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浮游动物的四个分类(二)浮游生物中的轮虫类
浮游动物是水体中的小型、低等、无脊椎动物的一个类群,包括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类、桡足类等四大类。
二、轮虫类
轮虫是一种很小的多细胞动物,体长一般为100~500μm,最大的也只有2mm。轮虫有3大特征:①身体的前端扩大成盘状,上面生有一定排列的纤毛(称为头冠),身体其它部分没有纤毛;②消化道的咽喉特别膨大,变为肌肉发达的囊(称为咀嚼囊),囊内有时咀嚼器;③体腔两旁有一对原肾管,原肾管的末端有焰基球,如图所示。
(萼花臂尾轮虫)
1.轮虫的种类
截至2019年,全球范围内已记录的轮虫动物有效种(包含亚种)达到了2149种。在这些物种中,大约有85%的轮虫生活在淡水生境中,成为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类群。然而,仅有约450种轮虫能够适应咸水环境,比如内陆盐湖、河口和海洋等。
(巨腕轮虫)
常见轮虫有臂尾轮虫、晶囊轮虫、龟甲轮虫、多肢轮虫、三肢轮虫、叶轮虫、疣毛轮虫、鞍甲轮虫、腔轮虫、异尾轮虫等等。
2.外部形态
轮虫是一类形态多样的动物,其体型微小,通常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进行观察。它们身体两侧对称,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轮盘状或陀螺状,因此得名轮虫。轮虫的体表覆盖着一层薄而坚韧的甲壳,起到了保护作用。其内部结构也相当复杂,包括消化、呼吸、生殖等多个系统。
(鞍甲轮虫)
轮虫的体型变化很大,有球形、椭圆形、锥形、圆筒形等,全身为一层乳白色或淡黄色的表皮所包裹,身体一般分为头、躯干、足(尾)3个部分,有些种类无足,比如晶囊轮虫。
轮虫的头部较宽短,和躯干部一般没有明显的界限,只有少数种类具有一个和颈一样的紧缢部分。头冠形状随种类不同而变化很大,它们的基本构造可以比作一个“漏斗”,漏斗的底部为口,口的边缘长有纤毛两圈,由于纤毛的不断运动,食物被陷集在液中心流入口。
头冠是轮虫的运动器官。在生活时由于纤毛的不停地做协调的旋转摆动,而在水里激起一个向后的涡状水流,使轮虫本身在水中沿螺旋轨道运动。
(尖尾鞍甲轮虫)
轮虫的体壁由一层表皮细胞和皮下肌肉以及体表细胞分泌物(骨蛋白)稍许硬化形成的皮层所组成。体壁和外界水体接触,里面则为液体,因而氧可以直接通过这层细胞渗透到体液中,二氧化碳也靠同样的方法扩散到体外,因此,轮虫没有特殊的呼吸器官。
(轮虫结构图示)
3.轮虫的食性
多数轮虫靠轮盘纤毛环向同一方向的转动使水形成旋涡。其中适口的细菌、单胞藻和腐屑等便被吸入口中,过大的物体被口周围的纤毛拒之于外。实验表明,多数滤食性轮虫的适口食物小于5μm,最适大小为5~10μm。大型种类轮虫,比如晶囊轮虫则倚仗其特殊的头冠和砧型咀嚼器扑食原生动物、其它轮虫、小型甲壳动物等。当然,与这类食物大小差不多大的浮游植物,有机碎屑也在轮虫的采食范围内。
(轮虫吞食)
4.轮虫的摄食方式
轮虫的摄食方式不同,食物的类别各式各样。轮虫的摄食器官虽能排除一些异物,但也仅局限于颗粒大小而对食物的质量难有选择性。现已查明,某些单胞藻比如小球藻、扁藻等饲喂轮虫的效果较裸藻属、裸甲藻为好。
(晶囊轮虫)
5.生态与分布
绝大部分轮虫是世界性的,在全球广泛的区域内都可见到,这些种类往往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在各类水体中均能生存。从浅水湖泊、沼泽到最深的湖泊都能采集到,也经常出现在养鱼池、水库及沟渠中。
大多数轮虫是滤食性,利用轮盘上的纤毛摆动而引进水流,同时吸进食物,其食物为浮游植物、细菌、腐屑等。滤食性轮虫对食物有一定的选择性,太大和不可食的颗料都被拒绝进入口腔。食物粒的大小和轮虫本身的大小有关。
有少数种类,比如晶囊轮虫、疣毛轮虫、多肢轮虫等属捕食性,它们可以把咀嚼器伸出体外捕食,主要捕捉其它轮虫、小型枝角类和较大的鞭毛藻类等。
(裂足轮虫)
pH值是影响轮虫分布的重要因子。在pH>7的微碱性或碱性水域,轮虫的种类较少,但个体数量较多;在pH<7的微酸性水域中,轮虫种类较多,但每种的个体数量很少。臂尾轮虫、叶轮虫、晶囊轮虫、三肢轮虫等适宜在碱性水域中生活;鞍甲轮虫、腔轮虫、异尾轮虫等许多种类适宜在微酸性水域中生活;但大多数种类轮虫在酸性、中性、碱性水域中都能生活。
(萼花臂尾轮虫)
6.轮虫的发育与生活史
轮虫为雌雄异体,通常见到的是雌体,繁殖主要是营孤雌生殖,或有性生殖,繁殖力强。
当环境条件正常、适宜时,轮虫不通过混交,雌体连续进行孤雌生殖,雌体达到性成熟后产出的卵称为非需精卵,又称夏卵轮虫(产非需精卵的雌体为非混交雌体),或沉水底、或浮于水中、或黏附在母体上、或附着于水草上孵化,少数种类在母体内孵化比如晶囊轮虫卵胎生,染色体均为双倍体。
当环境条件恶化或剧烈变化时,比如低温、高温、密度过大、食物缺乏、干涸、水质变化等,轮虫就营两性生殖,孤雌生殖后代就出现另一种雌体叫混交雌体。混交雌体在外形上与不混交雌体无多大区别,但产出的卵为需精卵,又称为冬卵或休眠卵,染色体为单倍体。冬卵若未经过受精则孵出雄体轮虫;若经过受精则分泌形成一层较厚的卵壳,可抵抗不良环境,形成休眠卵沉降在水底,待环境条件好转孵化出新一代不混交雌体,又叫冬卵轮虫。每个混交雌体可能同时或陆续产出休眠或孵出雄虫,但它们绝不会产生夏卵;不混交雌体只能产生夏卵而绝不会产生冬卵,也不与雄体交配。
(壶状臂尾轮虫)
雄体大多数小而退化。一般体长只有雌体的1/3~1/8;雄体的头冠、胴甲、消化道、排泄器官等均较简单或已退化,不少种类雄体的消化器官完全消失,不具膀胱、无口、无肛门。雄体不吃任何食物,行动非常迅速,遇到雌体轮虫便进行交配。交配后的雄体马上死去;如果没有机会找到雌体,雄体可以存活2~3天,晶囊轮虫的雄体可以存活4~7天。
(腔轮虫)
雌体轮虫常在春秋两季出现,雄体总在秋末或条件恶化时出现。
在天然水域中,通常每年、每只轮虫只有1~2个混交世代,而有20~40个不混交世代。从休眠卵到条件适宜时孵出第一代是属不混交雌体,以后依条件而定。
轮虫的寿命(从孵出到死去)变化很大,从几天到几周不等。椎尾轮虫平均寿命8天,花甲腔轮虫平均寿命4天,萼花聚尾轮虫平均寿命6天,前翼轮虫平均寿命55天,须足轮虫平均寿命21天,嗜食箱轮虫平均寿命42天,短形龟甲轮虫平均寿命22天,蛭态目轮虫平均寿命21~42天。
(矩形龟甲轮虫)
7.轮虫在淡水养殖业中的重大意义
轮虫都有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即使在经过多年干涸的水体、泥土中都含有大量的轮虫休眠卵,在酸、碱的水体中也照样存活。一旦施肥加水,轮虫休眠卵便可发育形成冬卵轮虫,大量繁殖,在水体中形成优势种群,生物量较大。
(一种轮虫stephanoceros fimbriatus正在进食;放大倍数:上10x, 下20x;@Thomas Jones,美国)
轮虫培养时最适温度在18~25℃,因此春、夏是轮虫培育的最佳时期。早春时节的鱼塘清塘后,一般在6天左右,池中轮虫量很有可能达到高峰。因此,低温时在水花苗下塘前一周左右加水为宜;在夏、秋时段水温25℃左右,只要1~2天,轮虫就能达到高峰。因此,在夏、秋时段,在水花苗下塘前3天左右加水即可。
轮虫在水产养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对鱼苗培育意义重大。刚孵出的鱼苗以体内的卵囊为营养,经过2~2.5天,卵黄被吸收完,就必须从外界环境中摄食。然而,鱼苗的口裂很小,咀嚼器官不发达,消化结构不完善,消化酶的活性较弱、种类不齐全,这就要求饵料必须具备适宜于鱼苗的口裂、易于消化吸收、营养丰富、生物量大、捕食方便等特征,此时,水体中的轮虫就成了适合鱼苗摄食的重要饵料。
(未完待续)
来源:西南渔业网。作者:梁洪,刘文俊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E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一线"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