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寄生虫鱼病防治(上)——原生动物引起的(3大类)鱼病防治
原生动物可侵袭鱼体各器官组织,由于原虫种类很多,分布广泛,一般的水生经济动物体内或体表都有寄生,由于它个体较小,少量寄生时一般无多大危害,当严重感染时可以在短期内引起鱼苗、苗种等大批死亡,造成很大损失。常引起鱼病发生的原生动物有:鞭毛虫、孢子虫、纤毛虫、吸管虫等种类。
1.鞭毛虫病
①病原:
生产常见的鞭毛虫病有锥体虫病和隐鞭虫病。锥体虫属肉足鞭毛虫门,锥体虫属、隶属于锥体锥体科。虫体狭长,叶形,寄生于淡水鱼类血液中的锥体虫长都在50微米以下,它们在血液中行动活泼,行动胞器是一根从后基部伸出的鞭毛。
隐鞭虫属肉足鞭毛虫门,隐鞭虫属,目前我国危害鱼的已有两种,鳃隐鞭虫和颤动隐鞭虫,寄生于淡水鱼的鳃和皮肤,形似柳叶形(鳃隐鞭虫)或近似三角形(颤动隐鞭虫),病鱼鳃部无明显的病症,只是表现黏液较多。
当鳃隐鞭虫大量侵袭鱼鳃时,破坏鳃丝上皮和产生凝血酶,使鳃小片血管堵塞,黏液增多,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不摄食,离群独游或靠近岸边不动,体色暗黑,鱼体消瘦,以致死亡。一般要借助显微镜来检查确诊。
鳃隐鞭虫对寄主无严格的选择性,池塘养殖鱼类均能感染。但能引起鱼生病和造成大量死亡的主要是草鱼苗种,尤其在饲养密度大、规格小、体质弱,容易发生此病。每年5~10月份流行。冬春季节,鳃隐鞭虫往往从草鱼鳃丝转移到鲢、鳙鳃耙上寄生,但不能使鲢、鳙发病,因鲢、鳙鱼有天然免疫力成为“保虫寄主”。同时,大鱼对此虫也有抵抗力。
②症状:
锥体虫寄生在鱼类的血液,少量寄生危害不大,严重感染时,可使鱼体虚弱,出现贫血。鳃隐鞭虫能破坏鳃小片上皮和产生凝血酶,使鳃小片血管阻塞,黏液增多,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不摄食,离群独游或靠近岸边,聚集水面,体色暗黑,鱼体消瘦。
③流行情况:
锥体虫传播此病常由鱼蛭引起,野生鱼类比池中饲养鱼类要多,这与传播媒介有关,全国各地都有发现,流行季节为6~8月。隐鞭虫寄生在多种鱼类的鳃上,比如四大家鱼、鲤、鲫、鳊、鲮鱼等淡水鱼均有感染,尤其是草鱼夏花阶段的严重病害之一,每年5~10月,尤其7~9月是流行季节,往往表现为急性型。
④防治方法:
1.严格清塘消毒,消灭本病的传播媒介,最好的控制方法就是消灭水蛭以控制锥体虫病的发生。用硫酸铜、食盐、敌百虫等都可以杀灭水蛭。
2.放养苗种时用8克/立方米硫酸铜浸洗20~30分钟杀灭鳃隐鞭虫。
3.用0.5克/立方米硫酸铜和0.2克/立方米硫酸亚铁遍洒防治隐鞭虫病。
4.国外也有用1/500甲醛液浸洗2分钟,控制隐鞭虫侵袭。
5.每立方米池水用1克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
6.每亩水面用苦楝皮或枝叶40~50斤煎水,全池泼洒。或者扎捆苦楝枝叶浸泡于塘中也有效果,此法对锚头鳋、车轮虫、鳃隐鞭虫、毛细线虫、鱼波豆虫病等均有效。
7.施用杀灭鞭毛虫之类的比如阿维菌素、氯氰菊脂等等杀虫药物。
除此之外,还有波豆虫、六鞭毛虫等引发鱼病,其防治方法同隐鞭虫差不多。
2.孢子虫病
①病原:
孢子虫是寄生在淡水鱼类中种类最多,地理分布最广、寄主最普遍的一类寄生原生动物。无论哪一个地区,哪一种淡水鱼,以及鱼体表和体内哪一种器官组织,都或多或少地可以找到这一类的病原体。
孢子虫的主要特征是它的整个生活史中没有例外地是营寄生生活和产生孢子。生活史比其它原生动物复杂,主要有两种生殖方式,即无性阶段的裂配生殖和有性阶段的配子生殖。无性生殖的结果,形成许多裂殖子;有性生殖的结果,产生许多孢子或孢子体。这两种生殖方式可以在一个寄主或两个不同的寄主体内进行和完成。
②症状:
病鱼症状随寄生部位和寄生虫种类不同而不同,在组织中寄生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包囊,常见于鳃、体表皮肤、肌肉和内脏等,比如碘孢虫、尾孢子虫;两极虫、角孢子虫等寄生在胆囊、膀胱和输尿管,不形成包囊而呈游离状态,严重时引起胆囊膨大、胆管发炎、胆壁充血,成团孢子堵塞胆管;七囊虫寄生在脑组织中,引起鱼游泳反常、体色变黑、瘦弱、脊柱弯曲、肝脏萎缩淤血。
③流行情况:
黏孢子虫患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可见;对寄主无选择性。在我国淡水鱼类中由孢子虫引起的疾病,已知的并进行研究的,按病原体的分类系统上包括四大类,即球虫病、黏孢子虫病、微孢子虫病、单孢子虫病等等。
④防治方法:
在全池泼洒药物时,加入纳米银以增强药物渗透力,并防止继发感染。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2.鱼塘轮养,不同种类的鱼在一个鱼池中轮流饲养;也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3.用1%晶体敌百虫浸洗3~10分钟,同时用0.5~0.8克/立方米晶体敌百虫遍洒对治疗粘孢虫有一定疗效。
4.每年在成熟孢子和包囊出现的一个月前,可进行水体中放射孢子虫和鱼体中孢子虫营养体的杀灭。
外用:比如环烷酸铜、阿维菌素等。由于中间宿主难以完全杀灭、且新的放射孢子虫会再次被释放到水体中,应不同药物交替使用。
内服:常见的内服中药包括百部贯众散、雷丸槟榔散、苦参末、青篙末等,不建议在预防中加入氯苯胍,以免造成孢子虫的抗药性。
5.内服左旋咪唑,每100公斤摄食的饲料中添加左旋咪唑预防用量为2~4克,每天一次,连用20天;治疗用量则加倍,每天分两次投喂,三天为一疗程,连用2~3个疗程。
6.饲料添加甲苯咪唑5克/公斤,连喂3~5天,可以缓解病情,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7.每公斤饲料中加入10%盐酸氯苯胍8克和5%盐酸左旋咪唑5克,拌匀后每天投喂两次,持续5~6天。
8.将650克盐酸氯苯胍与720克左旋咪唑(按98%含量计算)混合,拌入1吨饲料中,让鱼连续服用3-5天。
9.硫磺粉,每1万尾鱼苗或20斤吃食鱼,拌入5两硫磺粉进行投喂,每日一次,持续8天。
10.将5%的地克珠利,按照每公斤饲料拌入5克的量进行内服,每日一次,连续7天。
11.每公斤饲料中加入1%的地克珠利粉10克和10%复方磺胺嘧啶钠6克进行投喂,连续服用4~5天。
12.施用驱杀孢子虫之类的比如阿维菌素、氯氰菊脂等等杀虫药物。
3纤毛虫病
①病原:
纤毛虫病的病原属于纤毛纲,以纤毛为其行动细胞器。在原生动物中,作为一个单细胞的结构以纤毛虫最为复杂。常见的在淡水鱼鳃、体表等处寄生的纤毛虫有:小瓜虫、车轮虫、斜管虫、半眉虫等等。
②症状及流行情况
1.半眉虫病,虫体呈纺锤形,卵形或圆形。体右侧分布有均匀一致的纤毛,但左侧完全裸露。胞口裂缝状,位于体的左侧。大核2个,卵形,两大核之间有一球形小核。具伸缩泡。运动方式为纵行或作同心圆旋转。通常寄生在鳃或皮肤上,由虫体分泌的黏液把虫体包围起来形成“包囊”。对寄主无选择性,但以鱼苗到夏花阶段的草鲢、鳙鱼较普遍,靠直接接触传播。
2.小瓜虫病,寄生在鱼体皮肤、鳞条或鳃瓣上,肉眼可见有白色小点状的囊泡,故又称白点病。病情严重时,鱼体复盖着一层白色薄膜。病鱼游泳迟钝,浮于水面,有时群集绕池,鱼体不断地和其它物体摩擦,或跳出水面,不久即成批死亡。体表上寄生的小瓜虫刺激寄主分泌大量黏液伴随表皮细胞增生,往往被细菌侵袭使表皮发炎,局部坏死,磷片易脱落、鳍条腐烂、裂开。寄生在鳃上的小瓜虫破坏鳃小片,分泌黏液增多,使鳃丝充血或贫血。寄生在眼角膜时引起发炎、变瞎。病鱼终因食欲减退,运动失调、呼吸阻碍死亡。
3.车轮虫病,车轮虫病是鱼类很普通的原虫病,严重时寄主分泌大量黏液,主要寄生在鱼的头部、鳍及体表。主要危害下塘十天左右的鱼苗,患病的鱼成群沿塘边狂游、口腔充塞黏液嘴闭合困难,不摄食,呈“跑马”现象,鱼体清瘦。一年四季都可发现,而以4一7月较流行,高峰期温度为20~28℃,主要是接触传染,3厘米以下的鱼苗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池小、水浅、水质不良,饵料不足、密度过大或连续下雨的情况下,如有病原存在,则易于发病。
③防治方法:小瓜虫难治,多种纤毛虫的防治方法基本一致,需复杀两次。
1.合理密放,苗种浸泡消毒等方法可以预防纤毛虫寄生病。
2.硫酸铜8克/立方米浸洗20~30分钟,1~2%食盐水浸洗2~10分钟可以治疗车轮虫病。
3.硫酸铜0.5克/立方米、0.2克/立方米硫酸亚铁混合遍洒,对车轮虫有杀灭作用。
4.按25克/立方米甲醛液混合遍洒,隔天一次,2~3次。
5.施用杀灭纤毛虫之类的比如阿维菌素、氯氰菊脂等等杀虫药物。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E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一线"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