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做鱼,就是要有骨刺!
大家对于鱼刺的伤害性表示很无奈,甚至有人绕“所以我不吃鱼”。许多人表示,每次吃鱼都心惊胆战,真是“一朝被刺卡,十年怕吃鱼”。下面不妨跟着小编来探讨一下这根“磨人”的鱼刺身上的那些秘密!
鱼刺,又称肌间骨,是由肌膈中的肌腱骨化而来, 常存在低等真骨鱼类中。
我们日常食用的鱼中,如鲫、草鱼、鲢、团头鲂等,都普遍存在复杂的肌间骨,对鱼肉的食用带来极大不便。有研究表明,鲤科鱼类的肌间骨数目一般在99~133之间,这简直是我们快乐吃鱼的拦路虎。
某团头鲂-武昌鱼成体两侧肌间骨的分布图(图片来自Liu et al., 2017)
不同鱼类肌间骨的数目存在巨大差异(图片来自高泽霞老师课题组)
但有心的同学会发现,我们常常也会吃到一些非常“懂事”的鱼类,比如黄颡鱼、斑点叉尾鮰等鱼就是没有肌间骨的代表。这是因为肌间骨的存在与鱼类的分类地位有极大的关系。在鱼类的系统演化过程中,肌间骨的数目发生着由少到多,多到少,再到无的变化。
当然了,“铁骨铮铮”的有刺鱼才不愿意被看不起。
其实肌间骨只是我们人类的“眼中刺”,它并非只有卡喉咙的坏处。
有的科研工作者认为对于鱼类来说,肌间骨并不会刺伤它们自己,反而能起到支撑肌肉和力量传递的作用,辅助肌腱更加灵活地控制身体。没有了肌间骨,或许鲤鱼便越不了龙门,世界上就要少一个如此励志人心的故事了。但也有的研究学者认为,肌间骨是鱼类系统进化的一种痕迹器官,对鱼类本身的生命活动无根本影响。
随着鱼类的演化,肌间骨(特别是髓弓小骨和脉弓小骨)在鲈形目鱼类中就基本消失了,也有可能鱼刺的存在,让这些鱼类也感觉很不舒服呢,所以鱼类在逐渐进化过程中,就通过基因变异的方式将控制鱼刺的基因改变了,所以鲈形目鱼类就没有鱼刺了!当然,肌间刺是否真正对鱼体有一定作用,还期待着科研工作者进一步研究解惑。
肌间骨的存在不仅极大限制了大宗淡水鱼类的深加工和出口价值,也给吃鱼的我们带来麻烦和一定的受伤风险。可为了避免鱼刺卡喉而不吃淡水鱼甚至是不吃鱼,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么是否可以通过抑制肌间骨的发育,培育出没有肌间骨的鱼类呢?
答案是肯定的。近年来已有众多国内外水产研究者围绕鱼类肌间骨的分子调控机制和遗传育种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2015年,科研人员在实验中发现了一批没有肌间刺的草鱼群体,而且这些草鱼生长游动一切正常。2017年,在巴西的一个农场里,国外科研人员也发现了一种缺少肌间刺的鱼类——大盖巨脂鲤(Colossoma macropomum)。这些发现从某种程度上说明,缺少肌间刺并没有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发育。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实现斑马鱼肌间刺的消除(图片来自高泽霞老师课题组)
国内科研人员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敲除了鲤( Cyprinus carpio )的一个骨骼发育相关的基因sp7,结果发现sp7敲除后鲤的肌间刺变短;在斑马鱼( Danio rerio )上敲除肌腱分化相关基因scxa,肌间刺减少70%。近期,国内实验室在斑马鱼上通过基因敲除实现了“有刺”变“无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都能品尝到科学的果实,吃上少刺、无刺的大宗淡水鱼。
鱼刺卡喉的风险
当下少刺、无刺的大宗淡水鱼尚未普及,我们吃鱼依然会面临鱼刺卡喉的风险。大多数人被鱼刺卡喉的第一反应是大口吞饭或是大口喝醋,事实上,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二次吞咽常常会导致鱼刺越扎越深。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应立即停止进食,尽量减少吞咽动作,然后用汤匙或筷子压住舌头前半部,利用手机灯光观察咽腔,如果能看到鱼刺,可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用镊子钳住将其慢慢取出。如果鱼刺卡的位置较深或是难以自行取出,一定要第一时间去医院处理。
友情提醒:喉咙卡鱼刺要去耳鼻喉科,不要跑错去了急诊或是口腔科了哦~
本文作者:水产学院, 渔业发展专业,余姿沁
指导老师:水产学院,教授,周琼
(本文由西南渔业网对内容略有改动)
参考文献
[1]Liu H, Chen C, Gao Z X, et al . The draft genome of blunt snout bream (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 reveal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muscular bone and adaptation to herbivorous diet. GigaScience , 2017, 6(7): 1-13.
[2] Nie C H, Hilsdorf A W S, Wan S M, et al .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muscular bones in teleos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aquaculture [J]. Reviews in Aquaculture , 2019, 12(2): 759-772.
[3] Nie C H, Wan S M, Chen Y L, et al. Loss of scleraxis leads to distinct reduction of mineralized intermuscular bone in zebrafish [J]. Aquaculture and Fisheries , 2021, 6(2): 169-177.
[4] Perazza C A, Hilsdorf A W S, Pinaffi F L V, et al. Lack of intermuscular bones in specimens ofColossoma macropomum: An unusual phenotype to be incorporated into genetic improvement programs [J]. Aquaculture , 2017(472): 57-60.
[5]Zhong Z, Niu P, Wang M, et al. Targeted disruption of sp7 and myostatin with CRISPR-Cas9 results in severe bone defects and more muscular cells in common carp [J]. Scientific Reports , 2016, 6(1): 22953.
[6]吕耀平, 鲍宝龙, 蒋燕, 等. 低等真骨鱼类肌间骨的比较分析 [J]. 水产学报, 2007, 31(5): 661-668.
[7] 王旭东, 聂春红, 高泽霞. 鱼类肌间骨发育分子调控机制及遗传选育研究进展[J].水生生物学报,2021,45(3):680-691.
[8] 杨建, 佟广香 , 郑先虎 , 等. 肌间刺缺失突变对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肌肉发育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 2019,26(02):296-303.
[9] 2021中国渔业统计年鉴[R].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6.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E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一线"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