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叶
一、典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桑叶,主除寒热,出汗。”
《本草经集注》“桑叶,主除寒热,出汗。”
《本草蒙筌》:采经霜者煮汤,洗眼去风泪殊胜。盐捣敷蛇虫蜈蚣咬毒,蒸捣罯扑损瘀血带凝。煎代茶,消水肿脚浮,下气令关节利;研作散,汤调。止霍乱吐泻,出汗除风痹疼。炙和桑衣煎浓,治痢诸伤止血。
《本草经解》叶天士:“桑叶,气寒,味苦甘,有小毒。主除寒热,出汗。”
桑叶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苦甘有小毒,得地中南火土之味,而有燥湿之性,入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
太阳者行身之表,而为一身之外藩者也,太阳本寒标热;所以太阳病则发寒热,桑叶入太阳,苦能清,甘能和,故除寒热。
汗者心之液,得膀胱气化而出者也;桑叶入膀胱而有燥湿之性,所以出汗也。
《本草纲目》:“桑叶,治劳热咳嗽,明目长发。”“桑叶乃收、足阳明之药,汁煎代茗,能治消渴”
《本草纲目拾遗》:“鲜桑叶摘开,其叶筋有白汁,名桑叶滋,又名桑脂。纲目桑叶载其用最广,独未及此。”“性微寒,味苦,有天丝入眼,以此点之。”
“山海草函:桑叶滋点眼,治蜈蚣咬。”
《本草求真》: “桑叶,清肺泻胃,凉血燥湿,明目。”
《名医别录》: “桑叶汁,解蜈蚣毒”
《唐本草》: “桑叶,水煎取浓汁,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

《本草拾遗》: “桑叶,主霍乱腹痛吐下,冬月用干者浓煮服之。细锉,大釜中煎取如赤糖,去老风及宿血,降糖。”
《本草新编》:“桑叶之功,更佳于桑皮,最善补骨中之髓,添肾中之精,止身中之汗,填脑明目,活血生津,种子安胎,调和血脉,通利关节,止霍乱吐泻,除风湿寒痹,消水肿脚浮,老男人可以扶衰却老,老妇人可以还少生儿。”
“桑叶采叶如茶,种大者第一,再大者次之,再小者又次之。与其小,无宁大也。过大,则止可煎汤以入药,有堪为丸散矣。洗目,宜取老桑叶,自落者无用矣。
”
《本草备要》:“桑叶,甘、寒。手、足阳明(大肠、胃)之药,凉血(刀斧伤者,为末干贴之妙)燥湿,去风明目(采经霜者,煎汤洗眼,去风泪。洗手足,去风痹。” “末服止盗汗。”“代茶止消渴。”
《本草崇原》: “桑叶,气味苦寒,主除寒热,出汗。”“桑叶是止盗汗之药,非发汗药。”
《日华子本草》: “桑叶,利五脏,通关节,下气,煎服;除风痛出汗,并补损瘀血,并蒸后罯;蛇虫蜈蚣咬,盐挼(ruá)敷上。”
《新编中药志》:味苦、甘、性寒。有散风清热、清肺润燥、凉血明目功能。用于风热感冒、肺热咳嗽、头痛、头昏、目赤、眩晕、血热吐血。
《山东中药》:“治喉痛,牙龈肿痛,头面浮肿。”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芦丁、桑苷、槲皮素、异槲皮素、牛膝甾酮、东碱等。还含挥油、生物碱、类等。《中国药典》规定:含芦丁不得少于0.10%。
2、作用:本品有抗炎、抗凝血、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抗菌、抗血栓形成、延缓衰老等作用。
3、药理:有抗糖尿病作用,所含香甙和槲皮素能保持毛细血管正常抵抗力,减少通透性,而起止血作用,并减少渗出而起消炎作用,梅皮素对肠、支气管有解痉作用,并能降低胃溃疡的病灶数目。
桑白皮

一、典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
2.《名医别录》:“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缝金疮。”
3.《本草备要》:“泻肺火,利二便,散瘀血,下气行水,止嗽清痰。治肺热喘满,唾血热渴,水肿胪胀。肺气虚及风寒作嗽者慎用。为线可缝金疮。”
4.《药性论》:“治肺气喘满,水气浮肿,主伤绝,利水道,消水气,虚劳客热,头痛,内补不足。”
5.《本草便读》:“泻肺火之有余,降逆消痰嗽可愈。”
6.《滇南本草》:“止肺热咳嗽。促吼咳,消肺痰咳血,利小便,消气肿面浮,肺气上逆作喘,开胃进食,盖气降痰消则食进,非脾气虚弱。”
7.《本草害利》:“甘辛而寒,泻肺金之有余,止咳定喘,疏小肠之闭滞,逐水宽膨、消肿,治肤胀,散瘀血,主降气,能止渴下气清痰。”

8.《本草纲目》:“泻肺,降气,散血。”
9.《本草新编》:“助元气,补劳怯虚羸,泻火邪,止喘嗽唾血,利水消肿,解渴祛痰。刀刃伤,作线缝之,热鸡血涂合可愈。”
10.《本草求原》:“治脚气痹挛,目昏,黄疸,通二便,治尿数。”
11.《本草择要纲目》:“甘寒无毒,可升可降,阳中阴也,入手太阴经。肺气喘满,虚劳客热,调中下气,泻肺,利大小肠,降气散血。”
12.《雷公炮制药性解》:“味辛甘,性寒无毒,入脾肺二经。主伤寒羸瘦,崩中脉绝,肺气有余,虚劳客热,瘀血停留,吐血热渴,止嗽消痰,开胃进食,利二便,消水肿,能杀寸白,可缝金疮。”
13.《药鉴》:“酸苦能补虚,故主伤中五劳羸瘦,补虚益气也。气寒能利水,故主除肺中水气,止唾血,消水肿,利水道也。蜜炙用之,又主理肺气,而止咳嗽。”
14.《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缝金疮。”
15.《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桑白皮,味甘性寒无毒。可升可降,阳中之阴也。其用有二∶益元气不足而补虚劳;泻肺气有余而止咳嗽。”
16.《外科全生集》:“取白肉切焙,泻肝火,降大小肠气,散恶血。”
17.《医学入门》:“桑(白)皮甘涩寒无毒,泻肺客热嗽痰红,去肺邪水消浮满,益肺元气主伤中。”
18.《本草求真》:“桑白皮辛甘而寒,能于肺中治火利水,俾火去而水自消,水去而火即灭,而气因尔而治。”

19.《本草经集注》:“味甘,寒,无毒。主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去肺中水气,止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缝创。”
20.《本草经解》:“气寒,味甘,无毒。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绝脉,补虚益气。(焙)”
21.《长沙药解》:“味甘、涩、辛,微寒,入手太阴肺经。清金利水,敛肺止血。”
22.《饮片新参》:“桑白皮泄肺热,定咳喘。”
23.《外科证治全生集》:“取白肉切焙,泻肝火,降大小肠气,散恶血。”
24.《药性歌括四百味》:“桑皮甘辛,止嗽定喘。泻肺火邪,其功不少。(风寒新嗽生用,虚劳久嗽蜜水炒用。)”
25.《贵州民间方药集》:"治风湿麻木。"
26.《中药大辞典》:“泻肺平喘,行水消肿。治肺热喘咳,吐血,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桑根皮素、环桑根皮素、伞形花内酯、东莨菪素、东莨菪内酯等,还含有多糖、鞣质、挥发油等。
2.作用:具有镇咳、祛痰、平喘、利尿、降血糖、镇痛、镇静、抑菌、解热、抗炎、抗病毒、抗缺氧、抗氧化、延缓衰老、免疫调节、抗肿瘤等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