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址:庆市川区道(原双竹镇)
13983250545

信:ycsh638

QQ:469764481
邮箱:ycsh6318@163.com

凡纳滨对虾病毒性疾病及其防治

发表时间:2022/02/21 12:24:53  作者:孙美超  浏览次数:3735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凡纳滨对虾( Litopenaeus vannamei )因其生长迅速、抗病能力强、经济效益高,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对虾养殖品种之一 。 自引入中国,在经过 4 年的育苗后,于 1992 年突破了育苗关,并在越来越多的淡水地区养殖成功,由此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 近年来,随着凡纳滨对虾(简称对虾)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一些负面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了,比如养殖密度大、水质恶化、病害严重等。 在凡纳滨对虾的病害中,由病毒所引起的死亡最为严重,给养殖户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目前,对虾病毒一共发现有 20 多种,其中对对虾养殖业造成危害比较严重的主要是白斑综合征病毒( white spotsyndrome virus , WSSV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 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virus , IHHNV )、虾血细胞虹彩病毒( shrimp henocyteiridescent virus , SHIV ),所引起的病毒性疾病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流行,并已成为制约凡纳滨对虾养殖业发展的一个重大瓶颈 。

1 凡纳滨对虾病毒病概况

1.1 白斑综合征病毒

凡纳滨对虾感染白斑综合征的病原体为白斑杆状病毒,对宿主具有泛嗜性 。 结缔组织、造血组织细胞和鳃上皮细胞是 WSSV 感染的主要靶细胞 。 凡纳滨对虾感染 WSSV 最为典型的症状就是位于对虾头胸甲的触角区内会出现白斑,故也称白斑病,头胸甲会比较容易剥离开。 凡纳滨对虾感染 WSSV 之后会出现行动缓慢、伏于池边不动等现象,并在较短时间内就会死亡 。 经镜检发现在对虾的头胸甲上出现针尖状的白色斑点,出现的数量较少因而一般不易被观察到,此时病虾胃内尚存有少量食物。 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点状白斑,随之逐渐扩大,中后期达到发病的高潮期,头胸甲、腹甲易脱落,出现黑白相间的斑点,肝胰腺开始肿大,这时对虾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都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到了后期可检测到对虾残胃或者空胃的现象,并且伴随着肝胰腺的肿胀和模糊,表现为游动缓慢无力。 王博雅等 研究也充分说明了感染白斑综合征的对虾表现为甲壳比较粗糙,头胸甲上有不规则的白色斑块,并且病虾出现了离群、游动缓慢、体色发暗以及空肠空胃等现象。

1.2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是现在所有已知对虾病毒粒子中最小的病毒,大小仅有 22 nm ,属于无囊膜的二十面体 。 1981 年该病毒首次被发现于美国夏威夷地区所养殖的细角滨对虾( Litopenaeusstylirostris )体内。 在我国 2001 年首次被报道,并成为严重危害我国对虾养殖业的病毒之一 。 IHHNV 一般对细角滨对虾的致病性比较强,死亡率高达 90% ;对凡纳滨对虾的致死率不明显。感染此病毒的凡纳滨对虾会患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也有人将其称为慢性矮小残缺综合征( runt-deformitysyndrome ,RDS )。 传播方式主要可分为垂直传播以及水平传播2 种 。 在感染了 IHHNV 但存活后的凡纳滨对虾会终生携带 IHHNV ,并可以通过受精卵等将此病毒传播给下一代的仔虾。 除此之外也可通过水平传播的方式将 IHHNV 传播给下一代仔虾或者其他种群。逄雪梅等 研究发现,在虾贝混养模式下, IHHNV 可由虾传染给泥蚶,而由泥蚶传染给虾的 IHHNV 量却很少。 IHHNV 主要感染的是凡纳滨对虾的鳃、前后肠上皮细胞以及神经节等外胚层组织,以及造血组织、性腺以及结缔组织等。 其可在寄主的细胞核内形成一定的包涵体,尤其是对幼虾危害较大,在病虾的触角、 额剑及头胸部等位置可观察到不同程度大小的病变。感染 IHHNV 患病后的幼虾则主要表现为生长缓慢、畸形、产量降低,触角和额剑弯曲和粗糙等 。

1.3 虾血虹彩病毒

2017 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从来自浙江省的一批发病死亡的凡纳滨对虾的样本中首次分离出一种新的虹彩病毒,并将其命名为虾血细胞虹彩病毒,属于虹彩病毒科下的一个新属 。近年来, 虹彩病毒陆陆续续在鱼类以及红螯螯虾等水产动物体内被发现,具有明显的跨越物种传播的趋势 。 感染 SHIV 之后,凡纳滨对虾主要表现为空肠空胃、肝胰腺发白以及甲壳软化等现象,并且在部分个体的表皮上伴有轻微的红斑,濒死的凡纳滨对虾游泳能力丧失,并最终沉入水底,脊尾白虾感染SHIV 后症状也与此相似 。 有相关的组织学检测研究表明, SHIV 主要是感染对虾的步足、鳃、肝胰腺和造血组织 。 邱亮 曾对采集于浙江省一个对虾养殖场病虾的头胸部制作了组织病理切片,发现造血器官、附肢和鳃丝等部位出现核固缩现象,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到了病虾组织中存在大量的大颗粒二十面体病毒,病虾的血液淋巴细胞中有大量的病毒游离于组织的血窦中,经人工感染发现此病毒可使健康的对虾在 15 d 后 100% 死亡。

2 凡纳滨对虾病毒病防治措施

2.1 清塘消毒

对凡纳滨对虾的养殖环境进行彻底消毒,有利于消灭病原微生物,能够有效阻止早期病原所引发的疾病 。 在对虾养殖比较集中的区域,排放水的过程中有很多养殖户直接将没有经过处理的水源或只是简单加了一层滤网过滤的水源引入到池塘内替换旧水,亦或是将含有大量细菌、病毒等没有经过相关处理的废水直接排放到自然水域和河流沟渠中。 这样做不仅有使凡纳滨对虾感染病毒的风险,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自然水体的自净能力有一定的限度,通常在自然水体中往往含有各种各样的病原微生物,这其中就包括了 WSSV 。 对此可以使用漂白粉、强氯精、生石灰、二氧化硫等药物进行消毒杀菌。 综合成本及效果考量,清塘消毒的最佳药物是生石灰。 清塘方法通常有 2 种:一是干法清塘,即排干对虾池塘中的水,使用生石灰 150~225 g/m 2 消毒;二是带水清塘,即平均水深为 1 m 的池塘,使用生石灰180~270 g/m 2 消毒。 气温比较低时可适当加大生石灰的使用量。

2.2 优选种苗

一方面,要加快凡纳滨对虾种质标准的制定,对现有对虾苗种场进行检测, 对不符合相关检测要求的苗种场一律停业整顿,强化对种质的提纯和复壮,对虾苗种的生产全过程要严格参照 HACCP 体系规范化管理,政府部门应对苗种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 另一方面,在投放虾苗时,不要随意向池塘中投放来源不明的凡纳滨对虾苗以及一些小型育苗场所生产的二代苗,必须选择具有凡纳滨对虾苗种生产资质的养殖场生产的种苗,并且必须是经过检疫不带病毒的 SPF 仔一代苗以及仔二代良种虾苗。 不同的虾苗抵抗病毒感染的能力也不同,因而养殖过程中必须从源头上切断病毒传播的来源。 凡纳滨对虾应选择体表干净、附肢完整、反应快速、肠道饱满、游泳时具有明显方向性、大小规格一致、虾体透明度大、规格在 1.2 cm 以上的健康虾苗。

2.3 建立健全亲虾筛选、虾苗检疫方法

目前,针对病毒性疾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在预防措施上主要采用的是避免接触感染,从源头上切断病毒感染发生病毒性疾病的可能性,而这又大大依赖于病毒传染源的快速检测 。 对病毒的检测也做了很多相关的研究,郑晓叶等 使用荧光检测方法对白斑综合征病毒、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和虾血细胞虹彩病毒进行了检测,发现只有SHIV 发生特异性扩增,并建立了一种适用于 SHIV现场检测和疫情监控的具有特异性、灵敏度和准确度高的荧光 SHIV-LAMP 检测方法。 尹伟力等 则运用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同样对白斑综合征病毒、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和虾血细胞虹彩病毒进行检测,发现了只有虾血细胞虹彩病毒出现了明显的特异性条带,且与普通 PCR 方法相比灵敏度更高、检测时间更短,并由此建立了虾血细胞虹彩病毒的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 李楠英等 建立了 3 种病原( WSSV 、 EHP 和 DIV1 )同步定量 PCR 检测技术。

宋居易等 [26] 发明了一种可同时快速可视化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 WSSV )和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 IHHNV )的试剂盒(生物芯片法)。 因此,建立一种快速而准确的病毒检测方法对亲虾进行筛选、对虾苗进行检疫显得尤为重要,对有效预防和控制病毒所引起的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2.4 维持良好的水体环境

凡纳滨对虾的生长以及健康等状况与水质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以 WSSV 为例,方金龙等 设计了氨氮胁迫试验,经过研究发现,感染了 WSSV 的凡纳滨对虾,氨氮胁迫组的凡纳滨对虾死亡率要显著高于无胁迫组;亚硝基氮胁迫组的凡纳滨对虾死亡率也显著高于无胁迫组。 方金龙 [29] 研究发现,在氨氮和亚硝基氮共同胁迫作用下,共同胁迫组凡纳滨对虾的死亡率要高于单独胁迫组。 氨氮和亚硝基氮共同胁迫下会加快 WSSV 在凡纳滨对虾体内增殖速度,胁迫致使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酶活性降低以及抗病原感染能力下降,最终导致凡纳滨对虾出现更高的死亡率 。 陈勇贵等 研究表明,感染 WSSV 后的凡纳滨对虾平均存活时间与水体 pH 值、氨氮以及亚硝酸盐氮等理化因子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关系,但是其与盐度的相关性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凡是携带了 WSSV的凡纳滨对虾对亚硝基氮的抵抗能力都有所下降,而水体中亚硝基氮含量的升高又为病毒在凡纳滨对虾体内的增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而亚硝基氮因而也是比较重要的水体环境胁迫因子之一 。 综上所述,为维持一个健康的水体环境,必须严格遵循“四定”原则,定期对虾池的水进行检测,若水体pH 值偏高时可加入一些特殊的菌类降低 pH 值,当氨氮、亚硝酸盐等含量超标时也可加入一些特殊的菌类进行降解,以保持水体环境及各项指标处于相对良好的状态下,可以有效减缓病毒在凡纳滨对虾体内的增殖速度,同时也可以大大降低凡纳滨对虾暴发疾病的可能性。

2.5 做好饵料管理工作

饵料投喂必须要有规定的时间间隔,投喂的地点和方式不要随便更改,要及时清除残留的饲料,避免污染对虾生存环境。 在凡纳滨对虾培育环节通常会使用到一些生物饵料,例如丰年虫、轮虫、桡足类等。 研究发现,桡足类可能携带有 WSSV ,而且在生产过程中也检测到商品丰年虫以及桡足类的休眠卵携带有 WSSV ,所以一定要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加强生物饵料的 WSSV 检测工作 。 凡纳滨对虾在白天的摄食量较小,而在晚上的摄食量占到总摄食量的 70%左右,因而要根据其饮食习惯进行投喂,白天少、晚上多,以免造成饲料浪费和水质败坏。 饵料的合理投放可以对凡纳滨对虾的病害发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饵料的投放应秉持“养大于防、防大于治”的饲养原则。 饲料中应当定期适量添加免疫多糖、有益微生物等一些可以提高凡纳滨对虾抗病力和免疫力的绿色安全制剂,定期用乳酸菌、酵母菌等一些有益微生物制剂拌料投喂,优化对虾消化道菌群。 在凡纳滨对虾投放饵料过程中应该仔细观察对虾的摄食情况,如果对虾的摄食突然变得生猛,则很有可能是一些病害暴发的前兆,此时应及时减少投喂量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比如可以在饵料中加入适量的板蓝根、大黄、 V A 、 V C 、 V E 等药物,可以对病害的发生起到一个很好的预防作用。 有研究发现,在饲料中添加橄榄叶提取物可用于对虾白斑综合征的防治 。 生物发酵饲料目前是国际上公认的极具潜力的“第四代饲料”,近年来也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很有可能是未来饲料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 。 生物发酵饵料能提高饲料的效价和利用率,具有对水体污染较小、能够有效增强对虾免疫力、预防病害发生等优点。

2.6 推广底层增氧技术

很多的病害并非是病原本身致死的,而是由于缺氧所引起的,比如对虾病毒性疾病,缺氧常常造成20% 以上的对虾死亡。 在池塘底部安装底层增氧设备可以有效提高池塘底部的溶解氧水平,从而促进池塘底部各种有害物质氧化分解,可以为凡纳滨对虾养殖提供一个良好的底部环境。 叶 键等 对对虾病毒性疾病的防控措施进行了研究,在苗种、饲料来源以及日常管理都相同的情况下,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病,而试验组虾却未发病,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底层增氧技术对预防对虾病毒性疾病具有一定的作用。

2.7 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在养殖生产过程中,渔具在使用前和使用后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一般生产上使用较多的是高锰酸钾,每 100 kg 水中加入高锰酸钾 1~2 g ,充分溶解后将所用到的渔具放入其中浸泡 30 min 后即可使用,但要注意时间,时间长了高锰酸钾会氧化变色从而使消毒的效果大大降低。 养殖过程中池塘如果出现病虾、死虾时要及时捞出,清除传染源,将病虾和死虾放入专门容器内,集中起来送到垃圾场进行无害化处理 。 搬运和投喂饲料时要注意不要将饲料散落在池塘边,以免引来鸟类。 即使没有饲料,鸟类也会时常捕食池塘内的对虾,尤其是在池塘内对虾健康发生异常时更会吸引来大量飞鸟,可在池塘上方铺一层防鸟网或在池塘边放置稻草人。 这样既避免了飞鸟捕食对虾,又可以防止飞鸟作为中间宿主传播病毒。 在对虾养殖比较密集的区域内,应采用全封闭或半封闭的养殖方式,从根源上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 也有许多对虾养殖场反映自从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流行以来,换水越多死亡越多,反而全封闭或半封闭养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池塘与池塘之间应该修建 1.5~2.0 m 高的简易隔离墙,用来防止携带有病毒的虾塘中的池水以及塘泥等进入其他的对虾养殖池塘中,造成交叉感染。

2.8 增强虾体免疫力

凡纳滨对虾是低等的无脊椎甲壳类动物,其免疫系统要比脊椎动物简单、脆弱,因而一般凡纳滨对虾只有细胞免疫这一道防线,不具有特异性免疫系统 。 内服免疫增强剂是提高凡纳滨对虾抗病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在养殖对虾的饵料中适当伴喂一些免疫调节剂,比如黄芪多糖、酵母免疫多糖和酵母培养物等。 实施间隔性投喂可调节养殖对虾自身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以达到增强养殖对虾免疫力的目的 。 在饲料中也可以添加适量的植物多糖、低聚糖、 V C 和 V E 等物质提高养殖对虾的免疫力。

3 展望

凡纳滨对虾养殖是中国水产养殖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对虾病毒病的传播和流行对我国对虾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对虾病毒病的药物,凡纳滨对虾的养殖前景依然十分严峻, 现阶段凡纳滨对虾的养殖原则仍然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因此,首先,我国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凡纳滨对虾亲虾及虾苗的检疫检测体系和相关的制度,制定健康管理技术标准,从源头上阻断病毒传播。 其次,日常管理工作要做好,凡是使用过的器具都要进行消毒,防止病毒通过器具传播。 再次,应着重从增强凡纳滨对虾自身的免疫力着手,疾病的暴发往往是伴随着水质的恶化以及自身免疫力的降低,所以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增强对虾的免疫力,适当伴喂一些免疫调节剂。 国内外对对虾免疫机制方面的研究较少,研究不成熟,目前也是水产动物免疫学的一个研究热点。 可以预见对虾免疫机制在未来将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对我国乃至全世界对虾养殖业的病毒防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电脑网址: http://www.yc6318.cn 地址:重庆市永川区卫星湖街道  手机网址:http://m.yc6318.cn
重庆市永川区双竹渔业协会,重庆市永川区水花鱼养殖专业合作社,重庆吉永水产品养殖股份合作社,重庆市永川区丰祥渔业有限公司
本站微信:ycsh638,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ICP备案/许可证号渝ICP备2020014487号-1

渝公网安备50011802010496号

诚信共建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