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浮游动物的四个分类(三)浮游生物中的枝角类(水蚤)
浮游动物是水体中的小型、低等、无脊椎动物的一个类群,包括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类、桡足类等四大类。
接上页:
三、枝角类
枝角类浮游动物属于甲壳动物纲,枝角目,通称为水蚤(或"溞"),是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成员之一。中国已发现的淡水枝角类有136种,海水枝角类有5种,内陆咸水种有23种。
1.外部形态
枝角类的身体可分为头部和躯干部。
(1)头部。
头部为身体的最前一节,侧面观呈半圆形,稍向下方弯曲,有的有颈凹和躯干部分开。
头顶和头盔:头部的最前端,复眼前面的部分称为头顶,头顶有三角形突起称为头盔。
吻:在第一触角之间,或稍前方之突起部分称为吻。它是分类依据之一。
壳弧:头部左右两侧,在第二触角基部,各有一条脊状隆起称为壳弧,用以支持触角肌肉的伸缩并使头部两旁硬化。
眼:绝大多数种类有复眼,由许多单眼组成。单眼大致位于复眼与第一触角之间,没有水晶体,通常很小,有的种类无单眼。单眼和复眼均有感光与视觉作用。
吸附器:少数种类的头部背侧,有一种用来倚吸在植物等固体上的器官,称为吸附器。
触角:第一触角位于吻的两侧,通常呈棒状不分节,有的种类分节,末端有嗅觉毛,中部通常有感觉。第二触角强大有力,分枝明显、呈树枝状,故称枝角类,一般为双肢型,分节,上有羽状游泳刚毛,为主要的游泳器。
(2)躯干部。
躯干部包括甲壳、胸肢和腹部。
2.内部构造
枝角类的内部构大致可以分为多个系统,构造如图所示。
(枝角类构造示意图)
(1)消化系统。枝角类的消化道很简单,在透明的身体可全部见到,包括口、食道、中肠、直肠、肛门。
(2)循环系统。枝角类一般只有心脏,没有血管。心脏位于头部后方背侧,是一个卵形的囊体,心跳迅速。心脏有3个心孔,前端为动脉孔,后端一对为静脉孔,心脏收缩时血液由动脉孔流出到达头部,然后向后折回分布到全身,最后汇入围心窦,经静脉孔进入心脏;心脏每分钟跳动约250次;血液无色透明,缺氧时血液呈红色,因血液中含有血红蛋白。
(3)呼吸系统。枝角类以扩散呼吸为主,通过整个体表进行气体交换。
(4)排泄系统。枝角类有两种不同的排泄器官:一对触角腺(缘腺)和一对颚腺(壳腺)。一般成体的触角腺大多完全退化,仅保留壳腺。壳腺虽名为壳腺但实与壳的形成无关,而相当于肾的功能,肾管远端的开口在上唇附近。
(5)神经系统。枝角类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基本与其他节肢动物相似而原始。腹神经索梯状,各体节都有成对的神经节,并由联系神经左右连接,各有神经通到该节的附肢。
(6)生殖系统。枝角类为雌雄异体,雌体生殖器官包括一对长大的卵巢,位于消化道的两侧,有输卵管通向背部的孵育囊。囊壁能分泌营养物质,以供卵子和胚胎在囊内发育需要;雄体的生殖器官包括一对精巢和输精管相连,精巢是肠形,位于躯干部左右两侧,开口于后腹部上或最后一对胸肢后方。
3.发育和生活史
(1)枝角类的发育分期。枝角类的个体发育可分为4个时期:卵期、幼龄期、成熟期、成龄期。
卵期:卵在孵育囊中发育的时期。
幼龄期:离开孵育囊后便进入幼龄期。刚离母体称为第一幼龄,以后每增加一次蜕皮即增加一龄,通常一生有2~3次蜕皮。
成熟期:这时枝角类性腺发育成熟,卵巢中的第一批卵细胞虽已发育成熟,但尚未到达卵育囊。枝角类从孵出到性成熟所需要的时间,因种类和温度而不同,在适温条件下,多刺裸腹溞需1~2天,象鼻溞需2~3天。
成龄期:以孵育囊内出现夏卵为标志。
(2)枝角类的生活史。枝角类的生殖方式有两种,即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在温度适宜、食料丰富的良好环境下,通常进行孤雌生殖,雌体这时所产出的卵称为“夏卵”。夏卵不需要受精,就能够在孵育囊内孵化发育,孵出幼溞,幼溞不久脱离母体而营独立生活,成长后,再营孤雌生殖。枝角类孤雌生殖一次所产卵粒数从2~105个不等。
有性生殖通常发生在环境条件不适宜的情况下,比如种群过于密集、食物供应不足、水温过高或过低等,此时,孤雌生殖所产的卵一部分发育成雄体,另一部分则发育成两性生殖的雌体。雌体和雄体的形状基本相似。这时雌体所产出的卵数量少,仅1~2粒,受精以后在雌体孵育囊中发育至囊胚阶段以后,待母体蜕皮时才产出体外。或沉入水底或浮于水面,这种卵被称为“冬卵”,又叫休眠卵。
枝角类的休眠卵可以抵抗干燥、冰冻等而不致伤害,待条件好转时又可发育成一个新的雌体而营孤雌生殖。
4.生态与分布
枝角类除少数种类为肉食性外,大部分都是滤食性,其滤食器官为胸足。其中第三和第四对胸足具有细密的梳状刺毛,两侧相对而形成过滤器。胸足在壳内不断划动行成水流,悬浮食物会被胸足滤下积聚在腹沟内,向前推进,最后被磨碎吞食。
在水体中,当水中泥沙等无机物悬浮物太多时,枝角类能获得的食物极少,以致死亡。枝角类摄取食物粒径在1~80μm,而以1~20μm为主。个体大,食物粒径越大。其日粮约占体重的30%~100%。
大多数枝角类适宜在pH值6.5~8.5的水环境中生活,更能适应碱性水环境,对酸性水敏感。比如隆线溞可以在pH值10~11的水中生活,蚤状溞在pH值5.8以下的水中即难以生存,说明用生石灰清塘后的鱼塘可以提升pH值,容易繁生水蚤类。
(蚤状溞)
水体中含盐量对枝角类的分布也有影响,但枝角类对这一因子有很大的适应性。例如,蚤状溞直接放入1.5‰的海水中立即死亡,如果在淡水中盐度逐渐升高,则达到4‰时仍可正常生长和繁殖。
水体中的溶氧对枝角的影响较大,但枝角类的血液中含有血红素,对环境中的溶氧变化有很强的适应性。通常在溶氧低于1mg/L以下时仍能正常生活。当水体中的溶氧低于0.21mg/L时,有些种类仍能生存。这是因为枝角类的血液通过增加血红素含量来增大溶氧交换能力。血红素增加后,枝角类的背部通常呈现一根红线,故渔民有时将其称为“红线虫”,这也是衡量水中溶氧丰歉的一项生物指标。
5.枝角类与淡水养殖业的关系
枝角类常见的种类并不多,但数量很大,是水生动物的重要饵料。在放养水花鱼苗的中后期,特别是口裂较大的水花苗培育中、鱼种培育阶段,枝角类是最重要的天然饵料。但是,在普通水华鱼苗下塘初期,枝角类尚不能被体小的鱼苗所摄食,枝角类过多的繁殖会给鱼苗带来一定的危害,它可能还与鱼苗争空间、争营养、争溶氧等,但还有很多人误认为是轮虫,需要大家注意。
(未完待续)
来源:西南渔业网。作者:梁洪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E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一线"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