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魁蚶与魁蚶增殖
魁蚶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蚶科、蚶属。学名Scapharca broughtonii(Schrenck)。为大型蚶类,大个体可达250克,个别达500克,肉质丰满,足肥大,血液红色(日本称赤贝),营养丰富,鲜脆味美。在日本视为佳肴,价格昂贵。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及朝鲜沿海。
形态特征
成体壳顶突出向内弯曲,壳前缘、腹缘均为圆形,后缘截形。放射肋44条左右,仅壳边缘有结节。壳面白色,被棕褐色绒毛状壳皮,铰合部平直,铰合齿70枚左右。无水管。
生态习性
多生活在6~20米水深含泥量较高的泥砂底中。有坚韧的足丝,稚贝期常附着在石砾、碎贝壳、马尾藻、大叶藻或同类的贝壳上。雌雄异体,卵巢桔红色,精巢乳白色。繁殖季节在7~8月,生殖适温为21~26℃。受精卵在24℃条件下,22小时发育成D形幼虫,27℃时,为16小时。在22~26℃下培育17~18天,壳长可达240微米。在壳长240~260微米时出现眼点,附着后长出次生壳。生长迅速,4~5天内壳长达390微米,壳高达260微米。随个体逐渐成长,壳长远大于壳高,近长方形。壳长1.5厘米以上,开始潜泥中生活。
魁蚶增殖包括人工育苗、中间培育和放流增殖。
人工育苗
1987年日本人工育出壳长2毫米贝苗1900万个。1988年中国人工育出1厘米苗5000万个。1989年,辽宁省长海县魁蚶海区采苗获得成功,产苗3亿多个。
人工催产
取亲贝,去壳,勿伤软体部,用手压挤生殖腺,如有30%的个体从生殖孔排出少量精或卵,说明性腺已成熟,即可做催产的准备工作。否则,还需继续蓄养。催产时,先依育苗水体大小取亲贝若干个,置于室内干露4~6小时,然后用较急的水流冲击1.5~2.5小时,移入产卵槽中,槽中海水经紫外线照射,水温比流水高6℃,加入剖取的魁蚶精、卵液,用以诱导排放精、卵。
亲贝经刺激后,一般雄性先排精,精液如一缕白烟升起,随之很快扩散呈雾状(见彩图287)。当精子在水中达到一定浓度后,雌体开始排卵,卵桔红色粘稠状从壳的后缘呈水柱式流出,在底部形成卵团。为避免精子过多,需将开始排卵的雌体分别拣出,分置在常温水的产卵槽中让其继续排放,以获得较纯的卵子。产后搅散卵团,补加适量的精液,使其全部受精。受精后洗卵3~4次。孵化密度40~50个/毫升。
魁蚶在池中也可自然产卵。于生殖季节采回种贝,以每立方米水体60~80个左右的密度,散放池底蓄养。每天早晚各换水一次,其中一次需清刷池底,换水后投喂单细胞藻类。一般经数日蓄养即能产卵。一旦自然产卵,可利用其卵子在池底呈粘团状不上浮的特点,将上层含有大量精子的海水(80%)排出池外,再搅散卵团使卵子散开受精,同时加满新鲜海水。受精后洗卵3~4次,最后一次洗卵要施加抗生素和乙二胺四乙酸钠(EDTA)。
幼虫培育
胚体进入D形幼虫期后以铰合部是否平直作为可否培育的健康标准。一般选择上层的幼虫以每毫升水体7~9个的密度进行培育。初选的幼虫可以用添水加充气的方法培育至110微米,其后日换水两次,每日换去池水的1/4,壳顶期以后换水1/3~1/2,静水期间微充气。光照控制在300勒。混合投喂饵料(海水小球藻和叉鞭金藻),投喂量依个体大小而定,约为3万~8万个细胞/毫升。培育期间换池3次,以改善水质条件。当幼虫有30%的个体出现眼点时,即投放已处理好的附着基(红棕绳帘或魁蚶壳等)。
中间培育
当稚贝在池内长至1毫米左右时需要移到海上培育,称为中间培育。为了避免稚贝脱落,一般都采用网目0.8毫米的筛绢制成的网箱或网袋加以保护。培育期间视网目堵塞情况要进行刷洗,或随贝苗的生长,更换更大网目的网衣。
放流增殖
贝苗在网箱(袋)中长至2厘米左右时,将贝苗过筛依大小分级,然后选择水深6~8米、无敌害、含泥多的海底播养。由于魁蚶成体个体大,每平方米可放养10~20个,播养量过密会影响生长速度。日本80年代已在青森、石川、山口等县开始魁蚶人工育苗,同时进行海底地播增殖和海底笼式养殖。为了防止在风浪中逸散,还采用插竹帘式栅栏加以围护。当个体长至6厘米以上时即达商品规格。中国辽宁省80年代后期已开始用延绳式浮筏笼养魁蚶。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