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淡水鱼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疾病防控技术详解
1.病原
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病原为鲤疱疹病毒Ⅱ型(CyHV-2),隶属于疱疹病毒目(Herpesvirales)、鱼疱疹病毒科(Alloherpesviridae)、鲤疱疹病毒属(Cyprinivirus),因是第二个从鲤科鱼类分离出来,故将其命名为鲤疱疹病毒Ⅱ型,属鲤科鱼类高致病性病毒。该病毒又称为疱疹造血器官坏死病毒,也是金鱼的一种致病源,与鲤痘疮病毒(CyHV-1)、锦鲤疱疹病毒(CyHV-3)同属于鲤科疱疹病毒属。
鲤疱疹病毒Ⅱ型为双链DNA病毒,其形态结构为有囊膜、呈椭圆形的病毒粒子,直径170~220纳米,病毒衣壳呈六角形或球形,直径115~117纳米;内含DNA内核,最外含有糖蛋白的刺突,病毒在细胞核内复制。
鲤疱疹病毒Ⅱ型的基因全长约为290kbp,G基因和C基因所占比例为51.7%。基因组共编码154个开放阅读框,其中有4个末端重复序列,整个基因组还有2个无编码功能的碎片基因。ORFs包含了一些在3种鲤科疱疹病毒基因组内共有的保守ORFs:如ORF33编码DNA包装末端酶亚基,ORF71编码DNA解旋酶亚基,ORF72编码病毒衣壳三联体亚基,ORF78编码衣壳成熟蛋白酶,ORF79编码DNA聚合酶亚基等。其余的CyHV-2ORFs中只有少数的功能得到确认,如ORF25、ORF25C和ORF25D能够编码膜蛋白;ORF104编码类激酶蛋白,该蛋白在病毒感染鱼体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鲤疱疹病毒Ⅱ型对碘脱氧尿苷(IUdR)、酸度和乙醚都比较敏感:在浓度10.4摩尔/升IUdR和pH3时,病毒不能复制;pH11时,实验组病毒培养液的滴度与控制组相近;乙醚能够影响病毒对宿主细胞的侵染能力,在乙醚存在情况下,病毒失去了对FHM细胞的感染力。
同其他疱疹病毒一样,鲤疱疹病毒Ⅱ型可形成潜伏感染并成为潜在的传播源,且温度是影响感染鱼组织内病毒复制的关键因素。病毒在宿主内存留遗传物质但不复制病毒颗粒,基因不表达或仅有少数潜伏相关基因表达;在一定的应激条件下,如温度改变等,潜伏的病毒可被诱导复制,释放病毒粒子。当水温合适时,携带病毒的健康鱼将伴随病毒的大量增殖而发病,导致宿主出现疾病的临床症状。
2.主要症状
发病初期,病鱼食欲减退或厌食,鱼体发黑,离群独游,于下风口处缓慢游动,多数鱼体表光洁,无寄生虫附着;患病鱼以广泛性体表和内脏器官出血、充血为主要特征,尤其以鳃盖部、下颌部、前胸部和腹部最为严重,鳃部出血明显,鳃丝肿胀,鲜红或暗红色,黏液较少,表现出一种“大红鳃”症状,鳃部呈鲜红色,俗称鲫鱼“大红鳃病”和“鳃出血病”;患病濒死鲫鱼捞出水面后,因跳跃可导致鳃血管破裂而大出血,放入清洁的水中不久就因鳃部出血而染红水色;部分病鱼腹部膨胀,内有浅黄色腹水,一些死亡病鱼鳃丝因失血过多而呈苍白色,在鳃盖两侧各形成一个胭脂红色的淤血斑块。病鱼解剖后可见肝、脾、肾等器官肿大,并有程度不一的出血,鳔壁出现点状或斑块状出血,有明显出血性淤斑。
组织病理观察发现,患病鱼肾和脾脏组织细胞溶解、免疫系统和造血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中肾小球萎缩、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肾间质出现空泡、免疫细胞浸润;肠道绒毛增生、绒毛和微绒毛长度显著减少、黏膜下层显著增厚;肝胰脏中肝细胞溶解、中央静脉受损;鳃中毛细血管破坏、血管破裂或扩大、红细胞溢出、鳃小片基部细胞显著减少。
3.流行与危害
鲫造血器官坏死症是近年来流行于我国鲫鱼主要养殖区域的一种严重病毒性传染性疾病,流行时间长,从4~10月均有暴发,5~6月和8~9月为发病高峰期。其发病水温广泛,流行温度在15~33℃,以20~28℃最为严重,尤其春秋两季为甚。在15~30℃均可发病,25~28℃为疾病流行高峰;当水温高于25℃时,发病死亡逐步减少,水温在30℃以上盛夏时,鲫造血器官坏死症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失;夏季过后,当水温逐步减低到25℃以下时,该病害又开始发生,直至初冬季节,水温降至15℃以下时,病害才停止发生。
鲤科疱疹病毒Ⅱ型的感染谱很小,仅感染金鱼、鲫鱼及其普通变种如异育银鲫、金鱼和鲤的杂交体,而对鲤鱼、罗非鱼、草鱼、鲢鱼、鳙鱼、乌鳢等无致病性。此病毒主要危害池塘养殖中的异育银鲫1龄幼鱼与2龄成鱼,异育银鲫从水花、夏花、秋片、大规格鱼种以及成鱼均对该病原敏感,死亡率高达90%以上,同一池塘混养的鲢鱼、鳙鱼、草鱼、鳊鱼、翘嘴鲌等鲤科疱疹病毒Ⅱ型检测均为阴性,表明鲤科疱疹病毒Ⅱ型病毒寄生宿主具有较强的专一性。该病毒主要以水平方式传播,也有垂直传播的现象,能在鱼体内长期潜伏感染,并成为潜在的传染源。水温是影响感染鱼体组织内病毒复制的关键因素。
4.防控技术
目前对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相关的免疫研究相对较少,也尚未筛选出有效的治疗药物,有针对性的疫苗尚未商品化。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研究团队已研制出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室内免疫试验结果表明,该疫苗可诱导免疫鱼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免疫保护效果显著。虽然免疫是预防鱼类病毒病最有效的方法,但维护好养殖动物良好的机体免疫抗病力也尤为重要。
主要防控措施如下。
(1)加强亲鱼、鱼苗、鱼种的检疫。鲤疱疹病毒Ⅱ型具有潜伏感染的特性,成鱼、鱼苗、鱼卵均可感染。及时对引进的亲鱼和苗种进行病毒检测,可有效预防苗种带毒,从源头控制病毒的感染与传播;鱼苗繁育与鱼种培育场应定期对亲鱼进行检疫,杜绝亲鱼带毒繁殖。在购买鲫鱼鱼种与投放鱼种时,应询问苗种产地发病历史或进行病毒检测,避免投放携带病毒的鲫鱼苗种。
(2)提高鱼体免疫力。应用免疫刺激代谢改良保健技术,在鲫鱼饲料中适量添加多种维生素、免疫多糖制剂以及肠道微生态制剂等,可明显提高鱼体细胞免疫活性,改善鱼体内代谢环境,提高鱼体健康水平和抗感染能力。
(3)水质调控与科学投喂,改善养殖环境。有针对性地进行水质调控、底质改良,消除或降低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保持水环境稳定,减少鱼体应激,对于预防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反硝化细菌等微生态制剂以及底质改良剂和水质调节剂,可有效保持养殖水环境的稳定。应保持池塘一定的水深,增加水体的自循环和外循环。在鲫鱼整个养殖过程中,特别是疾病高发季节,遵循科学投喂的原则,切忌过度投喂,避免高温条件下长时间投喂,以确保鱼体内代谢健康。
(4)天然植物抗病毒药物防治技术。天然植物抗病毒药物除了对病毒复制有直接的抑制作用以外,还能调节鱼体的免疫力,增强其对病原生物感染的抵抗力,而且对鱼体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有研究表明穿心莲具有较好的抗Ⅱ型鲤疱疹病毒效果,黄芪与板蓝根抗病毒效果稍强。可将其超微粉碎后拌饵料投喂,在发病季节前进行预防,在疾病发生过程中进行治疗。如采用板蓝根、蒲公英、茵陈、穿心莲等,每千克饲料各用3~5克,加5倍水煎开后取汁,拌料投喂,1天2次,连用7~15天。
(5)合理使用药物,减少药物毒副作用。鲫造血器官坏死症暴发时,切忌滥用药,滥用药可能导致死亡数量急剧上升。碘制剂是杀灭病毒较为有效的药物,刺激性小,对养殖环境、水体以及鱼体影响较小。碘制剂包括聚维酮碘、季铵盐络合碘、氨基酸碘等,使用浓度为0.3~0.5毫升/米3,在鲫造血器官坏死症暴发期间,可以连续泼洒2~3次,隔天泼洒1次。
(6)控制细菌性和寄生虫性等并发性疾病,减少应激性刺激。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的发生常与细菌病原、寄生虫病原感染有关,由于治疗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的养殖生产实践中常出现在使用抗生素或杀寄生虫药物后鲫鱼死亡量急剧上升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应改变过去用药习惯,通过监测水产养殖动物体内外病原体的数量,决定是否需要使用消毒剂或者杀虫药物。尽量减少养殖过程中的用药量与用药次数,避免药物对养殖鱼类的刺激。
(7)加强养殖环境卫生管理,有效控制传播途径。对所有因患造血器官坏死症而死亡的鲫鱼应采用深埋、集中消毒、焚烧等方法进行无公害化处理,避免病原进一步传播。对所有涉及疫病池塘水体、患病鱼体的操作工具应采用高浓度高锰酸钾、碘制剂消毒处理,切忌将患病池塘水体排入进水沟渠。
(8)采用“休克”疗法。根据病毒病不同阶段的发病特点,在鲫造血器官坏死症暴发时,采取“不换水、不投喂、不用药”等“三不”原则,避免给患病鲫鱼造成进一步的应激压力,从而让患病鲫鱼自身建立抗病毒状态,达到缓解疾病进程的目的。在患病期间采取不换水、不泼洒外用药物、不内服抗生素、减少饲料投喂量至正常量的50%~70%,并在饲料中适量添加抗病毒天然植物药物,病情可以得到较为迅速的缓解,死亡量下降明显或维持在不增长的水平。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E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一线"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