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浮游动物的四个分类(四)浮游生物中的桡足类(剑水蚤)
浮游动物是水体中的小型、低等、无脊椎动物的一个类群,包括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类、桡足类等四大类。
接上页:
四、桡足类
桡足类属甲壳动物门,桡足亚纲。通常所称桡足类是一种小型的甲壳动物,一般营浮游生活。桡足类分布很广,大部分在海洋里,淡水中的桡足类也是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游泳能力较强,能在水体中快速游动,逃避敌害。
	 
 
1.为什么称为桡足类?
桡足类体型微小,身体结构包括头部、胸部和腹部,腹部末端具有桨状游泳足,用于快速游动。其附肢特化为桨状结构,这种形态特征与划船工具的“桡”的中文含义(船桨、划动工具)高度契合,故称"桡足"。
桡足类多称剑水蚤,它和枝角类的水蚤或水溞,人们习惯性的通称为"水蚤",也有称为"水蛛"的,它们在渔业生产中都是鱼种的优质饵料。目前国内成功培养的桡足类生物有30多种,比如纺锤水蚤、伪哲水蚤、华哲水蚤、真宽水蚤等。
	 
 
2.形态描述
桡足类身体细长,头胸部具有附肢,用于捕食和运动。其第一触角发达,是重要的感觉器官。桡足类身体透明或半透明,有些种类具有明显的色素斑纹。
桡足类分节明示,由16~17个体节组成,但由于体节愈合,一般不超过11节。身体分为较宽的头胸部和较狭小的腹部。头部有一眼点和两对触角,口器3对;胸部具成对胸足,腹部无足,末端具有一叉尾;雌性腹部两侧或腹面常带一对卵囊,如图所示。
	 
 
3.繁殖
桡足类通常营两性生殖。雄体用特化的第一触角握住雌体,精子通过精胞的颈部流入雌体的纳精囊内,受精过程往往发生在卵细胞从输卵管排出时,所需时间可以是几分钟到几个月不等。每个卵囊内所包含的卵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有时超过100个。
	 
 
	 
 
(蚤类正在生小宝贝。放大倍数:6x。来源:把科学带回家)
桡足类有一个变态发育过程,有两个幼体阶段,即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两个幼体阶段的形态上互不相同,从简单到复杂,都营独立生活。两个幼体阶段都要蜕皮,每蜕一次皮,形态上就会发生变化,故又称为成熟期。受精卵刚孵出来即为无节幼体,经过一段时期后发育成桡足幼体,如图桡足类发育过程所示。
	 
 
(桡足类发育过程)
4.生态与分布
从食性上来看,桡足类有滤食、掠食和前两者兼而有之的3种摄食类型。
滤食主要是滤取水体中藻类、细菌、原生动物以及有机腐屑等。掠食以轮虫、枝角类、摇蚊幼虫等为食。桡足类有的种类比如剑水蚤还可以吞噬、咬坏鱼卵和幼鱼。
	 
 
桡足类分布很广、数量大,海洋、淡水中均有生存,在养殖水体比如湖泊、水库、池塘、稻田中形成优势种群。桡足类和其它浮游动物一样,有季节分布,对水温比较敏感,常见种类属于广温性。
	 
 
(水蚤喜活跃于池塘、湖泊或沼泽之中,跳起来异常活泼)
	 
 
许多桡足幼体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大都可以由机体分泌的有机物质包围而形成包囊,度过不良环境,至条件适宜时,再行发育生长繁殖。
桡足类在水体中的运动方式有跳跃、浮荡、滑翔等3种。一般是跳跃后即行滑翔,到一定时间又是跳跃或浮荡于水中。
	 
 
5.桡足类与淡水养殖业的关系
桡足类分布广,生物量大,尤其在较温暖或较低温的季节里都可以维持一定的种群密度,是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在大型水体中,桡足类是鱼类优质的天然饵料,其营养丰富,含有较高的蛋白质、脂肪和虾青素等。虾青素具有抗氧化作用,能提高鱼类的免疫力和体色鲜艳度。桡足类在水体食物链中处于关键位置,对维持水体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其摄食浮游植物和小型浮游动物,控制着这些生物的数量,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和藻类过度繁殖。
	 
 
掠食性桡足类又可伤害鱼卵、水花苗,故在人工繁殖孵化、鱼苗培育的水体中,要严格过滤,避免桡足类侵入,以减少损失。桡足类中的有些种类比如锚头蚤专门以鱼体为寄主,营寄生生活,是鱼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必须严格防治;有些桡足种类还是蠕虫的中间寄主。
	
	 
		(本文完)
	 
		相关内容请参阅文章:高清图谱---水体浮游生物---浮游动物29种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E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一线"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