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水产养殖谈“药”色变,这一误区的症结是什么?
水产养殖是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食物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水产养殖过程中病害频发,每年因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面对病害,合理使用兽药本是保障养殖生物健康、减少经济损失的有效手段,然而当前养殖行业却普遍存在“谈药色变”的现象。
为什么本该是治病救鱼的兽药,却被视为洪水猛兽?为什么经过国家审批、合规使用不影响餐桌安全的兽药,却被养殖户排斥?为什么明明能够减少损失的消毒剂和抗生素,却在市场上被各种“绿色概念”产品所替代?这些问题的背后,究竟是基于科学认知的理性选择,还是被商业利益裹挟的非理性恐慌?
一、非理性用药:水产养殖病害损耗大,年损失达数百亿元
水产养殖养的是“活”的生命体,如同人类会生病一样,养殖生物在密集养殖环境下难免发生病害。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2022年我国水产养殖产量达5540万吨,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80%以上。与此同时,每年因病害导致的水产养殖损失约为总产量的15%-20%,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亿元。
对虾养殖中,白斑综合征、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等疾病可使整个养殖场在数天内全军覆没,损失率可达100%;鲤鱼养殖中,鲤春病毒血症、细菌性败血症等疾病的爆发,也可导致40%-60%的死亡率。大黄鱼养殖中的刺激隐核虫病,更是被称为“海上蝗虫”,能够造成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
面对如此严峻的病害威胁,合理使用兽药本是科学防控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养殖户却普遍对兽药特别是抗生素和消毒剂抱有过度恐惧心理,宁愿选择效果不明、价格高昂的“绿色”替代产品,也不愿使用经过科学验证的传统兽药,这种非理性认知不仅增加了养殖成本,还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导致更大的经济损失。
二、水产品药残合格率超99%:合规使用兽药,不影响餐桌安全
我国对兽药的审批和管理极为严格。根据《兽药管理条例》和《兽药注册办法》,所有兽药必须经过严格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残留试验评价,获得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兽药产品批准文号后方可生产、销售和使用。每种兽药都明确了适用对象、用法用量、休药期等规定,只要按照标签说明使用,药物残留就不会超过最高残留限量(MRL)标准,不会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危害。
农业农村部每年组织的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测合格率达到99.7%,连续多年保持在99%以上高水平。这表明合规使用兽药的水产品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当前的问题在于非法使用,而非合规药物本身。确实,水产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但问题根源在于非法使用禁用药物、人药兽用、使用原料药(原粉)或不遵守休药期规定等违规行为,而非合规兽药本身。
某些养殖户为追求疗效,直接使用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等抗生素原料药,无法准确控制剂量,导致药物残留超标;还有一些养殖户在出售前未遵守休药期规定,导致药物未能完全代谢。这些违规行为不仅危害消费者健康,也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声誉。
但因此全面否定合规兽药的价值,无异于因噎废食。正如人生病了需要吃药一样,养殖生物生病了也需要科学用药。关键是如何加强监管,打击违规行为,而不是否定合规药物本身的价值。
三、挂羊头卖狗肉:“绿色”“生态”“无抗”,多少是真实有效的?
微生物制剂与“生物底改”的真实面目是什么?当前水产养殖市场上,“绿色”“生态”“无抗”成为营销热词,各类微生物制剂、生物底改、中药提取物等产品大行其道,价格远高于传统化学消毒剂和抗生素。然而,这些产品真的如宣传那样安全有效吗?
在市场上发现,许多所谓的“微生物制剂”和“生物底改”实际上仍然以化学成分为主。某知名品牌的“复合益生菌调水剂”经检测发现,其主要起效成分其实是过硫酸氢钾复合盐,这是一种常见的化学消毒剂;另一款宣称“全生物成分”的底质改良剂,实际上添加了吸附性强的化学絮凝剂,通过物理方式沉淀悬浮物,造成水质变清的假象。
这些产品通过包装和营销,将自己打扮成“绿色”、“安全”的新型产品,迎合养殖户对传统药物的恐惧心理,以高于成本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价格销售,获取暴利。
功能性中药的真实效果有多真实?中药类水产兽药是近年来发展的热点,许多产品宣称“无毒副作用”、“无残留”、“不产生耐药性”。然而,大多数中药类水产兽药缺乏严格的临床试验数据支持,效果难以保证。
研究表明,部分所谓中药制剂实际上添加了化学抗生素或激素类物质。2021年某地农业农村局公布的兽药质量监督抽检不合格产品中,6个标注为中药制剂的产品中,4个被检出添加了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等化学抗生素成分。
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不仅欺骗消费者,也可能导致药物残留问题,因为养殖户不知道其中含有化学药物,自然不会遵守休药期规定。
四、利益驱动:兽药被污名化的商业逻辑?
传统兽药,利润透明,竞争激烈。传统消毒剂和抗生素生产工艺成熟,市场透明度高,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有限。以过硫酸氢钾复合盐为例,作为高效、安全的消毒剂,其原料成本约为20-30元/公斤,制成终端产品后的价格约为40-60元/公斤,利润率相对较低。
同时,传统兽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和注册,一种新兽药从研发到获得批准文号,需要投入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资金,历时3-5年。这使得传统兽药生产企业缺乏推广动力,市场营销投入有限。
高利润空间与营销驱动概念产品的诞生。相比之下,所谓“微生物制剂”“新型生态调节剂”等概念产品,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和质量监管,生产成本低但定价高,利润空间巨大。一瓶500克的功能性生物制剂成本可能几块钱,却能卖到50-100元,利润率高得离谱。
高利润空间使得企业有足够资金进行营销推广,通过技术培训、专家讲座、示范养殖等多种方式,向养殖户灌输“消毒剂有副作用”“生物制剂安全”的观念,逐步构建起传统兽药等于“不安全”“不环保”的负面认知。
某业内知名企业高管私下坦言:“不是我们不知道化学消毒剂有效,而是卖微生物制剂利润更高,营销故事更好讲。实际上我们的微生物制剂到底含有多少活菌,能不能真正起到作用,我们自己心里都没底。”
媒体对水产品安全事件的报道也加剧了公众对兽药的恐惧。每当出现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事件,媒体往往以“毒鱼”“毒虾”等夸张标题报道,缺乏对“合规使用”和“违规滥用”的区分,导致消费者将所有兽药视为洪水猛兽。
消费者对“绿色”“有机”“无抗”的盲目追求,进一步倒逼养殖户避免使用传统兽药,转向所谓生态养殖模式。殊不知,很多宣称“无抗养殖”的水产品,实际上是通过使用隐性添加抗生素的“功能型中药”或“微生物制剂”来实现的,这种欺骗行为对行业健康发展更为不利。
五、应理性认知:科学用药与规范市场并重?
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应加强水产养殖科学用药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帮助养殖户树立“对症下药、规范用药”的观念,理解合规使用兽药不会导致残留超标,而不当用药或滥用药物才会造成问题。
应当特别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通过改善养殖环境、提高养殖生物免疫力、科学投喂等方式减少病害发生,降低用药需求。一旦发生病害,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选择合法兽药,按照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和休药期使用。
加强兽药特别是所谓“功能性产品”的质量监管,严厉打击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对声称“全生物”、“纯中药”但实际添加化学药物的产品,予以曝光和严厉处罚。
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和检测方法,加强对水产品上市前的抽检力度,确保上市水产品质量安全。同时建立水产品溯源系统,实现从池塘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
行业协会应组织制定行业自律规范,抵制虚假宣传和恶意竞争,推动建立公平、透明、有序的市场环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真正高效、安全、低残留的新型兽药,为行业提供更多选择。
养殖企业应当建立用药记录和溯源制度,如实记录养殖过程中使用的投入品信息,主动公开产品质量信息,增强消费者信任。
结语
水产养殖谈“药”色变的现象,既有消费者认知误区的原因,也有商业利益驱动的因素。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完全否定或回避兽药,而在于建立科学、理性的认知,区分合规使用与违规滥用的本质区别。
合规的消毒剂和抗生素是防控水产养殖病害的有效工具,只要规范使用,不会影响餐桌安全。相反,那些打着“绿色”“生态”旗号,实则添加化学药物或效果不明的产品,可能带来更大风险。
行业健康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养殖户和消费者多方共同努力:政府加强监管,企业诚信经营,养殖户科学用药,消费者理性认知。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谈“药”色变的怪圈,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安全、优质的水产品。
作者:江苏华实药业有限公司总裁、魏新静。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E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一线"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