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桂建芳院士:抗病新品种最难培育
种,是水产养殖业的基础,是水产养殖的第一环节。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开展养殖的水产生物种类超过300 种,但绝大多数种类没有经过系统的遗传改良,与作物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一样,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优良品种的支撑。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水产遗传育种研究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群体水平、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再到分子水平,现代技术加快了水产遗传育种的进度,一大批如建鲤、异育银鲫、全雄黄颡鱼、“黄海1 号”等优良新品种更好地走向了大众。但是,良种的培育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产业的快速发展与良种的长期培育出现了矛盾,当今国内许多水产品种仍然面临着良种覆盖率低的困境。
“水产遗传育种技术的发展和水产新品种的培育,是养殖可持续产量提升的首要因素之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称。
现状:机遇挑战并存
经过近 20 年的发展,水产包括鱼类、虾类、贝类、藻类、两栖类等育种都取得比较大的进展。基本上主要养殖种类都有育种的队伍。在基础研究方面得到了国家973 计划的支持,在技术方面受到863 计划的支持,在品种培育和苗种繁育等都受到了国家政府的支持。总的来说,中国水眸养殖遗传育种呈现非常好的态势。
但育种是一件长期坚持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和源源不断的支持。就鱼类育种来说,成鱼一般要经过好几年才能繁殖一代。一个专家,如果运气好的话,10 年可培育出一个新品种,但好多育种起码要经历4 代~5 代(有的品种一代的繁育需要3 年~5 年时间)长期的观察选育才能培养出一个新品种。除了育种周期比较长,育种需要获得大量的变异体。一方面是通过自然突变,这种变异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这就需要科研人员长期的研究观察,通过比较才能够筛选出好的突变体。另一方面通过人工的手段,去创造一些变异体,筛选出好的遗传育种材料。多倍体诱导、分子标记、核移植、克隆、代孕技术(把这种鱼类的生殖细胞移植到另一种鱼类的性腺,让其发育起来)等这些都是比较先进的技术手段。
从自然和人工手段中获得的好的遗传育种材料,科研人员就把它们配套在一起,再通过遗传育种手段来实现实际生产。现在需要做的是把全基因的信息弄清楚,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做出一些预测,比如预测哪种遗传信息材料和哪种遗传信息材料配套效果更好,然后在生产当中进行评价。
发展:突破传统育种思路
随着生产模式与养殖模式的不断发展,无论任何时候产业的发展都在追求良种。良种的需求总是摆在第一位的。我们国家从上个世纪90 年代开始成立国家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直到2014 年一共审定了156 个新品种,2015 年又审定了12 个新品种(具体要等到2016 年发布)。
审定通过的每一个新品种都是相应的养殖种类的良种之一。每一个良种会带动相应的产业链的发展。但是每一个新品种需要经过3 年~4 年的小试到中试。而且根据养殖的种类不同,创造的价值也有所不同:有的品种养殖的面积比较大,创造的产值比较大,体现的价值也比较大;有的品种养殖规模相对小一点,创造的产值比较小,体现的价值就相对的少。
一直以来,国内水产遗传育种工作一直坚持育种与保种并重的原则。与之配套的是,国家建立了水产良种场和水产原种场。所谓的原种场就是保存那些还没有培育出新品种的品系,比如说青草鲢鳙(长江、珠江不同区段的水域)原种保存。
现在比较喜人的进步是,中国现代国家水产良种与种业体系经过20 年的发展,成功推进了各个产业体系,比如大宗淡水鱼产业链技术体系、罗非鱼产业体系、贝类产业体系、鲆鲽产业体系等等,最近七八年取得的进展极大地推动水产行业的发展。通过把研究单位的科学家跟企业、公司、产业部门建立直接联系,把从事病害研究的、养殖模式的、遗传育种的科研专家和公司结合起来,直接抵达养殖户,做到产、学、研结合,带动了产业的发展。
桂建芳院士认为:异育银鲫是一个例子,从过去传统的通过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银鲫是多倍体,进而发现鲫鱼能够进行单性雌生殖,然后发现天然的群体当中进化出少数的雄性个体(根据不同地方的种群,雄性的比例不一样),最后发现群体中的雌性个体与雄性个体进行交配的话,能够进行有性生殖产生下一代。我们利用银鲫的单性和有性生殖方式,培育出几个品种,经过四十多年,三代人的共同努力,坚持鲫鱼育种不间断,才取得显着效果。
全雄黄颡鱼是一项比较重大的突破。一般来说,黄颡鱼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长得快,雄性个体长两年可以长到3 两~4 两,雌性个体仅长到1.5~2 两。科研人员通过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的手段,通过大量的基础工作,筛选鉴定出雄性黄颡鱼Y 染色体的特异标记,同时也鉴定出X 染色体的特异标记。利用这两种性别特异的标记,就可以鉴别出携带YY,XY,XX 染色体的黄颡鱼,这样有益于制种,保证全雄黄颡鱼是YY 的雄鱼和XX 的雌鱼交配形成的后代,也就是全是携带XY 染色体的黄颡鱼。把分子标记的技术手段应用到黄颡鱼的培育过程,这是水产遗传育种比较成功的案例。
桂建芳说,中国一直在对虾领域坚持不断地进行遗传育种工作,国内也培育出了好几个品种,比如“桂海一号”等。但这些品种不能普及,原因有二:一是掌握的遗传资源不够。二是培育出来的新品种怎么推广运用,怎样让养殖户能看到这些种质的优良之处,还需要和养殖户多交流,达成共识。
需要看到的是,育种还是一个关键,如果国内能够掌握更好更多的种质资源,相信南美白对虾在中国能产生出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养殖品种出来。
建议:改进养殖模式
桂建芳说:病害是培育新品种的推动力,有可能导致一些抗病新品种的出现。
因为养殖效益比较好,导致一些养殖户养殖量越来越大,忽视了养殖和环境的平衡。过去的养殖是春夏秋养殖,冬季干塘、晒塘,让池塘有一个修复的过程。但现在很多地方都是一年四季不间断在养。有的池塘甚至十年都没有休养过,底泥不断加深,导致一些病菌不断滋生。再者,高密度的养殖对鱼本身的免疫系统造成损害,先天性免疫系统长期趋于一种高应激状态。当爆发严重病害时,鱼类自身没有潜能去启动免疫反应来抵抗各种病原的侵袭,从而导致出现一些新型病例,并诱发出其它一些病害。就水产遗传育种而言,抗病新品种的培育是最难的,因为病原本身跟养殖的环境条件是紧密相连的,包括环境中存在的所有生物。一个抗病新品种只能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当爆发其它新疾病的时候,无力招架。
桂建芳院士对中国水产养殖业和遗传育种的建议:当今水产养殖业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养殖模式与环境相违背。特别是近几年南美白对虾受到病害的严重干扰,主要的解决方案是需要一个适宜的养殖模式。我们要提倡生态养殖、健康养殖的理念,要让水产动物在一个快乐的条件下生长,而不是在那种高密度的相互残杀的环境中成长。一个成功的养殖包括有好的种质、好的养殖环境、好的养殖模式,以及好的病害防控措施,这是缺一不可的。现在大热的工厂化养殖更有利于达到上述目标。
注:在水产遗传育种方面,育种是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我们需要建立一支稳定的科研队伍,坚持长期的努力(一方面来源于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来源于科技人员的长期努力),大家齐心协力,持之以恒,千万不能半途而废。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E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一线"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