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试谈制定水产养殖管理措施的着眼点与具体内容
自古以来,在我国的水产养殖行业內就有“养鱼不瘟,富的发晕”的说法,这句话的含义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水产养殖业者所养殖的水产动物如果不发生疾病的话,水产养殖业者就能从中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水产养殖业者也就因为水产养殖业的成功而比较容易富裕起来;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水产养殖的水产动物原本就是容易发生各种疾病的,要让水产养殖动物在养殖过程中不发生疾病是非常困难的,对于患病后的水产动物是难以有效地实施药物治疗的,水产养殖业者想依靠养殖水产动物致富是非常困难的。
其实,水产养殖业者对为了确保水产养殖动物的健康,在制定和执行水产养殖管理措施时的出发点与具体内容,都是围绕着是否有利于预防水产养殖动物各种疾病的发生而进行的。人们判断某种水产养殖管理措施的优劣或者是否科学,唯一可靠的判定标准也就是看执行的水产养殖管理措施,是否能成功地预防水产养殖动物各种疾病的发生。凡是有利于水产养殖动物健康、促进其快速地生长的水产养殖管理措施,就是适宜而科学的水产养殖管理措施。反之,则是缺乏科学性而需要改进的水产养殖管理措施。
在我国的水产养殖过程中,对水产养殖动物实施的科学管理措施,其主要内容应该是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利于稳定水产养殖动物自身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的水产养殖管理措施;另一方面就是有利于稳定水产养殖环境,能避免养殖水体中理化因子对水产养殖动物造成应激性刺激的水产养殖管理措施。这篇小文章就从上述两个方面简要地说明对水产养殖动物实施科学管理的具体内容。
1.稳定水产养殖动物自身免疫防御功能的具体措施
由致病性生物引起动物的传染性或者寄生性疾病,都是因为养殖动物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在与致病性生物之间的竞争中失败的缘故。在我国正在人工养殖的各种水产动物,无论是处于分类地位较低的水生甲壳动物,还是演化程度较高的两栖类动物,均拥有各自独特的免疫防御系统。
当各种水产养殖动物的免疫防御系统稳定地处于正常水平时,对于养殖水环境中致病性生物的抵抗力就是最强大的。只要免疫防御系统在与外来的致病性生物在竞争中获胜,疾病也就不会在水产动物中发生。因此,水产养殖业者为了预防水产养殖动物的疾病,制定的水产养殖管理措施就需要有利于维持其免疫防御功能的稳定。如下水产养殖管理措施对于维持水产养殖动物免疫防御功能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1.1投喂品质优良的水产养殖动物饲料
这里以2017年以来的每年的初春时节,在我国华中和华东水产养殖区域发生的养殖鱼类“越冬综合征”致病原因为例,说明优质饲料对于维持养殖鱼类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2017年以来,由于国际上饲料原料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部分饲料生产企业为了降低饲料生产成本,采取了选择一些替代原料生产养殖鱼类饲料的举措,所生产出来的养殖鱼类饲料质量明显下降。当水产养殖业者将这种质量低劣饲料投喂了进入越冬期前的养殖鱼类后,导致进入越冬期的养殖鱼类体内储备的营养与能量,难以支持越冬鱼类在漫长的越冬期间的消耗,引起越冬鱼类自身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下降。到翌年初春时节养殖水体水温开始上升时,养殖水体中常在的致病性生物就容易入侵到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养殖鱼类体内,而成为越冬养殖鱼类发生“越冬综合征”的“帮凶”。
因此,坚持对水产养殖动物投喂品质优良的饲料,对于维持与稳定水产养殖动物自身免疫防御功能,预防水产养殖动物各种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就是至关重要的水产养殖管理措施之一。
1.2接种疫苗和投喂免疫调节剂
利用能引起水产养殖动物传染性疾病的致病性细菌或者病毒等,制备成水产动物用疫苗后,接种到水产养殖动物体内,通过刺激受免水产养殖动物免疫系统而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即可特异性地预防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发生与流行。依靠接种疫苗预防养殖鱼类疾病的方法,在国内、外均已经有许多成功的例证。这种依靠免疫接种疫苗预防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措施,特别适用于已经拥有完善免疫系统的养殖鱼类等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
对于特异性免疫应答水平较低,主要依靠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防御功能,防御致病性生物入侵的养殖甲壳类动物等,可以采用定期投喂免疫调节剂的预防措施,也可以达到调节水产养殖动物自身免疫防御功能,预防各种疾病发生的目的。
具体的作法是将酵母免疫多糖等多糖类物质,定量添加在水产养殖动物饲料中,在疾病流行时间来临之前,连续投喂添加有免疫多糖类物质的饲料7d后,停止投喂添加有免疫多糖的饲料7~10d后,再连续投喂7d。采用如此间断性的投喂方式,即可将水产养殖动物的免疫防御功能调节到正常水平,有效地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2.稳定水产养殖水体环境避免对水产动物造成应激性刺激的具体措施
凡是从事水产养殖业的人们大都知道,在我国水产养殖管理措施中另一项重要管理措施,就是对养殖水体的水质管理。实施水产养殖水体水质进行调节与科学的管理,对于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预防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众所周知,对水产养殖水体进行水质调节与管理的实质,就是采取适宜的方法调节养殖水体中的微生物及浮游生物的种群结构。因为养殖水体中微生物及浮游生物适宜的种群结构,不仅能维持水产养殖水体环境的稳定,不会对水产养殖动物产生环境应激性刺激,而且还可以直接为水产养殖动物提供部分天然饵料,其中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为养殖水体中提供充足的溶解氧,对于促进养殖水体中各种有机物质快速分解,以及保障水产养殖动物健康都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2.1我国水产养殖业中水质调节方法的变迁
我国虽然有数千年的水产养殖业历史。但是,就在几十年前,我国的水产养殖业中由于受到苗种来源和饲料短缺等因素的制约,主要依靠向养殖池塘中投放畜禽粪尿等有机物进行调水,实施所谓“肥水养鱼”方法,单位面积內水产养殖动物产量很低。
1958年,在钟麟(1915.10-1996.3)先生的带领下,我国率先攻克了“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以来,就彻底改变了我国水产养殖中的鱼类苗种来源问题。
进入上世界八十年代初期,我国的水产养殖动物人工配合饲料加工企业快速崛起,逐渐改变了我国千百年来的水产养殖动物依靠天然饵料喂养的状况。
正是由于在我国的水产养殖业中,先后解决了苗种来源和人工配合饲料供应问题,水产养殖业者利用具有充足来源水产养殖动物苗种的条件,在单位面积內实施高密度放养苗种,并且利用充足的人工配合饲料而实施超量投喂。由于高密度、集约化的养殖方式与超剂量的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的做法,导致水产养殖池塘底部和水环境中的有机物大量沉积,水产养殖业者调节养殖水体水质的方式,由过去向养殖水体中投放畜禽粪尿等有机物,被迫改变为必须寻找新技术与措施清除养殖池塘与水体中过量有机物沉积物质。因此,能分解养殖池塘底部及水体中有机物质的多种微生物,正在被人们研制成所谓的“微生态制剂”,用作水产养殖水体水质调节的物质。
2.2养殖水体水质调节过程中应该注重稳定水体理化因子
在有机物沉积比较多的水产养殖池塘的水体中,经常会出现氨氮、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等超标的状况。在水产养殖现场,人们也经常可以看见一些与水产养殖业相关的服务人员,忙于在水产养殖业者的养殖池塘边测定养殖池水中的各项水质理化指标,一旦发现养殖水体中出现某些理化指标“超标”时,他们就会向水产养殖业者推荐各种“调水产品”了。
因为养殖环境对水产养殖动物的应激性刺激,都是发生在养殖水体中理化因子出现急剧大幅度变化的情境下造成的。因此,当养殖水体中出现某些理化因子指标虽然严重“超标”,但是,这些指标只要一直处于比较稳定的状况下,生活在养殖水体中的水产养殖动物因为已经适应了这种水产养殖水质环境,是不会受到“超标”的理化因子的应激性刺激的。而此时如果是采用某些化学药剂,人为地降低某些“超标”的养殖水体理化因子指标,反而会因为导致养殖水体种理化因子急剧改变,而造成对水产养殖动物的应激性刺激。
广大的水产养殖业者应该明白,在台风、暴雨来临之前,人们向养殖池塘水体中投放适量的EDTA或者维生素C等大分子物质,目的就是稳定养殖水体的水质,防止因为池塘水体环境因子的剧烈变化,对水产养殖动物造成应激性刺激的缘故。
总而言之,水产养殖业者采取一些管理措施,维持养殖水体环境因子的稳定,减少或者避免养殖水体中的理化因子急剧变化,避免对水产养殖动物造成应激性刺激,不会对水产养殖动物免疫防御功能造成抑制与降低,就是判断所采用的水产养殖管理措施是否科学的重要标准。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