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水蜂子”和“黄辣丁“!掌握3个特征易分辨!
“水蜂子”从字面上理解为“水中蜇人的小蜜蜂”,很形象贴切。本地人叫它“水蜂子”而不知其学名;外地人以为它是鲶鱼或胡子鲶,还有人干脆叫它黄颡鱼。这是个错误的认知,为什么?因为它的价格可以吓你一跳,一般是400元/斤,纯野生的可能达到800元/斤,价格是普通黄颡鱼(黄辣丁)的20倍以上。
“水蜂子”既是种名贵的淡水鱼,具有经济价值,又可以当原生观赏鱼养。当你旅游时花了这种价位的钱,吃到的却不是真正的“水蜂子”,而是黄颡鱼或者胡子鲶,你会怎么想?如果你想要养这种鱼,却不知道它的习性该怎么办?下面,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了解它吧!只需掌握3个特征,让你轻松分辨“水蜂子”。
水蜂子
一、“水蜂子”是种什么鱼?它俗称水中蜇人的“小蜜蜂”,学名叫白缘䱀
人们很容易把长得像鲶鱼的鱼类都称为鲶鱼,也难怪,谁让这些鱼都长了一堆胡须呢。事实上它和鲶鱼一样,都属于鲇形目鱼类,以前叫丝颌鱼类(估计是怕和无颌类、有颌类搞混淆而废掉了这个名称吧)。现在的家族名称叫“鲇形目”,全世界有31科2200多种。不过,鲇形目的“目”可不是眼睛的意思,它类似目录检索的意思,是分类级别。“门--纲--目--科(亚科)--属--种”是物种分类从大类到小类的6种级别。
往下要弄清楚两个问题:“水蜂子”的分类级别是怎样的?它还有哪些“兄弟姐妹”?
“水蜂子”学名叫白缘(䱀,读yang),分类级别是:鲇形目—钝头鮠(wei)科—䱀属。啰嗦一下,这里要吐槽下,也不知道鱼类学家怎么搞的,先弄一个钝头鮠科,然后又把鲿科下面再弄个鮠属,叫人怎么分得清啊!还有那个鳅科和平鳍鳅科,为什么弄成两个科呢?只弄一个鳅科不简单多了,把平鳍鳅科降成平鳍鳅亚科不好吗?
“水蜂子”是四川的叫法,特指白缘(䱀)。仔细了解一下,全国共有9种这样的鱼,书面上的叫法是䱀属鱼类。大部分种类分布在四川等长江上游省份,长江中下游和闽江也有,但种群数比较单一。说明这种鱼和青藏高原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基本上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全流域都有分布,如岷江、嘉陵江、大渡河、青衣江等。长江中游地区主要是司氏䱀;长江下游、福建闽江水系和江西部分地区分布的是鳗尾䱀。台湾地区也有南投䱀两种。这样,“水蜂子”的家族谱系就清楚了。
䱀属鱼类家族谱系
白缘䱀 四川(金沙江水系)
黑尾䱀 四川(金沙江水系)
大拟缘䱀 四川(金沙江水系、长江中游)
小拟缘䱀 四川(金沙江水系、长江中游)
金氏䱀 云南(滇池)
司氏䱀 湖北等(长江中游)
修仁䱀 广西(红水河、珠江)
鳗尾䱀 福建、江西(长江下游、闽江)
南投䱀 台湾地区
重点来讨论白缘䱀这种“水蜂子”。嘉陵江同时分布着四种䱀,分别是:白缘䱀、黑尾䱀、大拟缘䱀、小拟缘䱀。黑尾䱀分布在中上游,白缘䱀分布在下游。所谓白缘䱀是指这种鱼的鳍有灰白色或浅黄色镶边。
白缘䱀
鲇形目,钝头鮠科,䱀属。头部像个金瓜锤,钝圆形,头部好像被谁打肿了一样,顶面有条纵沟,鼓起两个包包,看起来还真有点像蜜蜂的头部。分布于金沙江水系,常见于水底多砂砾、鹅卵石的溪流与缓流水域,以水生昆虫的幼虫为食,很贪食。吻钝眼小,口大横裂。体表颜色多为黑色、棕红、深棕、棕黄,部分个体伴生浅色不规则斑点。口须4对,鼻须和下颌须略短。对水体的震动异常敏感,野外生存能力特别强,耐低氧,离开水在湿度合适的地面上也能存活12小时。
白缘䱀 | 黑尾䱀
另外还有鳗尾䱀、拟缘䱀、修仁䱀等品种。其中在长江中游发现的比白缘䱀大的叫大拟缘䱀,体型小些的叫小拟缘䱀。河南发现了叫等颌䱀的新品种。修仁䱀主要产自广西,有些还成为洞穴品种。
其他品种的“水蜂子”如下:
鳗尾䱀
修仁䱀
台湾䱀
二、掌握3个特征,让你轻松分辨“水蜂子”
我们讲怎样分辨“水蜂子”和黄颡鱼,终究绕不开“目—科—属”这三级分类。为了更好地找到它们之间的差别,下面将三个近似“属”的代表鱼类放在一起对比来找差异。分别是鲿科的黄颡鱼属、鮠属、拟鲿属;钝头鮠科的(鱼央)属。
和“水蜂子”近似的鱼类
这些鱼类放在一起比较有什么不同?“水蜂子”和黄颡鱼相比较有哪些区别?我们可以从头部、躯干部分、尾部三个部分来做比较。概括起来说,“水蜂子”有三大部位和黄颡鱼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头部钝,呈扁圆形,眼睛小;躯干身形条状如泥鳅,鳍小,无鳞无侧线,腹部半透明;尾部呈半圆形无燕尾分叉。更细致更具体的差别如下:
01 头部
- 眼睛:鲿科中的黄颡鱼属、拟鲿属相对小眼的其他鱼类而言算是大眼睛了,眼睛黑白分明;钝头鮠科鱼类都是小眼睛,捕食不需要靠眼睛,视力严重退化。“水蜂子”当然也不例外。
- 头型:黄颡鱼的头部从侧面看是个犁头造型,上颌突出,嘴部斜裂;“水蜂子”的头部呈钝圆型,顶面中间有个塌陷式的下凹,状如馒头,又像一个榔头(金瓜锤形)。
- 胡须和鼻孔:一般鱼类的两个鼻孔是和上颌平行分布的,䱀属鱼类却不同,两个鼻孔和上颌呈90度垂直纵向分布。更为特别的是,鼻孔之间长了两条鼻须,上颌口须和上颌连在一起(和鮡科鱼类近似)。而黄颡鱼的口须无连接,像毛发一样长出来。
头形和头部细节上的差异
02 躯干部分
黄颡鱼呈纺锤形,背鳍上拉略显菱形;“水蜂子”头尾平直呈带状,条形如泥鳅(其实大小也差不多)。尤其是腹部呈现半透明状态,心、肝、胆、脾、胃、肠等脏器和血管等清晰可见,尾鳍上的血管也清晰可辨。
- 侧线:很多鱼类都有侧线,鳞片上有个侧线孔。黄颡鱼无鳞片也有侧线。侧线的作用是感受水流的流速、压力和震荡波。“水蜂子”没有侧线,但钝头鮠科中除䱀属外是有侧线的。另外,没有侧线的鱼类也不止“水蜂子”这一种,如甲鱼、食蚊鱼、鲱鱼就没有侧线。
- 纹样:黄颡鱼不止一种,最常见的是瓦氏黄颡鱼,和“水蜂子”比起来具有黄绿色云块斑状纹。“水蜂子”没有斑纹,部分个体存少量斑点。
- 腹部:黄颡鱼的腹部不透明,鹅黄色偏点白;“水蜂子”的腹部半透明,光照条件下内脏、血管可见。
- 鳍尖刺:黄颡鱼和“水蜂子”都有背鳍、胸鳍硬刺,都能释放毒素使人感到疼痛。但黄颡鱼胸鳍的硬刺上有突起小尖刺,而“水蜂子”大部分个体都没有,少数个体只有3~4个小尖刺。
躯干部分的细节差异 | 黄颡鱼
躯干部分的细节差异 | “水蜂子”
03 尾部
- 尾鳍:黄颡鱼的尾鳍分叉,燕尾形;“水蜂子”的尾鳍不分叉,钝弧扇子形。
尾部的差异
“水蜂子”和黄颡鱼之间的区别比较清楚了,但是还有不少朋友容易将它和胡子鲶等其他鲶鱼搞混淆。辨别的方法非常简单,只看背鳍、臀鳍和腹鳍就可以了。“水蜂子”的背鳍非常短小,而胡子鲶、越鲶等鲶鱼有裙边式背鳍、臀鳍或腹鳍。
“水蜂子”和鲶鱼的差别
总结:“水蜂子”和黄颡鱼有很多细节上的差异,想要快速辨别它们,只需掌握3个最明显的特征:鼓形馒头状的头部;无侧线;尾鳍无分叉。
作为高经济养殖鱼类,讲了这么多有关“水蜂子”的外观特征,目的是想告诉大家旅游享用美食的时候,怎样识别“水蜂子”,谨防上当。另外,就是通过本文了解一些鱼类知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可再生合理的利用渔业资源。
作为名贵淡水鱼出现在餐馆中的“水蜂子”
三、后记:
“水蜂子”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没有肌肉小刺,在四川等当地很受人们的喜爱,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由于“水蜂子”目前在人工繁育方面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造成了需求量居高不下,市场价格越来越高,引起了人们的滥捕,野生种群在逐年减少。
(来源:图钓客。修编:西南渔业网)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