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鱼被虫寄生的征兆
现阶段鱼塘寄生虫的问题层出不穷,也是困扰很多养殖户的问题。这个阶段即是鱼生长的黄金时期,也是体制偏弱的时期,寄生虫的问题很容易搞得我们不知所措,如果能及时发现寄生征兆,还能有效避免经济损失、就怕寄生虫爆发,引起批量死鱼,威胁整个养殖体系安全!今天我们主要聊聊秋季寄生虫的征兆,处理方案、供各位养殖朋友参考:
秋季是池塘寄生虫病的高发期,主要原因有:
水温适宜:20-28℃的水温是多数寄生虫繁殖的温床。
鱼类体质下降:经过夏季快速生长,鱼类体质消耗较大,免疫力相对较低。
昼夜温差大:水体易发生上下对流,将底泥中的虫卵或休眠体带入水体,增加感染机会。
以下是秋季养殖鱼塘出现寄生虫的详细征兆,可以从 “观行为、看体表、查鳃部、察整体” 四个方面入手。
一、 鱼类行为异常(最直观的早期信号)
1. “蹭痒”或“擦身”:
表现:鱼群频繁地、急速地用身体一侧摩擦池壁、池底、增氧机缆绳或其它硬物,动作突然。
原因:这是体表或鳃部有寄生虫(如车轮虫、指环虫)叮咬刺激的典型反应,鱼试图将其甩掉。
2. “跑马”现象或焦躁游动:
表现:鱼群聚集在一起,沿着池边长时间狂游不止,像马在奔跑,或个别鱼在水面无目的地快速窜跳。
原因:寄生虫导致鱼体极度不适和瘙痒。
3. 聚集水流处:
表现:鱼喜欢长时间聚集在进水口或增氧机水花下方。
原因:试图利用水流冲击来缓解身上的瘙痒感。
4. 食欲减退:
表现:投喂时,鱼反应迟钝,不上台抢食或吃几口就离开,摄食量明显下降。
原因:鳃部受损导致呼吸不畅,或整体身体状况下降。

5. 离群独游:
表现:病鱼脱离群体,独自在水面、角落缓慢游动,反应迟钝,易捕捉。
原因:体质虚弱,已处于疾病中后期。
6. 异常浮头:
表现:即使在清晨溶氧充足时,鱼也出现浮头,张开鳃盖,显得呼吸困难。
原因:鳃部寄生大量虫体(如指环虫、三代虫),鳃丝受损,黏液增多,严重影响氧气交换。
二、 体表肉眼可见的征兆
1. 体色与黏液:
体色发黑:病鱼往往体色暗淡、发黑。
黏液增多:体表有一层灰白色或蓝灰色的云雾状黏液,摸起来滑腻感异常。这是鱼体受刺激后分泌过多黏液来自我保护。
2. 特定寄生虫的可见症状:
白点病(小瓜虫):最典型的秋季寄生虫病。在体表、鳍条、鳃部布满比针尖稍大的白色小点,严重时像撒了一层盐。
锚头蚤(锚头鳋):肉眼可见像细短针或灰色细绳挂在鱼体上,寄生部位周围组织常发炎、红肿充血,像“披着蓑衣”。
鱼鲺:形似扁平的臭虫,大小如绿豆,在鱼体上爬行,肉眼易见。
鱼波豆虫、车轮虫等:需显微镜确诊,但会引起鳍条末端磨损、发白,严重时全身黏液过多。
三、 鳃部组织的异常
1. 鳃盖张开: 病鱼鳃盖难以闭合,时常张开。
2. 鳃丝颜色和形态: 捞起病鱼检查鳃部,可见:
黏液过多:鳃丝上粘附大量黏液和污物。
颜色异常:鳃丝失去鲜红色,变为暗红、紫色或苍白(贫血)。
肿胀缺损:鳃丝肿胀、粘连、末端残缺不齐。
四、 池塘整体情况的变化
1. 鱼群生长不均: 寄生虫病会导致鱼体消瘦,同一池塘的鱼个体大小差异越发明显。
2. 出现死亡: 初期零星死亡,多为体质较弱的鱼。若不及时控制,死亡率会持续上升,死亡个体通常消瘦、体色发黑。
发现征兆后的紧急处理流程
1. 立即确诊(最关键的一步):
取样:捞取濒临死亡或刚死亡不久的鱼(至少3-5尾)。
镜检:取体表黏液和鳃丝制成临时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同寄生虫用药完全不同,盲目用药可能无效甚至加重病情。
2. 对症下药:
原生动物(车轮虫、斜管虫等):可使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等。
单殖吸虫(指环虫、三代虫等):可使用甲苯咪唑、敌百虫等(注意品种敏感性,如鳜鱼、淡水白鲳等禁用敌百虫)。
甲壳类(锚头蚤、鱼鲺):可使用敌百虫、辛硫磷、溴氰菊酯等。
3. 辅助措施:
改善水质:杀虫前可适当换水,杀虫后及时增氧,并使用水质改良剂。
预防重于治疗!秋季应加强巡塘,关注鱼类行为变化,定期调节水质(使用生石灰、益生菌等),投喂优质饲料增强鱼体免疫力,才能平安度过这个高风险期。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E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一线"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