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为啥鳜鱼臭了可以做名菜臭鳜鱼,其他鱼臭了却不能吃
有这么一种鱼,放臭了不但能吃,还成了名菜,香得人直咽口水。搁别的鱼身上,要是哪天你家冰箱里飘出一股子“臭鱼烂虾味”,那铁定是坏了,赶紧扔吧,不然吃坏肚子算轻的。
可偏偏鳜鱼不一样,它越“臭”越有人抢着吃,安徽的臭鳜鱼、徽州的招牌菜,一盘端上来,闻着像下水道炸了雷,吃着却嫩得跟豆腐似的,香得脑瓜子嗡嗡的。难道死去的鳜鱼偷偷练了什么“化腐朽为神奇”的内功?
同样是鱼,凭啥它就能臭着吃,别的鱼臭了就得进垃圾桶?
其实鳜鱼能“臭着吃”,根本不是因为它皮实耐腐,也不是它天生带股“臭香基因”,而是咱们老祖宗早几百年前就摸透了它的脾气,用一套精准控制的发酵工艺,把“腐败”变成“转化”。关键就在一个字:“控”。
别的鱼一旦变臭,那是细菌乱来,蛋白质被彻底分解成氨、硫化氢这些有毒有害的玩意儿,吃了轻则拉肚子,重则食物中毒。可臭鳜鱼不一样,它是人为地给鱼创造一个特定环境,让有益菌慢慢干活,坏菌压根没机会上桌。
这事儿得从明清时期的徽商说起,那时候交通不方便,徽州人做生意要走远路,鲜鱼带不了几天就坏了。
可他们发现要是把鳜鱼抹上盐,一层层码在木桶里,再压上石头,常温下放个六七天,鱼不但没烂,反而肉质更紧实,还冒出一股特别的香味,这就是最早的臭鳜鱼。
做法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这种传统腌制过程中,主导发酵的是一类叫“嗜盐菌”的微生物,它们能在高盐环境下生长,把鱼肉里的蛋白质逐步分解成氨基酸,尤其是谷氨酸,这玩意儿就是天然的味精,所以臭鳜鱼才那么鲜。
同时这个过程抑制了腐败菌的繁殖,避免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换句话说,臭鳜鱼的“臭”,其实是可控发酵产生的挥发性芳香化合物,比如甲硫醇、吲哚之类的,虽然闻着冲,但无毒,甚至还能刺激食欲。
而普通鱼类一旦腐败,往往是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这类致病菌在作祟,分解产物是尸胺、腐胺,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毒臭”。
再说说鳜鱼本身,为啥非得是它?换条草鱼、鲫鱼试试?不好使。原因有几个,鳜鱼本身肉质细嫩紧实,肌纤维结构适合长时间腌渍而不散。它的脂肪含量适中,不像鲈鱼那么油,也不像鲢鱼那么柴,发酵后既能保持水分又不会腻口。
鳜鱼体表黏液少,鳞片紧密,不容易滋生杂菌。相比之下,很多淡水鱼体表黏液丰富,一旦离开水,黏液里的酶和细菌迅速启动腐败程序,根本来不及人为干预。
而且鳜鱼属于掠食性鱼类,生活在清澈溪流中,本身携带的致病菌就比底栖鱼少得多。
这就为人工发酵提供了安全基础,你看徽菜师傅做臭鳜鱼,讲究“三搓三晾”,先用粗盐反复搓洗鱼身去黏液,再阴凉通风处晾干表面水分,然后一层鱼一层盐码进木桶,最后压上青石,放在15到20摄氏度的环境中发酵5到7天。
整个过程温度、湿度、盐度都有严格把控,连用的木桶都最好是杉木或樟木,能透气又抑菌。现在有些餐馆为了快,拿臭豆腐卤水泡鱼,或者加化学香精模仿臭味,那做出来的根本不是那个味,也没那个安全性保障。
真正的臭鳜鱼,闻着臭,入口先是鲜,接着是醇,最后回甘,鱼肉呈蒜瓣状,筷子一夹就断,但不会散,滑嫩得像是在嘴里化开。这口感,全靠时间和微生物的默契配合。
当然这不等于说所有“臭鱼”都能吃,咱们得划清一条红线,只有按照传统工艺、在卫生条件下进行的可控发酵,才能叫“臭鳜鱼”。
市面上那些没冷藏、没包装、路边小摊卖的“自制冷藏臭鱼”,看着像,闻着像,但很可能已经进入腐败阶段,吃了真能出事。
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对水产制品的菌落总数、组胺含量都有明确规定,正规厂家生产的臭鳜鱼必须经过检验合格才能上市。
比如安徽黄山地区的一些老字号,他们的臭鳜鱼生产流程已经纳入地方标准,从原料鳜鱼的捕捞时间、运输条件,到腌制温度、发酵周期,再到后期烹饪前的清洗处理,每一步都有记录。
这也是为什么你在饭店点一盘正宗臭鳜鱼,价格不便宜,但它安全、稳定、味道正。
再看其他鱼类,比如带鱼、鲅鱼,虽然也有“咸鱼”“霉鱼”这类发酵产品,但它们的加工方式不同,通常需要长时间日晒或深度腌制,风味路径也不一样,没法像鳜鱼这样通过短期轻发酵实现“臭中藏香”的独特体验,聊到这吧,下次接着聊。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E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一线"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