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简析海蜇的分类、形态与构造多样性
海蜇属是游水母科下的一个属,包括多种不同种类的水母。海蜇属是一种有毒的水母,其毒液可以对人类造成伤害。该属的分布范围广泛,包括印度洋、太平洋和地中海等海域。海蜇属的特点是其体型较大,通常呈圆形或半球形,具有明显的触手和口腕。
一、海蜇的分类
海蜇是大型食用水母之一,因其体表有许多微小的小刺细 胞,内含毒素,通过刺丝管放射,蜇入人的皮肤时可引起刺痒和红肿,便由此而得名。海蜇经济价值很高,脂肪含量极低,蛋白质和无机盐类等含量丰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近几十年来,海蜇作为大宗出口海产品,在出口创汇中占有重要地位。
海蜇全身都是宝,海蜇皮和海蜇头不用说,海蜇皮内层刮下来的红皮、海蜇的内脏团、海蜇的性腺等就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市场需求量大,药用价值很高。有关研究部门正在研究海蜇产品的药用效果。
二、海蜇的种类与分布
海蜇属的种类有4种,其中海蜇、黄斑海蜇和棒状海蜇3种在我国均有分布,另一种为疣突海蜇。
海蜇为暖水性大型食用水母,伞部隆起呈馒头状,伞部直径最大为1米,是我国食用水母的主体。我国近海从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部湾的广阔水域,均有海蜇的分布。此外,在日本、朝鲜及俄罗斯海区也有分布。
棒状海蜇个体较小,伞部直径为40~100毫米,中胶层薄,数量很少。棒状海蜇仅分布于我国的厦门一带海区,也见于马达加斯加,无食用价值。
黄斑海蜇主产于南海,伞径25~35厘米,分布于我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印度洋和红海。虽个体小,但也是一种食用种类。
除海蜇属的种类外,在食用水母中还有口冠水母科的沙蜇、 叶腕水母科的叶腕海蜇和拟叶腕海蜇。在我国食用水母中海蜇占80%以上。
三、海蜇的外部形态
海蜇属的主要特征是外伞和棒状物表面光滑,每1/8伞缘有14~20个缘瓣。海蜇雌雄异体,生殖腺呈褶状,乳白色、金黄色或黄绿色,位于生殖下腔胃丝的内侧,与胃腔相通。卵呈椭圆形,卵径95~120微米。
海蜇体呈蘑菇状,分为伞体部和口腕两部,伞体部俗称海蜇皮,口腕部俗称海蜇头。
伞体部高,超过半球形,伞径一般30~60厘米,伞体部(按纵切面)分外伞层、中胶层和内伞层,中胶层厚,外伞表面平滑。伞体部中央厚边缘薄,伞缘具8个感觉器,将伞的周边八等份,每1/8伞缘有缘瓣16~22个,缘瓣上具刺胞团,可射出刺丝,防御敌害。内伞具有较发达的环状肌,有较强的收缩能力,是海蜇的运动器官。由于其运动有助于体液 输送及驱赶营养至口腕和肩板。内伞间辐管位置有4个半圆形的生殖腺下腔,其外侧各有1个瘤状生殖乳突,腔内有胶质膜封闭,不与胃腔相通。
伞体中央向下伸出圆柱形口腕,口腕由口柱、肩板、口腕和吸口组成。其基部从辐位有8对侧扁的肩板,端部为8条三翼性口腕。肩板和口腕上有许多小吸口丝状附器,其表层满布刺细胞团,起防御作用。口腕各翼生有若干棒状、纺锤状、丝状附属器。吸口捕吸食物,是胃腔与外界的通道, 兼有排泄、生殖和循环功能。
四、海蜇的内部构造
1.消化系统
海蜇的消化系统由胃腔、胃丝、导管和口组成。胃腔,由胃柱和胃膜围成,位于内伞中央。胃柱有4条,上方与伞部相连,下方在胃腔底部,4条胃柱互相融合连接为圆柱形,成为口柱,并向下延伸。胃膜是半透明胶质膜,上方着生于伞部,下方与口柱相连,侧面与胃柱相连。胃膜上生长着成束的纺锤状胃丝,胃丝上有刺细胞和能分泌消化酶的腺细胞,许多胃丝集成胃丝带。
2.导管
导管司运输、循环、吸收等功能。在内伞部有自中央胃腔向外伞缘伸出的16条辐管,其中4条主辐管从胃柱上方向外伸 出;4条间辐管从胃膜上方中央向外伸出;8条从辐管排列在主、间辐管之间。内伞的1/2处,有一条不十分明显的环管与各辐管相通,位于环管内侧的主、间辐管又分成许多分支小管,与环管相连,形成复杂的网管系统。各辐管虽伸到伞缘,但不在伞缘与外界相通,而是经胃腔、腕管与外界相通。各种辐管均被内伞 的环状肌覆盖。
胃腔向下在胃柱处形成管状,经过口柱进入口 腕,称为腕管。在口柱中的水管,是通向口腕和肩板的总水管。在口柱的1/2处分支水管进入肩板,在口柱下端水管分支延伸到8只口腕中。进入口腕和间板的水管,又分支成众多小支管并延伸至附器的吸口。各辐管、环管及腕管内壁均有纤毛,靠纤毛摆动实现体液循环、运输食物、吸收营养、排泄废物。
3.生殖系统
海蜇是雌雄异体,生殖腺也着生在胶质胃膜上,位于胃丝带的外上方,呈褶叠形。生殖腺共4条,每条宽5~10毫米。生殖腺近胃丝一端与胶质胃膜相连,另一端游离,与胶质膜之间形成生殖腔隙。海蜇无生殖管,性产物排放经由生殖腔隙通向胃腔,再经吸口排出体外(见图)。
(海蜇的纵剖面)
1.中胶层 2.胃腔 3.生殖下穴 4.间辐管 5.肩板 6.腕管 7.外伞 8.生殖乳突 9.生殖腺 10.胃丝 11.内伞 12.感觉器 13.缘瓣 14.口腕 15.丝状附器 16.棒状附器
4.神经和感觉系统
海蜇的神经系统比较原始,没有神经中枢,有好多神经细胞组成的神经网。神经网有节奏的冲动引起内伞环状肌收缩,使海蜇伞体产生一张一缩的运动。海蜇的感觉缘瓣是伞缘的主要感觉器。
海蜇体色多样,多数呈紫褐色或乳白色、浅蓝色或金黄色。伞部和腕部颜色通常是相似的,但有时两部分颜色完全不同。
五、生活习性
海蜇属的生活史类似海月水母,所不同的是海蜇螅[xī]状幼体以无性芽的生殖,长出足囊,以后从足囊产生新螅状幼体。其次,碟状体的缘瓣末端呈爪状。海蜇口腕愈合,中央无口,但在肩板和口腕翼上有许多吸口,与外界相通,吸口很小,摄食饵料主要是硅藻、原生动物等。
海蜇再生能力很强,伞部、肩板,口腕和棒状物等受伤脱落后,能重新长出。海蜇对海水温度的适应范围为15~32℃,适宜水温为20~24℃,对盐度的适应范围为8‰~32‰,盐度在18‰~26‰。海蜇多生活在河口近岸水域,底质多以泥沙为主。
海蜇营浮游生活,其运动主要是依靠内伞的环肌,有节奏地舒张和收缩。环肌收缩时,将海水挤压出去,产生了反作用力,推动海蜇朝着伞顶的方向前进,昼夜不断。海蜇在风平浪静的海中,在光线较弱的上午9时之前或下午16时之后,常常会漂浮于海面上。在天气恶劣时,如大风、大浪、暴风雨和急流时,海蜇能立即进行垂直移动,潜入水域的中、下层活动。
六、共生现象
在海蜇口腕周围,常有水母虾和玉鲳共栖,每当与外物或敌害接近时,这些小鱼、小虾立即躲入海蜇口腕之间,这一反应触动了海蜇,引起海蜇伞部收缩,沉没深水处,这样小鱼小虾受到海蜇的保护,同时起着海蜇“眼睛”的作用,彼此受益。
七、海蜇的养殖概况
海蜇资源量历史上以浙江近海最为丰富,但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幅下降,唯辽东湾资源大幅上升,为全国最大的高产区。海蜇为1年产的个体,群体由单一世代组成,由此决定了其资源量的不稳定性。即使在同一海区,不同年份的资源量也有较大波动。影响海蜇资源量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对幼蜇的乱捕及环境的变化。
海蜇具有生长快,适应范围广,投入少,见效快、收益大、耐低溶氧等优点,受到了我国沿海渔业科技工作者和养殖业户的广泛关注,是一种较好的养殖品种。山东省进行海蜇人工养殖,放流海蜇苗种进行海蜇资源增 殖已有多年历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随着国内外市求量的增加,目前鲜海蜇和加工的海蜇皮、海蜇头价格逐年上涨,海蜇的内层红皮、内脏团、性腺价格一路攀升。
来源:西南渔业网
备注:本网易号"养鱼第一线"欢迎您的光临!本文原创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侵权可删,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E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一线"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