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棘胸蛙腐皮病防控初探
棘胸蛙养殖在国内发展已近20年,在政策扶持与引导下,养殖户数量逐年增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制约养殖户扩大生产的因素,腐皮病就是其中之一。该病流行时间长,范围广,是棘胸蛙养殖病害防控过程中的难点。笔者投身棘胸蛙养殖近两年时间,期间走访调查了湖南、江西30余家棘胸蛙养殖企业,对腐皮病发生的条件因素、发病特征、预防腐皮病的优秀管理经验进行了整理总结,同时参考了前人对棘胸蛙腐皮病的文献研究。针对腐皮病害的发生传播与预防,结合个人的养殖经验与调查结果,做如下阐述概括。
一、棘胸蛙腐皮病外部症状
棘胸蛙腐皮病发病初期背部、头部、四肢、脚掌、吻部出现绿豆大小白斑,活动特征与正常棘胸蛙无明显差异。中期表皮溃烂,露出肌肉组织,创口伴有血丝,部分病蛙创口化脓,此时患病棘胸蛙较正常蛙活动能力下降,人为惊扰反应迟钝,易捕获,有离群现象。发病后期创口面积继续扩大,四肢部位溃烂处骨骼外露,肌肉大面积腐败,背部溃烂处皮肤大面积缺失,肌肉化脓出血(李贵雄,2004)。头部病灶处溃烂,如果延伸至眼部,眼球晶状体则会溃烂降解,眼部产生凹陷。出现在吻部的病灶面积扩大,骨骼外露,病蛙嘴部不能闭合,在水体中无法下潜,外部症状见图1、图2。病蛙对日光光照无反应,四肢松弛,低趴在进水口、墙角,或有日光照射的水陆交接处眼睑半闭合,蛙体轻微浮肿。
图1 患病蛙背部皮肤溃烂
图2 患病蛙前肢皮肤溃烂
二、致病原因分析
1.养殖密度和池面粗糙度
随着人工养殖棘胸蛙在市场占有比例的逐渐增加,养殖户商品蛙养殖密度也在不断提升,养殖池型集约化程度高。棘胸蛙喜阴暗潮湿环境,日间棘胸蛙会避开阳光直射栖息在盖板下层,投放量增加导致盖板下层发生堆集现象。成蛙用肺呼吸,堆集在下层的棘胸蛙会产生不适,另外日常饲喂与换水洗池,蛙的活动量都会大幅增加,高密度不仅降低了蛙自身的舒适度,还因为排挤及竞争增加了体表创面形成的概率。
养殖池的盖板多采用瓷砖和石棉瓦,实践生产中,养殖密度过大会发生“顶板”现象。石棉瓦与瓷砖的稳定性优于挤塑板,瓷砖糙面多位于下部以增加盖板放置的稳定性,部分养殖户的盖板与池面的最低距离低于池中商品蛙趴伏高度,棘胸蛙活动期间背部与盖板摩擦机会增加。临近摄食区的盖板一侧通常会留出一定高度,便于在傍晚投饲时饵料被棘胸蛙快速察觉,更快地摄食,增加黄粉虫的摄入率。考察期间观察到患腐皮病的养殖池荫蔽区盖板边缘均存在尖锐棱边,养殖户在选购盖板材料时多为低价的毛坯板,粉刺多,部分水泥池面与墙边也过于粗糙,这对蛙体皮肤的损伤具有重要影响。4-6月多雨期也是繁殖交配的集中时间段,雄蛙之间的争斗以及雌雄蛙抱对也时常在雌蛙背部与前腹部产生创面。
下暴雨时棘胸蛙有逃离水面的习性,是自然环境中棘胸蛙为避开雨季洪水长期适应的结果,尖锐粗糙的环境与活动量的增加为棘胸蛙皮肤创口的形成产生了影响(金炼均等,2016)。舒新华等(1995)在牛蛙腐皮病致病菌入侵门户的研究中,通过皮肤损伤浸泡、体内注射、口服、皮肤无损浸泡处理方式,发现牛蛙腐皮病的致病菌是经创口感染,经血液或淋巴途径传播,致使机体发病。后面诸多关于蛙类腐皮病的研究也通过皮肤损伤浸泡复原了自然状态下的腐皮病发病特征。
2.水环境与池型建设
4-9月为棘胸蛙摄食期,期间大量的死饵、排泄物汇入养殖池的水体中,由于温度回升,有机质的存在及滞留导致细菌大量滋生,在棘胸蛙体表有损伤的情况下容易通过水体及蛙体接触感染致病菌(苏雪红等,2001)。已被研究报道的蛙类腐皮病病原有奇异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蜡样芽孢杆菌、嗜水气单胞菌、克氏耶尔森氏菌、荧光假单胞菌、柠檬酸杆菌、费氏柠檬酸杆菌等,这些菌类为条件性致病菌,致病力强弱与该菌的浓度成正比。致病菌来源于水源和外部侵入,无法根除,只能降低其在养殖池的浓度和滞留时间,还有尽可能切断外部入侵的媒介。棘胸蛙自身的免疫系统及皮肤能抑制绝大部分病原的入侵,患病与否与病原种类、浓度、蛙体状态、环境温度等因素相关。由于棘胸蛙养殖的水源多来自于上游的林木区,雨季时,山林经过雨水冲刷,大量的寄生虫及细菌汇入养殖池,这对养殖卫生状况的维持是不利的,保持水体清洁对预防棘胸蛙病害的发生尤为关键。
商品蛙养殖池的池型设计对保证棘胸蛙摄食期间卫生管理的质量非常重要,排水不畅的池型需要管理者投入大量的时间排水洗池,部分养殖户局限于现有的池型构造缺陷,只能降低养殖池清洁的频率。起步早的养殖户池型设计来自于对野外棘胸蛙生存环境的模仿,主要包括荫蔽区、水面区域和陆地区域,众多的池型构造均能满足棘胸蛙的适应及生长摄食,但关键性区别在于单位面积养殖量的多少、进排水的通畅性、人工管理的方便程度3个关键点。有植被种植区,水渠线条为直线形、U形、S形、口形对角进排水的池型为生态池型,其特点是植被覆盖率高,水陆面积比低,常用于饲养种蛙及体形健美的商品蛙。调查过程中发现生态池腐皮病的发病率高,重要原因是生态池难清洗、费人工导致常年不清洗消毒。生态池一般放养量少,进水量也小;生态池的水渠样式复杂多样,想保证流畅排水就对施工建设的要求非常高,绝大多数生态池因为进水量的制约,导致排水不畅,饵料残渣、粪便、动物尸体、枯枝落叶在水渠拐角处、坑洼部分堆集。另外生态池的池面棱角、植被尖刺也会增加蛙体创面的形成概率。采用U形直通式水沟的集约化养殖池腐皮病的发现率低,主要因为其结构简单、曲面构造无棱角、进排水顺畅、日常排换水较为便捷等。
3.饲料营养与卫生消毒
棘胸蛙养殖大量采用黄粉虫作饵料,黄粉虫蛋白质含量高,能满足棘胸蛙生长的蛋白质需求,但是营养不均衡,长期单一饲喂黄粉虫易出现“花肝”的情况(陈敦学等,2019)。长期缺乏维生素容易导致蛙体抗病力降低,应搭配渔药市场上的动保产品进行投喂。
卫生管理主要是尽可能切断细菌的传播媒介,养殖池水渠中的有机质是细菌滋生的温床,日常排换水清除了绝大部分的有机质残留,细菌繁殖缺乏营养来源,也就直接导致了其浓度的下降。水体中的大部分菌类在其适宜条件下能感染蛙体,定期消毒很大程度上杀灭了养殖池内的细菌,降低其数量和浓度。棘胸蛙为冷水性长流水养殖的代表品种,养殖池日用水量大,供水来自于自然山体,无法避免外源细菌的侵入,只能保持定期地排换水及卫生消毒来降低发病概率。
4.近亲繁殖
近亲繁殖会降低子代的抗病力和存活率,部分养殖场存在较多的身体畸形幼蛙,很可能与常年自留种相关。
三、预防建议
1.控制养殖密度
因池型结构的不同,商品蛙规格很难确定统一的标准,在实际生产中,养殖密度的控制以日间盖板下层栖息的棘胸蛙不发生堆集为宜。池面和墙边在砌筑完成后应用水泥砂浆收光2~3次,这样能保证池面、墙边在硬化完成之后有足够的光滑度。对于盖板的选择,挤塑板与瓷砖均可,瓷砖需要将边线用手磨机打磨,盖板区域用塑料支脚或不锈钢支架固定。盖板整体高度保持在5~8厘米,过低蛙活动受限,过高因板下亮度大,棘胸蛙会产生不适应。另外,幼蛙及商品蛙养殖区域设置雾化喷头能在午间降低养殖区空气温度,增加空气湿度与棘胸蛙的活动范围,还能使水泥面生长少量青苔,对减少棘胸蛙皮肤损伤有一定帮助,在下午4点左右关闭喷头,使池面干燥方便傍晚的喂食。
2.进排水要求
在水沟塑性前需要用水平仪测量养殖池进水口与出水口的落差,保证首尾的坡度在3~5°。无落差或落差小,中间区域容易积水,导致排水不畅;落差太大容易在排水口形成积水区域,进水口无水面的情况。养殖池沟渠水面宽度应控制在1米以内,长度控制在5~10米,以保证长流水状态与排水时的流速,过长的养殖池型对建设和管理难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另外排水管应选择90~100毫米内径的PC管,管径过细排水时间过长,不易带走池底的污物;排水口的高度应低于水沟末端的底面高度,在日常排水时不会在排水口形成污物堆集与积垢。养殖池种植菖蒲对改善养殖环境、提高棘胸蛙舒适度有一定效果,只需将菖蒲根须浸入水中,用鹅卵石围绕菖蒲进行固定即可。管理者需要在降雨时关闭主水管的进水阀门,室内养殖池应检查排水管的限水高度保持在以前的位置,防止降雨期间养殖池排干的情况,半室内的养殖池因雨水直接进入养殖池区,只需要关闭进水阀门即可,待水源基本恢复清澈时开启进水阀门。
3.饵料营养
养殖户大多采用蛙多维等维生素添加剂、鱼肝油进行搭配,鱼肝油为液体状态,有利于在拌料过程中黏着维生素类粉剂在虫体上,进而被蛙摄入吸收。养殖户在选购动保产品时一定要仔细甄选,不要使用明令禁止的违禁类药物,保证食品安全。另外要搭配蚯蚓、大麦虫进行投喂也能增加饵料营养的多样化。
4.种蛙选择
养殖户在冬季挑选种蛙时应挑选四肢强健、体形匀称、跳动有力的雄性棘胸蛙,肚形圆润饱满、皮肤油亮、状态活跃的雌性棘胸蛙,雌雄比例(1~1.1)∶1,在获得当地林业部门批准的前提下与野外环境进行种质交换,或与其他地方的养殖户进行种蛙交换,能一定程度上提升子代的存活率与抗病能力。
5.日常管理
棘胸蛙摄食期应注重养殖池的卫生管理,每隔7~15天和雨季恢复供水时用高锰酸钾或者精碘兑水全池泼洒。现有的消毒剂种类趋于多样化,具有温和无刺激、低毒的特点,聚维酮碘、二氧化氯、戊二醛、硫醚沙星、氟苯尼考(内服或外用)、土霉素等在治疗及预防腐皮病上有良好效果。该类药物也可用于养殖池日常消毒,食盐也可用于日常消毒或隔离消毒。棘胸蛙养殖病害防控应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4-10月禁止外部人员进池参观,外围参观也应穿戴鞋套、口罩。管理者在日常巡查中应注意棘胸蛙的行为活动特征,日间游离在盖板外围、单独逗留于墙角及进水口、头部低伏、眼睑半闭合、在水中游动不稳等症状的蛙要及时将其捞出隔离或掩埋。对出现死亡或发病症状的蛙池,生产工具要专池专用,进出前后要对手套、雨靴进行消毒处理;对出现腐皮病初期症状的蛙也应坚持隔离治疗的原则。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