龄以上。雄虾最大个体长达40厘米,体重约100克;雌虾体长25厘米,体重200克。沼虾在性成熟前雌雄性生长基本一致,性成熟后雄虾比雌虾生长快。
繁殖
沼虾属一年多次产卵类型,两次产卵间隔时间,日本沼虾为20天左右,罗氏沼虾为30~40天。日本沼虾产卵期在珠江下游为3月中旬至11月中旬,长江下游为5月至9月,产卵适温18℃以上,盛期水温22~27℃。罗氏沼虾产卵期在广西南部为4月上旬至11月中旬,盛期5月至8月,产卵水温25℃左右。
成熟雌虾进行生殖蜕壳后,雄虾与其进行交配,并将白色胶块状精荚排出贴附于雌虾第四、第五对步足基部之间的腹面。雌虾在24小时内开始产卵。受精卵由粘膜连接,成葡萄串状,粘附于腹部第一至第四对腹肢的刚毛上,直至孵化。
受精卵椭圆形、中黄卵,卵径0.5~0.7毫米。刚产出的卵为桔黄色或略带绿色,以后逐渐变为淡黄色、淡灰色。胚胎发育分细胞分裂、囊胚、原肠、无节幼体、后无节幼体、前溞状幼体、溞状幼体等时期。水温25~28℃,从受精到孵化需20天左右。
养殖技术
有以下几种。
罗氏沼虾的人工繁殖
选用个体较大、体长8~10厘米、体重25克左右的雌虾;雄虾应比雌虾稍大,身体健壮,附肢完整。雌雄性比例为4∶1,用水泥池培育,池面积为10~40平方米,水深1米左右。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6~7只。冬季(11月下旬至翌年3月),将亲虾转入有保温设施的池中越冬,水温保持在20℃左右。并用气泵充气,使池水溶氧保持4毫克/升以上。日投喂鱼肉或颗粒饵料2次,投饵量为总体重的4%左右。4月至9月将水温升高到23~24℃,每天投喂鱼肉2~3次,定期注换新水,促使亲虾性腺完全成熟。待雌雄虾交配后,将抱卵雌虾及时移至幼体培育池进行孵化,每立方米水体放卵色相近的抱卵雌虾8~10只。培育池长方形,面2~4平方米,高0.8~1米。水温为25~29℃,盐度12‰~15‰。同时不停地充气,使溶氧保持在5~6毫克/升以上,pH值7.5~8.5。幼体孵出后将亲虾移走。
虾苗培育
①罗氏沼虾:幼体孵出后2~3天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当幼体进入第五期后增喂煮熟鱼肉糜或熟蛋。1天投喂2~3次。每天清除一次污物残饵,防止水质污染。待90%以上的幼体变态成仔虾后,即进行虾苗淡化处理:先将培苗池水吸出50%,再慢慢加入淡水至原水位,随即在池的一端吸出海水,另一端加入淡水,控制出入水量相等,淡化过程6~8小时完成。随后用密丝网捕捞,转到全淡水的幼虾培育池培育。一般每立方米水体可生产淡化仔虾3万~4万只,高的可达到10万只以上。
②日本沼虾:将性腺已成熟的雌雄虾或抱卵雌虾直接放入养成池,在同一池内育苗并养成。此法操作简便,但虾苗成活率低,产量不高。也可专池培育,将孵出的幼体育成1厘米以上的仔虾,再经稀分后培育成更大规格的虾种,把仔虾或虾种放入养成池。
成虾养殖
可以单养,也可和鱼混养。以鱼为主的混养,每公顷产虾150~300千克。以虾为主的混养,每公顷产虾可达1500千克左右。
①养虾池准备:一般的养鱼池均可用作养虾池,水深1.5米左右,池底的有机质淤泥宜少。必须有良好的水源,便于排灌;池中适当栽种一些水生植物,供虾栖息、摄食和躲避敌害,减少同类相残。放养前并须彻底清塘,适量施放基肥,以培养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供混养鱼虾摄食。
②苗种放养:日本沼虾每公顷放养2厘米左右的幼虾75万~150万只,或溞状幼体80万~100万只,或放养亲虾500~800尾,让其在池中自然繁殖虾苗长成成虾。罗氏沼虾的放养密度因混养类别而异:以虾为主的混养,为每公顷放养3~4厘米的幼虾15万只,以鱼为主的混养,为每公顷1.5万只左右。商品规格可达15克以上,成活率50%以上。混养少量非掠食性鱼类(鲢、鳙等),有利于调节水质。
③饲养管理:虾类食性广,各种动、植物性饵料都能摄食。生产上常用含蛋白质30%左右的颗粒饲料,日投饵量一般为虾总重量的4%~6%。每天投喂2次。可适量施肥繁殖天然饵料,以补充人工饵料的不足。平时要经常灌注新水,改善水质,提高溶氧量,或开动增氧机,防止缺氧,并做好虾病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