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址:重庆市永川区卫星湖街道(原双竹镇)大竹溪村
通讯:13983250545
邮箱:ycsh6318@163.com
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淡水鱼扁弯口吸虫病的防治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讲水产里的故事,用养殖人的语境,给你送来一个真材实料的匠心精品文章!
扁弯口吸虫病是由扁弯口吸虫的囊蚴寄生引起的鱼病。
(一)病原
扁弯口吸虫(属复殖吸虫)的囊蚴。成虫寄生于水鸟,但在非洲有寄生于人的咽部记载。胞囊一般为橘黄色,虫体从胞囊逸出后,作蛭状剧烈伸缩运动,大小为4-6毫米×2毫米;顶端有1个口吸盘,下为肌质的咽,没有食道,肠的二盲支直至虫体后端,在伸延之中,向侧分出侧支;腹吸盘位于虫体1/4处,大于口吸盘;睾丸1对,纵列、分叶,两睾丸之间有1卵巢原基。
生活史:成虫寄生于鹭科鸟类的咽喉,当鹭在啄食鱼虾时,卵便可排至水中,在水温28℃时,8天孵出毛蚴。第一中间宿主为斯氏萝卜螺和土蜗;毛蚴钻入萝卜螺后,在外套膜上发育为胞蚴;胞蚴发育为1个雷蚴,迁移到螺的肝脏,经两代繁殖为数百个子雷蚴,然后产生尾蚴;尾肤,至肌肉,经3个月发育为囊蚴;鹭吞食病鱼,囊蚴从囊中逸出,从食道迂回至咽喉,4天后成熟排卵。
(二)流行情况
该病流行于鹭科鸟类及萝卜螺多的地区,在我国的新疆、广东、湖北等地均有发现。危害草鱼、白鲢、花鲢、鲤鱼、鲫鱼等养殖鱼类,严重时可引起苗种死亡。此外,在麦穗鱼、螃皱、斗鱼上也有寄生。
(三)症状
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疾病严重时,可见鱼的头部及躯干部(以尾柄处密度为大)有大量橘黄色胞囊、其次为腹鳍和臀鳍的浅肌层,体侧浅层肌肉中也有少量胞囊。胞囊为圆形,直径2.5毫米,每尾鱼上有数个至百余个胞囊。
(四)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必须将病鱼体上的橘黄色胞囊取出,放入盛有生理盐水的培养皿中,用2枚小针将胞囊挑破,将虫吸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检查确诊。注意当鱼体上仅有少量扁弯口吸虫的囊蚴寄生时,则不会引起鱼死亡,应再作仔细检查病鱼患其他疾病。
(五)预防措施
(1)彻底清塘,杀灭池中的第一中间宿主及虫卵、尾蚴。
(2)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增强鱼体抵抗力。当要加注清水时,一定要经过过滤,严防第一中间宿主螺类随水带入。
(3)在该病流行地区,养鱼池中如发现有萝卜螺第一中间宿主时,应及时用草捆诱捕杀灭,具体方法同血居吸虫病。
(六)治疗方法
尚未进行研究。
(一)病原
扁弯口吸虫(属复殖吸虫)的囊蚴。成虫寄生于水鸟,但在非洲有寄生于人的咽部记载。胞囊一般为橘黄色,虫体从胞囊逸出后,作蛭状剧烈伸缩运动,大小为4-6毫米×2毫米;顶端有1个口吸盘,下为肌质的咽,没有食道,肠的二盲支直至虫体后端,在伸延之中,向侧分出侧支;腹吸盘位于虫体1/4处,大于口吸盘;睾丸1对,纵列、分叶,两睾丸之间有1卵巢原基。
生活史:成虫寄生于鹭科鸟类的咽喉,当鹭在啄食鱼虾时,卵便可排至水中,在水温28℃时,8天孵出毛蚴。第一中间宿主为斯氏萝卜螺和土蜗;毛蚴钻入萝卜螺后,在外套膜上发育为胞蚴;胞蚴发育为1个雷蚴,迁移到螺的肝脏,经两代繁殖为数百个子雷蚴,然后产生尾蚴;尾肤,至肌肉,经3个月发育为囊蚴;鹭吞食病鱼,囊蚴从囊中逸出,从食道迂回至咽喉,4天后成熟排卵。
(二)流行情况
该病流行于鹭科鸟类及萝卜螺多的地区,在我国的新疆、广东、湖北等地均有发现。危害草鱼、白鲢、花鲢、鲤鱼、鲫鱼等养殖鱼类,严重时可引起苗种死亡。此外,在麦穗鱼、螃皱、斗鱼上也有寄生。
(三)症状
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疾病严重时,可见鱼的头部及躯干部(以尾柄处密度为大)有大量橘黄色胞囊、其次为腹鳍和臀鳍的浅肌层,体侧浅层肌肉中也有少量胞囊。胞囊为圆形,直径2.5毫米,每尾鱼上有数个至百余个胞囊。
(四)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必须将病鱼体上的橘黄色胞囊取出,放入盛有生理盐水的培养皿中,用2枚小针将胞囊挑破,将虫吸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检查确诊。注意当鱼体上仅有少量扁弯口吸虫的囊蚴寄生时,则不会引起鱼死亡,应再作仔细检查病鱼患其他疾病。
(五)预防措施
(1)彻底清塘,杀灭池中的第一中间宿主及虫卵、尾蚴。
(2)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增强鱼体抵抗力。当要加注清水时,一定要经过过滤,严防第一中间宿主螺类随水带入。
(3)在该病流行地区,养鱼池中如发现有萝卜螺第一中间宿主时,应及时用草捆诱捕杀灭,具体方法同血居吸虫病。
(六)治疗方法
尚未进行研究。
下一篇:浅谈鱼类车轮虫病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