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农药对蛙类的不利影响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由于劳动力大量转移至城市,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为保障粮食产量、促进水稻的可持续生产,水稻直播技术正在大面积使用和推广。
与传统的栽插技术相比水稻直播更容易发生病虫草害。为保证水稻产量和品质,农药的使用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环节。在不断用药的过程中,病虫草均产生了相应的抗性,且抗性逐渐增强。
为达到同样的防治效果,需要通过不断增加用药次数和用药量的方法来实现。这导致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稻田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全球两栖类动物种群衰退现象十分严重,约1/3的两栖动物种类受到有害物质的威胁,有研究证明这些有害物质包括农药。
蛙类是较常见的两栖动物,其数量的减少和种群的消失与除草剂和杀虫剂的使用都有一定的关系。
稻田中农药的大量使用,最直接受到影响的便是蛙类。
在我国,黑斑蛙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已于2004年4月30号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他蛙类数量也在急剧下降。
蛙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与人类关系越来越密切,在农业生物防治中能食害虫、保护作物,起到重要的作用,也是反映环境污染的前哨生物。
农药对蛙类的急性毒性研究
急性毒性试验是评价农药对蛙类毒性的重要手段,以死亡情况为毒性终点,阐明不同农药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关系。
根据分析获得的半致死浓度LC50进行毒性评价,可为慢性毒性、遗传毒性等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一些农药对不同品种的蛙类急性毒性研究结果如下图:
表1 农药对蛙类的急性毒性结果
(农药对蛙类的影响研究进展 孔玄庆等2020)
农药对蛙类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
蛙类的生命周期从体外受精开始,经历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4个过程,属于变态发育。
胚胎和幼体的生长均在水中完成,且皮肤具有高透性,对农药敏感,在发育过程中易受到农药的胁迫,对蛙类的整个生命阶段均会产生一定的毒性影响。在农药的胁迫下,蛙类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均呈现出抑制效应,对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产生负面影响。
在胚胎阶段,农药的暴露会导致孵化时间延长,对胚胎发育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蝌蚪阶段,农药的暴露同样也会导致生长发育受到抑制。
农药对蛙类生长发育的影响除了产生抑制效应外,还会在蛙类生长过程中诱导畸变效应。一些野外调查表明两栖类的畸形现象的确与包括农药在内的污染物有关。
例如施时迪等和卢祥云等分别发现农药对虎纹蛙和黑斑蛙产生的致畸表现为腹部膨大、尾部弯曲。当蛙类出现畸变后,会影响其正常的取食、运动等生命活动,最终导致死亡。
农药对蛙类繁殖能力的不利影响
蛙类繁殖能力与其生殖系统的健康与否有关。在农药的胁迫下,蛙类的生殖器官和两性分化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其繁殖能力。
有研究表明乙草胺也对非洲爪蟾的睾丸发育有抑制雄性化作用和雌性化作用,睾丸发育不良会影响雄性非洲爪蟾产生精细胞受到影响,影响受精的完成,甚至是丧失生育能力,除此之外三氯杀螨醇能降低黑斑蛙精子活力,减少精子总数,增加精子畸形率,影响黑斑蛙的繁殖和种群发展;
而且王栋等发现敌百虫可促进非洲爪蟾卵母细胞生发泡破裂的发生,但高剂量可能通过对细胞毒性等其他生理作用,影响卵母细胞最终成熟,从而影响蛙类的繁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逐渐加强开展了环境污染物对蛙类的影响研究,并建立相关的保护机制,但国内关于农药对蛙类影响的深入研究相对较少。
相关研究人员应开展更深层次、更系统化的研究,从宏观到微观,从个体到分子水平,为探索不同农药对蛙类的致毒机理提供依据,为维持水生态系统平衡和保护蛙类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指导作用。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