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养殖水体的复杂生态系统概述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生物和非生物的循环体系。水生动物的养殖是在水域生态系统中进行的,环境因子更为复杂,整个生产过程既受益于自然,也受制于自然。
1.池塘生态系统模式
《齐民要术》一书指出:生产"应地利、适天时,费力少而收获多;反之,则徒劳而无获"。这就是说,只有按自然规律去进行生产,才能获得最优的经济效益。淡水养殖首先就要研究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研究自然规律,正确认识水生经济动物、自然环境条件和人的生产活动三者之间的关系和规律,避免生产过程中的盲目性,实现高产稳产。
(池塘生态系统模式图)
淡水养殖生产是人们利用水生经济动物将环境中潜在的产量转化为现实产量的过程。从生态系统角度看,这种潜在的产量基本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如上图所示。
2.养殖水体的复杂系统
养殖水体是一个由多种水生动植物构成的复杂系统。淡水生物可以分为淡水动物和植物两大类。淡水植物可分为水生微生物、浮游植物、水生维管束植物、水生微生物;水生动物可分为浮游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底栖动物(包括水蚯蚓、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等养殖水体中的非经济类动物)。周丛生物是一种特殊的生物群体,其中既有动物又有植物。
(养殖水体复杂的生物系统示意图)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对淡水生物的分类,与植物学和动物学的分类不属于一个范畴。这里只是因淡水中的动植物具有某些相似特征,为便于开展淡水养殖而将其归为一类。
3.非生物的无机环境
非生物的无机环境主要是光、热、水、气及水中所含各种无机的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是水域生产最原始的材料。
(照片中的是绿藻的一种—新月藻)
4.水生植物
水体中的绿色植物包括浮游植物和各类水生维管束植物(俗称水草),它们吸收氮、磷等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供给其他动物以食物和能量,是环境中的基础生产者和有机物质的原始创造者,被称为初级生产者。现代养殖水体虽然以商品饵料为主,但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必须得到科学利用才能确保养殖环境的生态平衡。
(这个小小的叫"纤毛虫",是个原生动物)
5.水生动物
动物是环境中的消耗者。动物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为其生命提供能量,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所以,动物性生产是建立在植物性生产基础之上的。包括以植物为食的水生经济动物、以动物为食的水生经济动物和兼食动植物的水生经济动物,处于食物链中的第二、第三个环节,是环境中的次级生产者。在现代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精养水体,基本都是以投喂人工商品饵料为主,饵料是水体中能量的主要来源。养殖水体中除养殖对象之外,还有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底细动物、水生昆虫等也是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水里,存在着很多微小到必须用显微镜放到几十倍才能看得见的生物、细菌、藻类......数不胜数)
6.水生微生物
微生物是环境中的分解者和还原者,以动物的排泄物或各类尸体残骸为食物,通过吸收和分解,使各种生物的残骸分解成有机碎屑,供各类动物利用,参加次级生产;未被利用的有机碎屑继续分解转化为较简单的无机物质,返还到环境中,再供绿色植物利用,参加初级生产。水体中的微生物在水体物质的转化中有重要作用。
(这个两端较尖,中间呈弧形的则是"硅藻")
7.总结
以上几个基本成分,构成了淡水养殖的生态系统。它们各处在不同的环节,各有其特点和作用,各行其机能,彼此配合、互相联系,使物质循环、能量转化正常进行。所谓水产品,只是水环境中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来源:西南渔业网。作者:梁洪。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E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一线"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