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简介生活于水中的具有输导组织维管束的水生(维管束)植物
水生维管束植物是指生活于水中的具有输导组织维管束的植物总称。这里的水生物维管束植物名称,不是分类学上的名称而是生态学上的名称。
一、维管束植物的特征
维管束植物为多细胞体,细胞分化明显,具有各种不同功能的组织。有根、茎、叶的分化。维管束是高等植物的支持和输导组织。如图1所示。
图1 几种水生维管束植物
二、水生维管束植物的生态类群及其特点
水生维管束植物与水体具有密切关系。其分布受水深、透明度的影响极大,并且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极大。根据水生植物与水环境的关系,以及它的形态,构造特点,可将水生维管束植物分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4个类群。
1. 挺水植物
植物体分布在水边沿岸到水深1.5米的地区,在浅水湖荡、港湾中生长最旺盛,常在浅水区布满整个水体。
挺水植物的根、茎(根茎、地下茎)生于泥中,茎、叶挺出水面,几乎都为水陆两栖,水生性弱。在空气中的部分具有陆生植物特征,在水中的部分(主要是根、根茎)则具有水生植物的特征。典型的挺水植物有芦苇、水芹、慈姑、黑三棱、菖蒲、席草、茭白以及水陆两栖的喜旱莲子草(水花生)等。
(1)芦苇。杆细长,木质化,高1~3米,常生长在沼泽、河边、湖边,大片芦苇形成芦苇荡,在旱地也能生长,可布置园林景观、净化水质、嫩苗可做鱼、牛、羊饲料,芦苇根入药、花可做枕芯,如图2所示。
图2 芦苇
(2)菰(茭白)。杆草质,常生于沼泽,株高1~2米,基部由于真菌寄生而变成肥厚肉质茎,可作为蔬菜或饲料,如图3所示。
图3 菰(茭白)
(3)莲(莲花、荷花、芙蓉、耦)。常生于池塘、湖泊、沼泽,根状茎横走生长,肥厚发达有节,常称为耦。有的种类用于观赏;也有水田栽培生产耦作为蔬菜,如图4所示。
图4 莲
(4)荸荠(马蹄)。茎直立,圆柱状,丛生,高20~30厘米,无叶片。根茎顶端生长黑褐色的球茎,富含淀粉,可食、可入药,多有人工栽培,如图5所示。
图5 荸荠
(5)慈姑。植株高大,粗壮,异形叶基生,挺水叶剑状形,沉水叶线形。花圆锥形,花瓣3枚,白色,花果期夏秋季,秋后根茎顶端膨大形成球茎,营养价值高,可作为蔬菜。叶可作为饲料,也有因为叶形状怪异用于观赏,如图6所示。
图6 慈姑
其它挺水植物还有很多,比如狭叶香蒲、梭鱼草、水竹芋、千屈菜(水柳)、水葱、大叶皇冠等,如图7所示。
图7 多种挺水植物
2. 浮叶植物
植物体分布在1~2米的水区,有时也可生长在水体的更深处,但生长不旺盛,植物体的根、茎在泥中,叶具有长柄浮于水面。叶的腹面具有气孔,常有沉水叶和浮水叶之分。常见种类有睡莲、菱、莼菜、荇菜、萍蓬草、亚马逊王莲等。睡莲还是著名的景观植物,如图8所示。
图8 多种浮叶植物
3. 沉水植物
植物体分布在水深1~2米处,有的可达4米,最多可达6~8米处。其分布深度受透明度的影响极大。光照度决定沉水植物的分布下限。若在洪水期,由于水位突然上涨,浑浊度增大,淹没在水下的沉水植物会因缺乏光照而生长不良或死去。沉水植物的根(根茎)生于泥中,叶全部沉没于水中,仅在开花时露出水面。植物体各器官的形态、构造都是典型的水生性。它们不能离开水环境,一旦脱水便会死去。常见的沉水植物有金鱼藻、马来眼子菜、聚草、轮叶黑藻、苦草、水车前等,如图9所示。
图9 马来眼子菜
4. 漂浮植物
植物体一般分布在静止(稻田、池塘、小型湖泊)或流动性不大的水体及湖泊的港湾部分。常杂生在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之间。植物体漂浮于水面或水中。根系退化成须状根,起平衡和吸收营养的作用。常在叶柄或叶背面具有浮囊(气囊),使叶浮于水面,或挺出水面。植物体浮于水面的种类其茎、叶具有浮叶植物的特征。植物体完全沉没于水中的种类其茎、叶具沉水植物的特征。漂浮植物的典型种类有:水葫芦、水浮莲、满江红、芜萍、青萍、紫背浮萍、槐叶萍等,如图10所示。
图10 多种漂浮植物
三、水生维管束植物的经济意义
水生维管束植物生物量大并生活于水中,对水体及水生动物的饲养有重要作用。
第一,水生维管束植物在水中进行光合作用,可以补充水域中的部分溶氧,又可为鱼类及其它水生经济动物提供直接或间接饵料,是食物链中的一环。
第二,水生维管束植物不仅是草食性水生经济动物的优质天然饵料,同时又是很多家畜家禽的青饲料。例如萍类植物可用于养猪、鸡、鸭、鹅等。
第三,水生维管束植物在水域中为水生动物提供产卵、栖息的场所。例如鲤鱼、鲫鱼在天然水体中产卵往往选择水草繁茂的区域,所产鱼卵黏附在水草上进行孵化;在虾、蟹、蛙的养殖水体中,必须人工种植水生维管束植物,为它们提供栖息、藏身的场所。
第四,许多水生维管束植物是人类的优质食物,例如藕、菱、茭白、慈姑等。
第五,水生维管束植物大量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类,对水体可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对消除和减轻有毒物质对环境的污染有积极意义。
作者:梁洪(致谢!)
(备注:本网易号"养鱼第一线"欢迎您的光临!本文原创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侵权可删,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E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一线"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