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有效防控淡水鱼孢子虫爆发的手段
鲫鱼粘孢子虫病在鲫鱼精养区,特别是鲫鱼苗种主养区,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主要感染30-80尾/斤的苗种,近年来甚至出现了2-3两重的鲫鱼爆发脑孢子虫的病例。在夏秋之交,孢子虫的感染最为严重,导致高发病率和大量死亡,往往给养殖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接下来,我们将深入了解孢子虫的分类。
寄生在鱼类中的孢子虫主要包括四大类:球虫、黏孢子虫、微孢子虫和单孢子虫。其中,常见的孢子虫种类有碘泡虫、黏体虫、单极虫、尾孢虫、球孢虫、四极虫和两极虫等。这些孢子虫在5-10月间都有可能发病,但暴发时间通常集中在7-9月。
显微镜下的孢子虫
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观察到白色的孢囊被压破后,散发出不活动的孢子。然而,孢子虫的难以杀灭性却让人头疼。这主要归因于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孢子虫感染鱼体后会形成孢囊,这些孢囊对杀虫药物具有极强的抵抗力,使得药物难以渗透并发挥作用;其次,当孢囊成熟后,它们会被挤破,释放出大量孢子直接进入水中,这些孢子能够重新感染其他鱼体,特别是那些体表有外伤的鱼;最后,一旦孢子被释放到水体中,它们可能被水生寡毛类如水蚯蚓所吞食,并在这些寡毛类体内繁殖成千上万的放射孢子。这些放射孢子随后可能被鱼吞食或通过鱼体伤口进入体内,进而再次引发感染和流行。
孢子虫爆发的原因分析
目前,鲫鱼、裸鲤夏花苗种等鱼类受到了严重的孢子虫危害。在初期,鳃上会出现小的孢子囊球,体表则有一个个结节状的突起。随着病情的发展,咽喉部位会形成较大的孢子囊球,增加治疗难度。同时,伴随出现的肠炎、出血、烂鳃等并发症,往往导致大量的鱼类损失。
外表病征不甚明显的病鱼,其行为常表现为波浪式旋转,显得极度疲乏。而症状严重的鱼,则会在水中独自急游并频繁跳出水面,最终因体力耗尽而死亡。
针对孢子虫的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包括:使用生石灰和敌百虫彻底清塘,以杀灭淤泥中的孢子;同时,建议避免从孢子虫病高发地区购入苗种。
在高发病区,可以采取在苗种培育期间,使用敌百虫、孢虫净或鱼虫清等药物全池泼洒,连续两个月,每月一次。
若鱼类已感染孢子虫,可采取外用方案:
在全池泼洒药物时,加入纳米银以增强药物渗透力,并防止继发感染。此外,还可以采用浸洗的方式,使用晶体敌百虫或高锰酸钾等药物。
根据水体体积和鱼种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进行全池泼洒,比如硫酸铜、晶体敌百虫等。
1%~2%的盐酸左旋咪唑与1%2%的盐酸氯苯胍混合,与饵料一同投喂,持续57天。
另一种方案是,将650克盐酸氯苯胍与720克左旋咪唑(按98%含量计算)混合,拌入1吨饲料中,让鱼连续服用3-5天。
中草药比如青蒿末,苦参末,百部贯众散、雷丸槟榔散,按照使用说明投喂,可连续服用5~10天。
硫磺粉,每1万尾鱼苗或20斤吃食鱼,拌入5两硫磺粉进行投喂,每日一次,持续8天。
5%的地克珠利,按照每公斤饲料拌入5克的量进行内服,每日一次,连续7天。
若采用药物拌饲的方式,可按照5%的日饵率计算,每公斤饲料中加入10%盐酸氯苯胍8克和5%盐酸左旋咪唑5克,拌匀后每天投喂两次,持续5~6天。
每公斤饲料中加入1%的地克珠利粉10克和10%复方磺胺嘧啶钠6克进行投喂,连续服用4~5天。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E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一线"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