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址:庆市川区道(原双竹镇)
13983250545

信:ycsh638

QQ:469764481
邮箱:ycsh6318@163.com

大宗淡水鱼主要寄生虫病的诊断与防控技术

发表时间:2025/09/16 13:15:57  来源:水生动物健康评估  浏览次数:20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讲水产里的故事,用养殖人的语境,给你送来一个真材实料的匠心精品文章!

寄生虫病的传播和发生与鱼类宿主的养殖密度和免疫力密切相关,当前日趋恶化的养殖环境使得鱼类寄生虫病的暴发越来越频繁和严重,以前危害较小或不常见的寄生虫逐渐成为危害严重的病害。另外,杀虫药物的不规范使用也引起寄生虫抗药性的产生,而且还造成环境污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寄生虫病已成为制约我国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下面将对鱼类主要寄生虫病的诊断与防控技术进行简要介绍:

1. 鱼波豆虫病

(1)主要症状。鱼波豆虫属原生动物鞭毛虫类,寄生于幼鱼体表、鳍条和鳃的表皮细胞而造成危害。病鱼丧失食欲,游泳迟钝,呼吸困难,漂浮水面。漂游鱼波豆虫虫体较小,肉眼很难看到,但大量寄生时,可见病鱼体表出现暗淡小斑点,皮肤上形成一层蓝灰色黏液,表皮细胞发生坏死、脱落,有时也能见到体表有小的点状出血。在显微镜下,虫体呈圆形,有2根鞭毛,一边缓慢旋转一边漂游。

(2)流行情况。鱼波豆虫可感染多种大宗淡水鱼类,以及一些名优鱼类。鱼波豆虫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现,一般出现在面积小,水质较差的鱼池和水族箱中。最适繁殖温度为12~20℃,流行季节为冬末至夏初,高温季节比较少见。

(3)防治方法。鱼种可用8mg/L硫酸铜溶液浸洗20min,或5%食盐水浸泡10min,或1%食醋(pH<4.5)浸泡10min;治疗用0.7g/m3的硫酸铜铁合剂溶液全池泼洒。也可用双氧水、过碳酸钠等氧化剂进行浸泡。

2. 小瓜虫病

(1)主要症状。小瓜虫病的病原是多子小瓜虫,寄生于鱼的鳃部和体表,可以感染几乎所有的淡水养殖鱼类,并引起严重的病害,是淡水养殖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病鱼在池底和池壁上蹭擦,有时在水面作短时的翻肚运动。发病后期,病鱼常游动缓慢,出现窒息,聚集在流水的四周,通常不吃食。体表和鳍条有许多小白点,严重时体表似覆盖一层白色薄膜,也叫“白点病”;严重时,病鱼鳞片脱落,鳍条裂开、腐烂,体表和鳃部的黏液增多。虫体呈深色,体内有透亮的马蹄形核。

(2)流行情况。小瓜虫病的流行范围相当广泛,我国几乎所有的鱼类养殖区有可能发生和流行。对鱼的种类和年龄没有选择性,各年龄组的鱼类都可感染,但主要危害鱼的苗种。小瓜虫病的主要流行温度是15~25℃,28以上小瓜虫易死亡,15以下其增殖较缓慢,只要温度适合,任何季节都可发生流行。小瓜虫的生活史中无须中间宿主,寄生于鱼体的是滋养体,受到药物、水温变化等刺激会脱落,在水体形成包囊,并进行分裂繁殖,释放出大量掠食体,并感染鱼体。因此,在清瘦水体、鱼体免疫力低,以及水温骤变和养殖密度高的情况下更易发生此病。

(3)防治方法。由于小瓜虫受到药物刺激后会脱落,在包囊中分裂出更多的幼虫,目前的常用药物很难起到明显的防治效果。3g/m3亚甲基蓝全池泼洒,每隔3天泼洒1次,连续3次;20g/m3福尔马林隔天泼洒1次,连续3次。还可通过肥水培养浮游动物,或者放养蚌类,摄食或滤食水体中的掠食体,起到生物防治的作用。

3. 车轮虫病

(1)主要症状。病鱼焦躁不安,呼吸困难,鱼集群沿塘边狂游,不摄食,鱼体消瘦发黑,俗称“跑马病”。车轮虫虫体较小,肉眼很难看到,但可见病鱼体表、鳃黏液分泌增多,体表有一层白翳。在显微镜下,车轮虫外形侧面观呈帽形或碟形,反口面观为圆盘形,内部结构主要由许多个齿体逐个嵌接而成的齿轮状结构——齿环,因而有车轮虫之称。还有辐线,一个马蹄形大核和一棒状小核。

(2)流行情况。车轮虫病的流行范围相当广泛,我国几乎所有的鱼类养殖区有可能发生和流行。对鱼的年龄没有选择性,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主要危害鱼的苗种,危害鱼类苗种的季节一般发生在4~8月;另外,在越冬密养的鱼池中也会出现这种病,并造成危害。水质不良、食料不足、放养过密、连续阴雨等条件下容易发生车轮虫病。

(3)防治方法。鱼种放入池塘前用8mg/L的硫酸铜,或2%的食盐溶液浸洗20min;治疗可用0.7g/m3的硫酸铜铁合剂全池泼洒。

4. 斜管虫病

(1)主要症状。寄生于鱼的鳃部和体表的斜管虫刺激鱼体分泌大量的黏液,使皮肤表面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黏液层,破坏组织,影响鱼的呼吸。病鱼食欲差,鱼体消瘦、发黑,侧卧池塘边,严重时死亡。肉眼直接看不到虫体,但可见病鱼的鳃和体表分泌大量黏液,严重时可见鱼体表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黏液层。显微镜下,斜管虫虫体大小约50µm,虫体有背腹之分,背面稍隆起,腹面观呈卵圆形,腹面左右两边具有若干条纤毛带,体后有一圆形大核和小核。

(2)流行情况。斜管虫病的流行范围非常广,我国各地都有可能发生和流行;主要危害鱼的苗、种,越冬鱼种容易感染该病,并往往能引起大批死亡;35月为主要流行期,高密度养殖情况下更易发病。

(3)防治方法。鱼种放入池塘前用8mg/L的硫酸铜,或2%的食盐溶液浸洗20min;治疗可用0.7g/m3的硫酸铜铁合剂全池泼洒。

5. 淀粉卵甲藻病

(1)主要症状。病原是淀粉卵甲藻(虽然称之为“藻”,但它的生态习性更像“虫”,因此学名为淀粉卵涡鞭虫),发病初期,病鱼鳍条出现白点,体表黏液增多;发病后期,全身布满白点,像裹了一层白粉,症状似小瓜虫病,但尾柄的白点间有充血斑点,因而有“打粉病”、“白鳞病”之称。病鱼食欲减退,游动迟缓。

(2)流行情况。流行温度为22~32℃,以夏、秋两季最为流行;夏花和刚入池培育的“冬片”鱼种最容易发生此病;水体呈酸性,pH低于6.5

(3)防治方法。在鱼种培育过程中,定期用生石灰泼洒,把水体pH调节到8左右,可预防该病发生。

6. 黏孢子虫病

(1)主要症状。目前在我国比较常见,且危害较大的鱼类黏孢子虫病有:鲫武汉单极虫病(肤孢子虫病)、洪湖碘泡虫病(喉孢子虫病)和吴李碘泡虫病(腹孢子虫病),以及鲤吉陶单极虫病等。

武汉单极虫寄生于鲫的鳞片下,导致鳞片被包囊顶起,形成椭圆形凸起;洪湖碘泡虫寄生于鲫的咽腔,鳃盖略张开,眼外突,体色发黑,咽腔上颚充血、肿胀呈瘤状,堵塞咽腔和压迫鳃弓,甚至包囊会撑破咽腔上壁;吴李碘泡虫寄生于鲫的肝胰脏,病鱼厌食,昏睡,身体消瘦,游动缓慢,病鱼腹部膨大,肝胰脏显著增大,呈乳白色;吉陶单极虫一般寄生于鲤的肠道,病鱼在池边独游,行动迟缓,不摄食,鱼体消瘦,腹部稍隆起,肠道呈结节型膨大。将包囊压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大量的瓜子状孢子,单极虫的孢子内有1个椭圆形极囊,而碘泡虫有2个椭圆形极囊。

(2)流行情况。黏孢子虫一般以水蚯蚓为中间宿主,释放的放射孢子虫具有感染力。鲫的洪湖碘泡虫病和武汉单极虫病流行于夏季,主要危害苗种。

(3)防治方法。药物难进入孢子内,此病以预防为主。每亩125kg生石灰彻底清塘,杀灭底泥中的孢子和中间宿主水蚯蚓。0.7g/m3的敌百虫全池泼洒,可控制水体中的放射孢子虫和鱼体内的营养体阶段孢子虫。内服药饵,40kg饲料拌24g左旋咪唑和34g盐酸氯苯胍,每周投喂3次;地克珠利/妥曲珠利和氟苯尼考拌饲料投喂。适当增加其他鱼类比例,降低鲫养殖密度,或者与其他鱼类轮养,都可减少黏孢子虫病的发生。

7. 三代虫病

(1)主要症状。三代虫隶属于扁形动物门、单殖吸虫纲、三代虫目。在感染早期,鱼类会用鳍条刮擦池壁,鱼体表黏液增多,病鱼会出现跳跃行为。重度感染的病鱼变得反应迟钝,游动缓慢,经常在水流速较缓慢的地方出现,体表会因为黏液的增多而变得灰白,或者体色暗黑无光泽,背鳍、尾鳍和胸鳍的边缘出现糜烂。显微镜下,虫体呈尺蠖状伸缩运动,头器分成2叶,没有黑色眼点,后端有一膨大呈伞状的固着器,内有1对中央大钩、连接棒和8对边缘小钩;最明显的是虫体中已有子代胚胎,有时子胚胎中又已孕育有第三代胚胎。

(2)流行情况。寄生于鱼的体表(包括鳍条)和鳃部,主要靠宿主间的接触而传播。三代虫属的种类非常多,不同的种类感染不同的宿主。三代虫病主要发生在春季夏初,全国各地都有发现。以前三代虫病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和两广地区,但是近些年来,北方发现的病例较多。

(3)防治方法。0.20.4g/m3的晶体敌百虫或10g/m3的福尔马林全池泼洒;0.10.2g/m3甲苯咪唑全池泼洒。0.2g/m3的次氯酸钠全池泼洒可以将三代虫从鱼体驱离,脱落的三代虫短时间内可再次感染,23天后还需再次使用其他杀虫剂。

8. 指环虫病

(1)主要症状。指环虫隶属于扁形动物门、单殖吸虫纲、指环虫目。病鱼体色发黑,游动缓慢,食欲减退,瘦弱;鳃丝黏液增多,鳃瓣呈灰白色,呼吸困难。指环虫一般长0.12mm,作蚂蟥状伸缩运动;头器分成4叶,虫体前部有4个黑色眼点,后端有一膨大呈盘状的固着器,内有1对中央大钩、联接棒和7对边缘小钩。

(2)流行情况。指环虫主要寄生于鳃部,其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通过纤毛幼虫直接感染鱼类。指环虫具有较高的宿主特异性,不同的种类感染不同的宿主。指环虫主要危害鱼苗种,但对成鱼的危害也很大。指环虫主要发生在春季,但在冬末(2)开始就有较高的感染数量,在秋季也有一个感染高峰。

(3)防治方法。鱼种下塘前,用1mg/L的晶体敌百虫或1520mg/L的高锰酸钾浸泡鱼体2030min。治疗可用0.20.4g/m3的晶体敌百虫或0.7g/m3的甲苯咪唑全池泼洒;由于指环虫受到药物刺激后,会发生应激性产卵,所以必须连续用药2次,且第2次用药应在第1次用药后57天进行。

9. 弯口吸虫病

(1)主要症状。弯口吸虫隶属于扁形动物门、复殖吸虫亚纲,以前认为病原是扁弯口吸虫的囊蚴,近期的分子鉴定是中华弯口吸虫。病鱼消瘦,体表肌肉浅层突起,常可在鳃腔和头部周围体表观察到橘黄色包囊。头部,或鳃盖内侧,或肌肉浅层肉眼可见很多橘黄色包囊,挑开包囊后,有米黄色扁平状虫体作蛭状伸缩运动。

(2)流行情况。弯口吸虫成虫寄生于鹭科鸟类的咽喉,当鹭在啄食鱼虾时,虫卵排至水中,在水中发育成毛蚴,毛蚴在软体动物(螺类)体内经发育和无性繁殖变成尾蚴并释放到水中,尾蚴遇到鱼类后,钻入鱼的皮肤,在鱼的皮下或肌肉中发育为囊蚴并形成包囊,鹭又通过觅食鱼类而获得感染。

弯口吸虫病的发生几乎没有季节性,它的分布区域很广,只要有鹭觅食的地方几乎都有流行,特别是湖区渔场,虽然造成大批死亡的例子不多,但近年有严重的趋势。

(3)防治方法。可用0.20.4g/m3的晶体敌百虫或0.7g/m3的甲苯咪唑全池泼洒,杀灭感染期尾蚴,对寄生于鱼体的囊蚴效果不好;还可用氯硝柳胺杀灭中间宿主椎实螺,切断传播途径。

10. 复口吸虫病

(1)主要症状。复口吸虫病又称“白内障病”、“瞎眼病”、“掉眼病”等。鱼苗、鱼种急性感染后,会在水中急游或上下往返地挣扎游动;病鱼头部脑区和眼眶周围呈现明显的充血现象;或病鱼失去平衡、侧卧于水面,或头部向下尾部朝上、鱼体颤抖并逐步弯曲。短期内可造成苗种的大批死亡。慢性感染或者感染成鱼后,病鱼眼球浑浊,成乳白色,严重时水晶体脱落而造成瞎眼,但一般不引起大批死亡。

(2)流行情况。复口吸虫的成虫寄生于鸥,卵随鸟粪进入水中,孵化的毛蚴钻入第一中间宿主椎实螺,释放的尾蚴可感染鱼类,并通过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移行至眼睛的晶状体,形成囊蚴。它的主要流行季节是春夏两季。

(3)防治方法。每亩用125kg克生石灰,或50kg茶饼带水清塘,杀灭池塘中的椎实螺;养殖期间可用氯硝柳胺杀灭中间宿主椎实螺,切断传播途径。发病池塘可用0.7g/m3的硫酸铜,或0.20.4g/m3的晶体敌百虫,或0.7g/m3的甲苯咪唑全池泼洒,杀灭感染期尾蚴。

11.鱊头槽绦虫病

(1)主要症状。鱊头槽绦虫隶属于扁形动物门、绦虫纲。病鱼瘦弱,体表发黑,离群独游,口常张开,但不摄食,又称“干口病”。剪开病鱼的体壁,可见前肠形成胃囊状扩张,剪开前肠扩张部位,可见白色带状虫体聚居。将虫体分开,置于盛有生理盐水的玻璃器皿中,可见虫体乳白色,呈长带状,由许多节片组成,头部呈心形。

(2)流行情况。以前认为它只在广东、广西和福建一带危害草鱼鱼种,可造成草鱼鱼种(特别是越冬鱼种)的大批死亡,死亡率可达90%以上;但近些年来,在长江流域的草鱼鱼种、团头鲂和鲤的养殖中也造成危害。另外,鱊头槽绦虫还可以感染其他许多种养殖鱼类和野生鱼类。

(3)防治方法。用40g敌百虫与500g面粉混合制成药面,连续投喂3天;或用吡喹酮(按每kg48mg)与饲料混合投喂,每天2次,连续投喂3天。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站(可搜索)"养鱼E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一线"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电脑网址: http://www.yc6318.cn 地址:重庆市永川区卫星湖街道  手机网址:http://m.yc6318.cn
重庆市永川区双竹渔业协会,重庆市永川区水花鱼养殖专业合作社,重庆市永川区丰祥渔业有限公司

本站微信:ycsh638,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所载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E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一线"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ICP备案/许可证号渝ICP备2020014487号-1

渝公网安备50011802010496号

诚信共建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