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址:庆市川区道(原双竹镇)
13983250545

信:ycsh638

QQ:469764481
邮箱:ycsh6318@163.com

翻车鲀的生存之道:“躺”到极致也能赢

发表时间:2025/08/06 18:04:29  来源:海洋欢乐谷  浏览次数:26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讲水产里的故事,用养殖人的语境,给你送来一个真材实料的匠心精品文章!

翻车鲀可能是大洋中最孤独的“慢”游者,与它关联的词汇通常是“呆滞”“笨拙”,或是“躺平”“摆烂”“懒到极致”,以至于很多人先入为主地把它归入海洋中“最失败”的一小撮动物。该群体还包括其他种类,如儒艮、睡鲨、海马等游泳速度堪称“龟速”的“佛系选手”。

翻车鲀Mola mola/ Simone Carletti / Flickr. License: CC by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这样随遇而安的生活状态在“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动物世界显得很不对劲。从热带雨林到冰原荒漠,真实的自然界到处都充斥着“内卷”气息,被打上“废柴”标签的翻车鲀逆道而行,把自己活成了现实版的“咸鱼本鱼”。我们不禁好奇:它究竟是如何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为自己赢下一席之地的呢?

头等大事,食之有道

翻车鲀有自己的生存智慧,尽管“造物主”给了它一副残缺不全的“三流”身躯。

我们知道,大多数海水鱼在外形上具备完整的奇鳍(背鳍、臀鳍和尾鳍)和偶鳍(胸鳍、腹鳍),各鳍和肌肉相互协作以完成转向、悬停、推进、制动等一系列运动模式。然而,翻车鲀看起来就像是“半条鱼”:它没有腹鳍;唯一的偶鳍(胸鳍)也特化成了不起眼的“微型桨叶”;它没有真正的尾鳍,取而代之的是功能不全的片状假尾。缺失的鱼鳍、“阉割版”的假尾和后半身消失的肌肉就是翻车鲀反应迟钝、机动性很差的原因。在漫游状态下,翻车鲀的“巡航”速度一般在 0.8 米/秒左右,比正常人走路的速度还慢,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失败的捕食者。

翻车鲀很有自知之明,它把捕猎目标放在了游速更慢的水母上,只需要保持正常“巡航”就能像吃汤圆一样,一口吸进一只水母。在“收割”水母的赛道上,翻车鲀成功避开了大部分竞争对手,因为水母是典型的低热量食物,虎鲸、海狮、鲨鱼和其他掠食性鱼类基本瞧不上眼。“越是别人捡剩下的,就越值得认真挑选”,翻车鲀把挑选工作做出了新高度。这时候我们结合翻车鲀的食物需求再看它的身体“硬件”,原先貌似有重大缺陷的假尾不正适配了翻车鲀的“浮游生物食性+深海—表层垂直迁移”的生活方式吗?

翻车鲀因其在海面晒太阳的奇特行为而被称为“太阳鱼”。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深潜后的翻车鲀回到海面补充热量的方式。更何况翻车鲀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懒到整天都在海面晒太阳;晒太阳的行为也不是为了享受,而是生活所需。现实中的成年翻车鲀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超过 200 米深的水层中积极捕食,它们会根据水温和食物的变化在上层和中层水域上下移动,有些个体还能下探到 500 米以深的深层海域。

翻车鲀晒太阳 / National Marine Sanctuaries,public domain

2019—2020年,科学家利用弹出式卫星档案标签(PSAT)记录了巨型翻车鲀Mola alexandrini的运动数据,其中标记为 195550(a)和 195553(b)的两条巨型翻车鲀在不同时间段随水温表现出明显的垂直运动规律 / Chang et al,2021

在 2016 年,科学家还通过 DNA 条形码研究了翻车鱼的全球性饮食,结果发现翻车鲀的食谱相当丰富,它们甚至会以底栖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海藻、鳗鱼幼体以及比目鱼为食。这就说明,翻车鲀下潜到海底可能是为了争取更多的捕食机会。这么做的好处还有一个,那就是突破温跃层,躲避天敌的捕食。我们从翻车鲀的“履历”中,不难看到它们冒险与挑战的勇气。

质量不够,数量来凑

解决温饱只是生存的第一步,种群的延续还要考验繁殖智慧。

在“生儿育女”这一方面,翻车鲀有一个最简单粗暴但也最实用的诀窍,那就是通过增大排卵量以保“香火不断”。事实上,翻车鲀是现存脊椎动物中最能生的物种。一条成年雌性翻车鲀一次能产下大约 3 亿枚卵子,比地球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还要多。这些不起眼的卵子平均直径仅有 0.13 厘米,和鲤鱼、金鱼的卵粒差不多大小,只不过在数量上多出了几个数量级。

当然,海量的生命种子绝大多数扮演的是“陪练”的角色。这些稚嫩的小鱼自破膜之日起就注定命途多舛,十有八九都会夭折在“新手村”。翻车鲀是天生的弱势群体,刚孵化的仔鱼体长只有 2.5 毫米,体重还不到 1 克,面对捕食者的欺凌几乎没有还手之力。甚至可以说,幼年的翻车鲀可能会出现在任何海洋动物类群的“菜单”上。

翻车鱼仔鱼大致呈条形,身体外缘长有棘刺,此时的尾鳍和后半部分身体都还保留着;在之后的发育过程中,身体后半部分被吸收,外缘的棘刺逐渐消失,勉强能分辨出鲀形目成员的轮廓。鱼苗游泳能力极差,对海洋滤食性动物来说是唾手可得的美食,它们唯一的希望就是快速生长。它们平均每天能增重 0.02~0.42 千克,营养充足的情况下每天增重可超过 0.8 千克。

翻车鲀Mola mola仔鱼 / G. David Johnson / Division of Fishes,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Smithonian Institution. License: CC by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翻车鲀Mola mola稚鱼 / Rick Winterbottom / FishWise Professional. License: CC by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比如,美国加州蒙特雷湾水族馆圈养的一只幼年翻车鲀在短短 15 个月内体重就从 26 千克增加到了 399 千克,即 0.82 千克的日增重。如果足够幸运,翻车鲀幸存者的体重增幅可以达到 6000 万倍以上,成长为海洋世界的庞然大物。这几乎是所有脊椎动物中最极端的体形增长案例。

成年翻车鲀完全有实力问鼎“世界最重的硬骨鱼”宝座。成年翻车鲀体长可达 3.1 米,体重可达 2235 千克。目前世界上已定种的翻车鲀科成员共有 5 个,分别是翻车鲀Mola mola、巨型翻车鲀Mola alexandrini、隐翻车鲀Mola tecta、矛尾翻车鲀Masturus lanceolatus、斑点长翻车鲀Ranzania laevis。其中,最有“分量”的成员是巨型翻车鲀(有些资料也称亚历山大翻车鲀、拉氏翻车鲀、隆头翻车鲀),2021 年发现的死亡标本重达 2744 千克,打破了已知硬骨鱼类的最大体重纪录。

翻车鲀科的 5 个已知成员:斑点长翻车鲀(左上)、翻车鲀(左中及左下)、矛尾翻车鲀(右上)、巨型翻车鲀(右中)、隐翻车鲀(右下) / 图片来源见图中文字

可悲的是,即便一路摸爬滚打做到了世界第一,翻车鲀还是摆脱不了被压榨的命运:海狮、虎鲸和鲨鱼都被观察到了捕食翻车鲀的行为。雪上加霜的是,人为捕捞在背后捅了最致命的一刀。相比于鲈、鲑、鲽、鳕等优质食用鱼类,翻车鲀的肉质绝对算不了上乘,甚至在海水鱼界接近垫底。即便如此,日、韩等国还是热衷于把翻车鲀端上餐桌,做成各种奇异料理。翻车鲀被 IUCN 红色名录列为易危物种并非没有缘由,有意或无意的兼捕、误捕行为难辞其咎。

人为捕捞:翻车鲀种群减少的重要原因 / Peter Victor Reyes,public domain

如果把翻车鲀一生遭遇的各项风险叠加,那么得出的死亡率将逼近 100%。或许翻车鲀幼体存在的意义,便是用亿万尸骸验证概率的力量。

鲀形目的成员真是一群奇招妙计层出不穷的“反内卷大师”:“不走寻常路”的四齿鲀科用毒素逼退天敌,刺鲀科靠一身尖刺化身“活体刺球”,箱鲀科舍弃机动性换上“硬装甲”,革鲀科干脆用食性分化(藻食/肉食)开拓营养级。

鲀形目用上亿年的演化史证明:反内卷赛道,道道皆可成王。翻车鲀给出的答案则是用极简设计+超强繁殖力“轰炸”大洋贫营养区,进而为鲀形目开辟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生存之道。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站(可搜索)"养鱼E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一线"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电脑网址: http://www.yc6318.cn 地址:重庆市永川区卫星湖街道  手机网址:http://m.yc6318.cn
重庆市永川区双竹渔业协会,重庆市永川区水花鱼养殖专业合作社,重庆市永川区丰祥渔业有限公司

本站微信:ycsh638,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所载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E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一线"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ICP备案/许可证号渝ICP备2020014487号-1

渝公网安备50011802010496号

诚信共建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