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址:庆市川区道(原双竹镇)
13983250545

信:ycsh638

QQ:469764481
邮箱:ycsh6318@163.com

福建龙海:农民在陆地上播种,这里的人在海上“种“鱼

发表时间:2019/03/22 20:33:57  浏览次数:2026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龙海地处九龙江下游,这条福建境内仅次于闽江的第二大河流,在博平岭山脉与戴云山脉的夹击下,由干流北溪和支流西溪、南溪在龙海境内汇合,向东注入太平洋。河流入海口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盐类让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再加上台湾暖流和沿海寒流的交汇,从而形成了渔获量丰富的闽南渔场。

农民在陆地上播种,这里的人在海上"种"鱼

摄影:陈广程

陆地上的人可以发展农业,而岸边的人则不可避免地要走向海洋。龙海一带自古就是渔业发展的重镇,沿江、沿海的人们也都以捕鱼为生。据史料记载,在宋代天圣年间(1023—1031),龙海沿江沿海之处就已有“疍船争送早鱼归”的场景。这里描述的就是连家船民,即人们常说的“疍民”。疍民终日生活在船里,漂泊水上,九龙江沿岸的疍民,直到新中国成立前都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生活状态。

和九龙江沿岸一样,沿海的岛美、浯屿也是重要的渔民聚居地,同时又是当地最靠近外海的渔村,直接面对广阔的台湾海峡。至清代时,浯屿岛渔民就已远征到了温南渔场。

近代以后,钢制渔船渐趋取代了传统木船,让远洋捕捞更为可行,围网、拖网等捕鱼技术的发展,鱼价格的不断上涨,更是让龙海渔业成为本地经济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农民在陆地上播种,这里的人在海上"种"鱼

摄影:马海燕

穿过岛美村,视线忽然开阔起来,星星点点漂在海上的渔船,渐次展开在画面中,伴着轻微的鱼腥味,一条似乎没有尽头的弯曲小路,一直向前延伸入海。除了一条正泊在岸边卸货的小渔船,这里没有任何码头的标志,千百年来,这里就是从岛美通往浯屿的水路。而我所要去探访的这个浯屿,也正是整个龙海渔业的一道缩影。

战略意义上的浯屿是海上门户,但对于岛上的人来说,要在这里谋求生计,除了四周的茫茫大海之外已经没有退路。虽然是孤零零的一个海岛,但是老天爷却也给岛上的人们留下了一条谋生之路。浯屿岛毫无遮拦地面对着广阔的太平洋,周围的海域为咸淡水交汇区,丰富的有机物和有营养的水体,让他们拥有比岸边居民更好的捕鱼条件。

随着客轮慢慢接近浯屿,逐渐能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渔家气息:数十艘未出港的新式钢造渔船整齐地停在岸边进行检修,船头写着“闽龙渔”的字样;岸上的渔家女们,三五成群地坐在门口小板凳上修织渔网,边晒太阳边唠家常,还有的背着待哺的婴儿;海鸥、白鹭偶尔划过天际,像电影画面一样落在船上,装点出一幅千年未变、岁月静好的渔家图景。

农民在陆地上播种,这里的人在海上"种"鱼

摄影:陈海山

浯屿虽小,然而因为渔业的发展,岛上人的生活看上去安定而有序。小岛中间高,四周低,由无数条没有名字的羊肠小道结成路网互相通达。这些年来,不少赚到钱的渔民都盖起了小洋楼,取代了老式的石头房子,密密匝匝地让小路更难见天日。这不禁让人心生感慨,可见岛上房屋的翻新速度与渔民的收入程度是密切相关的。

浯屿的渔排离码头很近,100 多米的距离,搭乘摆渡船过去,片刻就到了。

岛上人告诉我说,渔排养殖是龙海渔业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而浯屿的渔排数量也是龙海最多的。在去年莫兰蒂台风之前,浯屿岛的渔排数量已达到了4190 口,岛上有60 多户渔民以此为生。而在台风过境后,整个浯屿岛的渔排毁于一旦,连一口都没剩下,全村渔排损失上千万。

农民在陆地上播种,这里的人在海上"种"鱼

摄影:马海燕

从远处看去,渔排就像是倏而凭空从海上冒出的小房子。用来休息的活动板房约莫5 平方米大小,最多能容纳两个人活动。一席卧榻、一方茶几、几把椅子、一个小小的简单的煤气灶,肚子饿了可以做点简单的面食。泡工夫茶是在渔排上唯一的消遣,不干活的时候,几家渔排之间会来回串门。

渔排主要由一口口网箱构成。每口网箱的大小约为330 厘米见方,由抗风力强、柔韧性强的白桉绑接而成,每块桉板的厚度在8 厘米左右,足以对抗7级以上的风浪。旁边延伸出的一个“棚户”是渔排上最大的空间,摆着两个冷冻柜,主要用来贮藏喂鱼的饵料。每天清晨和黄昏,金辉要从冷冻柜里抓出50 斤以杂鱼为主的饵料,经过简单的清洗和挑选后,放入旁边的搅拌机里磨成料浆,再用一柄长勺给鱼儿喂食。

一勺下去,密密麻麻的鱼儿浮出水面。一口网箱中饲养的鱼苗大概在两万条,以本地常见的真鲷、鲈鱼、春子鱼为主,偶尔也会搭配养一些黑包公、石斑这样售价较高的鱼。选择养哪些鱼,第一要看适不适合这个海域,第二也是由市场需求决定,像本地人常吃的真鲷就是饲养的主力军。

农民在陆地上播种,这里的人在海上"种"鱼

摄影:梁艺栊

农民在陆地上春播秋收,好歹是半年左右的光景就可以收成。渔排养殖的时间更漫长,一年之中有冬、春两次投放的时间。因为水温更适合鱼苗生长,渔民一般会在春季进行大量投放。以真鲷为例,每年农历三月下苗,要经过漫长的15 个月,鱼苗才会从指甲盖大小长到十多斤。

在这个过程中,每年的夏天不仅是渔民也是鱼类最难熬的季节。当海水温度上升到30 摄氏度时,鱼会大量死亡,直到挺过这段时间,渔民悬起的心才可稍稍放松。直到长到可以售卖的十来斤,就有专门的鱼贩子来收鱼,再转手卖给批发商流入市场。即便渔民们错开鱼苗投放的时间,最短也要经过6 个月才能看到经济成效,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漫长的投入、昂贵的饵料,以及日夜不停地照顾……

每扩出一口对他们来说都是艰辛的,虽然意味着能带来几万元的收入,但也代表着前期更巨大的投入,以及更多精力的耗费。他们说,做渔排命苦,看天吃饭,但是等老天爷发了怒,来了台风,也只能听天由命,吹走便也吹走了。

农民在陆地上播种,这里的人在海上"种"鱼

摄影:黄恒日

渔排养殖人正试图在灾害过后恢复元气,而出海捕鱼的渔民们也还在面临渔业资源日益减少的窘境。因为早年间不加节制地酷渔滥捕,渔业资源遭受了严重破坏。休渔期在政府的控制下不断延长,远洋捕捞也已发展起来,但情况依然不容乐观。这两年来,浯屿岛已开始着力发展第三产业,依托渔排养殖,借鉴台湾澎湖休闲鱼排的模式,加入旅游休闲和体验的元素,做起了“海上牧场”,供游客垂钓娱乐,但去年的一场台风却让海上牧场荡然无存。对于以浯屿为代表的龙海渔民来说,从连家船式的生存挣扎,到近代渔业的发展带来的美好光景,他们实现了生活上的蜕变。当其生计面临着不可抗的天灾和历史遗留的人祸的双重威胁时,这样的渔村生活显得如此脆弱和珍贵。

撰文:黄达隆。内容来自:《风物中国志.龙海》 对原作有部分删改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电脑网址: http://www.yc6318.cn 地址:重庆市永川区卫星湖街道  手机网址:http://m.yc6318.cn
重庆市永川区双竹渔业协会,重庆市永川区水花鱼养殖专业合作社,重庆吉永水产品养殖股份合作社,重庆市永川区丰祥渔业有限公司
本站微信:ycsh638,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ICP备案/许可证号渝ICP备2020014487号-1

渝公网安备50011802010496号

诚信共建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