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池塘养殖密度对中华绒螯蟹生长的影响
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大闸蟹、毛蟹等,因其味道鲜美,同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而为人们喜食。自然生境下,中华绒螯蟹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黄河、瓯江和辽河等入海河流。
自 20 世纪 80 年代突破人工育苗技术瓶颈后,中华绒螯蟹的大规模人工养殖得以实现。历经 30 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华绒螯蟹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淡水蟹类养殖品种。
本研究以养殖密度为控制因子,在鄱阳湖区野外池塘展开相关养殖试验,通过对中华绒螯蟹的生长动态进行监测,获得基础数据并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提出该地区适宜养殖密度范围提供参考,为进一步构建该地区合理的中华绒螯蟹健康生态养殖模式提供基础资料及建议。
扣蟹投放与养殖管理
养殖试验从 4 月开始,投塘时蟹种规格约为 160~220 只/kg,扣蟹及投放池基本信息如表 1 所示。试验池的 5 个放养密度分别为 800、1000、1200、1400 和1600 只/亩,每个密度设有 3 个等面积池作为平行对照。养殖试验周期为2017.4.7-2017.9.23,共计 169 天。
表1 中华绒螯蟹养殖试验池投苗情况

试验期间的养殖管理方法参照常规成蟹养殖技术进行:
(1)前期准备:按每亩水面投放活螺蛳 250~300kg,为中华绒螯蟹幼蟹提供适口活性饵料;
(2)饵料投喂:按统一标准配给,养殖早期和中期以中华绒螯蟹专用配合饲料为主,其余阶段主要投喂来源于鄱阳湖区的新鲜野杂鱼和玉米、小麦、大豆等动植物性饵料;
(3)日常管理:吃食视天气情况,及时调整饵料的投喂量与做好防汛工作,夏季高温时水质、水草护理工作。水温较高时,安排各试验池每周换水 1 次,每次换水量约为 20cm;并适时利用增氧机对所有试验池进行增氧。
不同养殖密度对中华绒螯蟹体重的影响
不同扣蟹放养密度组中华绒螯蟹的体重(BW)均值由5.84~6.99g 增重到70.09~91.27g。在养殖过程中有持续增长,但不同时段不同密度池蟹的增幅有一定差异。5、6、8 月在 1000 只/亩组有最大平均规格,9 月时在 1200 只/亩组有显著(P<0.05)最大平均规格,1600 只/亩组蟹 9 月时规格有极显著(P<0.01)最小值;且9月时,各试验池雄蟹BW均值均大于雌蟹。
表2 不同密度试验池中华绒螯蟹的体重增长情况

不同养殖密度对中华绒螯蟹肥满度的影响
各试验池中华绒螯蟹的平均肥满度系数(FC)值在 51.65~55.72%;1000 只/亩组蟹有显著(P<0.05)最小值,1200 只/亩组蟹有显著最大值。不同密度、不同时段试验池蟹的 FC 值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各试验池雄蟹 FC 均值大于雌蟹;800、1200 只/亩组蟹的 FC 均值有显著大值,1000、1600只/亩组蟹的 FC 均值有显著(P<0.05)较小值。
表3 不同密度试验池中华绒螯蟹的肥满度系数变化情况

小结
已有研究认为,随养殖密度增加,中华绒螯蟹的个体生长率下降、平均育成规格和产量均下降。汪留全等认为池塘养蟹的适宜放养密度为10000~12000 只/hm2,幼蟹规格在 100~140 只/kg。
董江水等提出,幼蟹规格在100~140 只/kg 时,高淳地区成蟹生态养殖最佳放养密度不宜超过 6000 只/hm2。据军山湖大闸蟹养殖技术规范,池塘成蟹养殖中,扣蟹规格在 120~200 只/kg,放养密度在 600~1200 只/亩为宜。
在本试验中,也发现在密度不超过 1200 只/亩时有相对较好的生长表现;随养殖密度升高,个体增长倍数、平均增长率和平均肥满度系数具有下降的趋势。综上,养殖密度的升高,可能对中华绒螯蟹的育成规格、个体增长率和营养积累具有不利的影响。
在本试验池中,800 只/亩组蟹有相对最大的增长倍数和平均增长率;1400、1600 只/亩组蟹育成规格较小,增长倍数和平均增长率较小,且养殖密度与 体重、肥满度等均有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性。
说明高养殖密度可能对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有不利影响,建议该扣蟹规格为 160~220 只/kg 时,养殖密度不宜超过 1200 只/亩。
文章来源
[1] 何正侃, 印骏. 密度,营养与河蟹蟹种生长及性早熟之间的相关关系[J]. 水产科技情报,1999(2):73-75.
[2] 汪留全, 胡王, 邓朝阳. 池养河蟹的放养密度与产量和育成规格关系的研究[J]. 江西水产科技,2002(3):27-30.
[3] 董江水, 陈红军, 王新华,等. 放养密度对河蟹育成规格、产量和成活率的影响[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7, 23(4):95-99.
[4] 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军山湖大闸蟹养殖技术规范(DB36/T460-2016). 江西省地方标准. 2016.
(来源:授渔水产 作者:郝想军)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