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寄生虫鱼病防治(中)——蠕虫引起的(5大类)鱼病防治
接上页:寄生虫鱼病防治(上)——原生动物引起的(3大类)鱼病防治
鱼类寄生蠕虫中的单殖吸虫个体微小,种类繁多,仅在我国南海鱼类中研究发现的单殖吸虫种类就多达200余种。危害比较明显的种类有指环虫、三代虫、小瓜虫等。侧殖吸虫、双穴吸虫、扁弯口吸虫等为鱼类的复殖吸虫病原种类。绦虫中的头槽绦虫属、鲤春绦虫属和双线绦虫属等都会对鱼类造成极大危害。嗜子宫线虫病为常见的红线虫病,棘头虫的整个生活史都要寄生在鱼体的消化道内。
1.指环虫病(单殖吸虫病)
①病原:
属指环虫科,指环虫属。淡水养殖中致病指环虫主要有鳃片指环虫、鳙指环虫、鲢指环虫、坏鳃指环虫等。当宿主死亡后,寄生的指环虫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死去,其存活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②症状:
寄生在鱼鳃上的指环虫,引起鳃丝肿胀,鳃盖张开不能关闭,肉眼可见虫子在鳃上爬动,病鱼鳃片的颜色变浅,为淡红色或粉红色。鳃部黏液增多,覆盖鳃丝,使鱼呼吸困难,在水中慢游而死。
③流行及危害:
指环虫的生活史简单,不需要中间宿主。指环虫成体在温暖季节能不断产卵并孵化,自受精卵从虫体排出后,卵漂浮于水面或附着在其它物体或宿主鳃上、皮肤上。指环虫以鳃部的表皮细胞、血液、黏液为营养,它用后吸盘钩住鱼的鳃瓣,破坏鳃表皮细胞。若大量寄生可引起鱼成批死亡。发病时间为春末、夏初或秋末,水温23℃是指环虫繁殖旺季。主要危害2寸以下的苗种,以危害草鱼苗种更为严重。
④防治方法:
1.当水温在20~30℃时,用晶体敌百虫(90%)遍洒,使水体浓度为0.3~0.5克/立方米,隔3天重复1次。
2.用高锰酸钾20克/立方米浓度,水温10-25℃时浸洗10-15分钟。
3.用20毫克/升盐酸奎宁溶液浸洗病鱼。
4.全池泼洒甲苯咪唑,剂量为每亩每米水深15克,在用药后72小时内不加注新水。
5.用敌百虫与面碱合剂全池遍洒,晶体敌百虫与面碱的比例为1:0.6,每立方米池水用合剂0.1~0.24克。
6.施用杀灭指环虫之类的比如指环净、阿维菌素、氯氰菊脂等等的杀虫药物。
2.三代虫病(单殖吸虫病)
①病原:
三代虫科,三代虫属。在生产中常见的有鲢三代虫、鲩三代虫等。雌雄同体,三代同体。体细小,延伸,具1对头器。后吸器发育很好,通常有1对中央大钩及若干对边缘小钩。例外者无中央大钩。肠支通常为盲支。眼点付缺,睾丸中位,在肠支内或之后。交配囊具小刺。卵巢通常位于睾丸之后,V形或分瓣。卵黄腺付缺或与卵巢联合,或对称的位于肠支后端下方,很少超过此范围,在虫体的中部,可见到胚胎,有时甚至可见到“连续三代”在一起。
当体内的胎儿发育到后期,卵巢又产生1个幼胚。位于大胎儿的后方。大胎儿脱离母体后,该胚就取代已产出的胎儿的位置,发育成为新的胎儿。成熟的胎儿离开母体时,在母体中部突然隆起1个瘤子,胎儿就从此冲出。先是中部,然后是前部和后端逐渐离开母体。
②症状:
三代虫往往寄生在鳃、体表、鳍上。大量寄生时病鱼的皮肤上有一层灰白色的黏液,鱼体失去光泽,游动极不正常。食欲减退,鱼体瘦弱,呼吸困难。将病鱼放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观察,可见到蛭状的小虫在活动。低倍显微镜检查每个视野有5~10个虫体时,就可引起死亡。
③流行情况:
三代虫寄生于饲养鱼类的体表及鳃。分布广,从北至南均有发现,其中以湖北、广东较为严重。每年春季和夏初危害饲养鱼的鱼苗、苗种。金鱼也常受其害。常伴随白云病并发,发病时间2~4月,水温12~20℃。
需要注意的是,指环虫和三代虫相似,但三代虫没有眼点,指环虫有4个眼点,这是两者的区别。
④防治方法:
1.用晶体敌百虫按0.3~0.5克/立方米浓度遍洒,每天1次,连用1~2天。
2.用20克/立方米的高锰酸钾浸洗15~20分钟。
3.施用渔用相关的比如阿维菌素、氯氰菊脂等等杀虫药物。
3.吸虫病(复殖吸虫病)
①病原:
吸虫有血居吸虫,肝吸虫,华枝睾吸虫等等。血居吸虫,已报道的有50种以上,对寄主有严格的选择性。该病为世界性的鱼病,流行于春、夏季,主要危害鱼苗和当年苗种。我国饲养的鲢、鳙、团头鲂、鲤、鲫、金鱼、草鱼和乌鳢等鱼都有发生,其中对鲢和团头鲂的鱼苗、苗种危害最大,几天内可引起大批死亡。它主要寄生在鱼的鳃弓血管、动脉球及肝脏血管。成虫成梭形,扁平,体长0.268—0.844毫米,体宽0.142—0.244毫米。
②症状:
该虫的致病作用主要在于对循环系统的破坏。虫卵在鳃部血管聚集产生阻塞作用,并可引起红细胞及血色素的减少,使宿主贫血;毛蚴的钻出使血管壁破裂引起大出血,而使宿主死亡。
症状又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之分。急性型为虫卵聚集引起鳃血管的栓塞,并随之发生鳃坏死。慢性型发生于较大的鱼、虫卵随血液循环停留在肝、肾、心脏等器官中,被结缔组织包围,由于虫卵积累过多,而使肝、肾的机能受损,产生症状。
病鱼胀满腹水,肛门肿大而突出,竖鳞、突眼,衰竭而死。其致病作用主要是对循环系统有影响,虫卵大量堆积鳃部血管而产生阻塞作用,以致血管破裂和坏死。其毛蚴的钻出可引起大出血。有的由于虫卵积累过多、肝、肾机能受害,表现出腹水胀满、肛门肿大突出、竖鳞、突眼、衰竭等慢性症状。急性症状主要表现为虫卵引起鳃血管栓塞,并随之产生鳃坏死。患此病的鱼,还会产生贫血。
③流行情况:
此病原全对寄主无严格选择,可对多鱼苗鱼种产生危害较大,而且,在诊断诊断中往往会漏诊或误诊,因此,在防治工作中要认真仔细。
④防治方法:
1.严格清塘消毒,特别消灭其中间寄主螺,驱赶鸥鸟。
2.用硫酸铜0.5克/立方米、硫酸亚铁0.2克/立方米遍洒,每天1次,连用2天。
3.每万尾鱼用晶体敌百虫(90%)12~20克拌入1.5公斤饲料中投喂,每天1次,连喂5天。
4.全池泼洒90%晶体敌百虫,浓度0.3~0.5克/立方米。
5.施用渔用相关的驱杀虫药物。
4.绦虫病
①病原体:
绦虫有九江头槽绦虫、双线绦虫、短颈鲤蠢绦虫、中华许氏绦虫。绦虫是体内寄生的蠕虫,它的主要特点是没有消化系统,只借体表的滲透作用来吸取寄主的营养。绦虫的身体为带状,背腹扁平,大多数种类身体是由许多节片组成,节片的数目可由数个到几百个,但也有少数种类不分节。并且,中间都要更换寄主。
绦虫的结构示意图
②流行及危害:
九江头槽绦虫寄生在草、青、鲢、鳙、鲮的肠里,而以寄生在草鱼体内为最普遍。小草鱼在每年夏初期即开始感染,而且在短期内,大部分鱼可发展到严重阶段,对越冬期的草鱼种危害最大,死亡率高达90%,当鱼体超过10厘米时感染率就下降。
绦虫生活史示意图
双线绦虫的幼体寄生在幼鱼的体腔内,使寄主腹部膨胀,严重时病鱼常在水面缓缓地游动,甚至侧着身体或腹部向上。剖开鱼腹,可看到体腔内充满白色带状(不分节)的裂头蚴,使鱼内部器官受压而逐渐萎缩,正常机能受破坏,引起生长停滞,鱼体瘦弱,有时裂头蚴还破坏鱼的腹壁,钻出体外,这就更快地导致鱼的死亡,双线绦虫的裂头蚴通常寄生在鲫、鲤、鲢、鳙、鳊、鲌、鲹条、螃鲏等鱼的体腔内,以水库养鱼更为严重。
短颈鲤蠢绦虫寄生在鲤鱼的肠内。
中华许氏绦虫常寄生在鲤、鲫、草、青、鲂、鲹条等的肠道或胆囊。
③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杀死虫卵和中间寄主剑水蚤等。
2.用90%晶体敌百虫50克与面粉1斤混合制成药面投喂,连用3~6天。
3.每万尾(9厘米大)的苗种,用南瓜子半斤研成粉投喂,连用3天有一定疗效。
4.丙硫咪唑,每公斤鱼4克混料投喂,每天2次,连喂3天。
5.施用渔用相关的驱虫药物。
5.线虫病
①病原体:
线虫有毛细线虫、拟嗜子宫线虫等。毛细线虫多寄生于鲤科鱼类的肠中,虫体细如线,无色,头端尖细,逐渐向后变粗,尾端呈钝圆形,口端位,没有唇和其他构造,最显著的特点在于虫体食道细长,由许多单行排列的食道细胞构成。嗜子官线虫,寄生于鲤、鲫、乌鱼等的鳞片下及鳍。
②症状及病理变化:
毛细线虫以头端钻入寄主肠壁黏膜层,破坏组织,可引起肠发炎,鱼体消瘦,平时一般症状不明显,但大量寄生时,可引引鱼体死亡。嗜子宫线虫引起病鱼鳞片竖起,寄生部位发生肌肉充血、发炎、溃疡,还往往引起水霉病并发,虫体寄生在磷片呈现出紫色不规则的花纹,掀起鳞片,即可见虫体。
③流行情况:
毛细线虫寄生于青、草、鲢、鳙、黄鳝等肠中,广东的夏花草鱼常发此病,同时又常与九江头槽绦虫病并发。嗜子宫线虫主要危害二龄以上的鲤鱼,流行很广,产卵亲鱼可因此病致死,发病于产卵季节。在长江流域一般冬季在鳞片下出现,但虫体较小,不甚活动,到了春季水温转暖,虫体生长加速而使鱼致病。
④防治方治:
1.用生石灰等药物彻底清塘,杀死虫卵或幼虫。
2.对毛细线虫病可用90%晶体敌百虫按每100公斤鱼用药20~30克拌饵料投喂,连用6天。
3.拟嗜子宫线虫病用医用碘酒或1%高锰酸钾涂抹病亲鲤鱼的患处,或用2%食盐水浸洗10~20分钟。
4.施用渔用相关的驱杀虫药物。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E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一线"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