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鲴类与鲴类养殖
鲴类是鲤形目、鲤科、鲴亚科的鱼类。大部分种类生活于江河、湖泊或水库中,是这些水域中天然鱼类资源的组成部分。作为养殖对象的主要有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细鳞斜颌鲴(Xenocypris microlepis)和圆吻鲴(Distoechodon tu-mirostris)等三种,它们能充分利用水域中的有机碎屑和附生藻类。
种类和分布
鲴亚科分成三个属,即鲴属(Xeno-cypris)、圆吻鲴属(Distoechodon)和似鳊属(Pseudo-brama)。银鲴和细鳞斜颌鲴归鲴属。中国的黑龙江、黄河、长江等水系都有分布;圆吻鲴归圆吻鲴属,多分布在华东、华南一带。银鲴俗称刁子、密鲴、白尾;细鳞斜颌鲴俗称沙姑子、细厣黄、黄尾:圆吻鲴俗称
鱼、乌
、乌尾。
形态特征
鲴类的体型侧扁延长。头小,锥形。口小,下位或亚前位。下颌平横,呈铲状,前端具角质边缘。鳃耙细密。无须。体被圆鳞。(见图)
银鲴
上述三种鲴的主要区别为:
①银鲴的下颌角质边缘不甚发达,肛门前的腹棱不完全或无。体背部及体侧上半部灰黑色,腹部银白色,鳃盖膜后缘有明显的桔黄色斑块,胸鳍和臀鳍呈淡黄色,背鳍、尾鳍灰色。侧线鳞53~67。咽头齿3行。
②细鳞斜颌鲴的下颌角质边缘比较发达,腹鳍至肛门间的腹棱完全。背部灰黑色,腹部白色,尾鳍桔黄色,其他各鳍浅黄色。侧线鳞71~84。咽头齿3行。
③圆吻鲴的吻部圆钝而突出,下颌的角质边缘发达。无腹棱。背部深褐色,腹部白色,背鳍和尾鳍灰黑色,胸鳍和腹鳍基部呈黄色。侧线鳞70~80。咽头齿2行。
生物学特性
常栖息于水体的中层和底层。在同一条江河中,银鲴多栖息于中游和上游江段;细鳞斜颌鲴多生活于中游和下游江段;圆吻鲴栖息于上游。冬季在深水处越冬,繁殖期上溯至流水浅滩处产卵。在养殖池塘中,对溶解氧的要求比鲢、鳙、草鱼高。
食性
天然水体中栖息的这三种鱼,仔鱼阶段食浮游生物,变态后转为以附着藻类、高等水生植物的枝叶和有机碎屑为主要食物,也取食部分小型无脊椎动物。在人工养殖的池塘中,鲴类常栖息于水体下层,取食有机碎屑、污泥杂质及水面上的残渣泡沫中的裸藻等,起着清扫食场的作用,也能摄食人工投喂的米糠等商品饵料。与其他混养鱼类的食饵矛盾较小。
生长
三种鱼中,以圆吻鲴生长较快,银鲴和细鳞斜颌鲴生长较慢。在池塘强化培育条件下,其生长速度比在天然水体中略快。细鳞斜颌鲴经年养殖可达150~200克。
生殖
鲴类2龄可达性成熟,繁殖期在4月至8月,5月至6月为盛期,多属分批产卵类型。雄性个体的头部、鳃盖、胸鳍和鳞片上有白色珠星,体表粗糙,轻压腹部有精液流出;雌性个体的腹部丰满突出,体表光滑。体长30厘米的银鲴怀卵量在11万~16万粒左右;细鳞斜颌鲴13万粒左右;圆吻鲴为22万~37万粒左右。多数种类的受精卵具粘性,属石砾上产卵类型。圆吻鲴受精卵的粘性很强,繁殖活动在水流较急的石砾浅滩上进行;银鲴受精卵的粘性较弱,极易从附着基质上脱落。而湖南衡阳的银鲴(原产于湘江),其受精卵无粘性,属漂流性卵。在相似的温度条件下,受精卵的孵化速度以银鲴最快(23~25℃时,约25~26小时孵化出膜),细鳞斜颌鲴次之(22~24.5℃时,约37小时出膜),圆吻鲴最慢(23~25℃时,约50小时出膜)。
中国对鲴类的养殖利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本草纲目》中早有记载。福建的《连城县志》中也有关于鱼(即圆吻鲴)养殖情况的记载。湖南衡阳地区历来有养殖银鲴的传统。在以鲢、鳙、草鱼等为主养鱼的池塘中,搭配一定数量的鲴类,一般可使单位面积产量增加10%左右。
人工繁殖
用作人工繁殖的亲鱼可以在繁殖季节从江河、湖泊中捕捞,直接催产。也可以在池塘中经冬、春季强化培育,从中选择性腺发育较好的雌雄亲鱼进行催产。水温在18~26℃左右时,经适当流水刺激,成熟亲鱼能自行产卵于人工鱼巢上。但为了集中取得批量的受精卵,生产上往往采用鲤、鲫脑垂体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进行人工催产。
孵化
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①将粘附于人工鱼巢上的受精卵,用孔雀石绿溶液浸泡后,在鱼苗培育池中孵化出苗;
②将鱼巢挂在架子上进行淋水孵化,待胚胎眼点出现后,放入培育池中孵化出苗;
③人工授精的受精卵经黄泥浆水或滑石粉悬浮液脱粘后,放入孵化桶或环道中进行流水孵化。
由于鲴类受精卵的比重较大,再加上附有黄泥粒、滑石粉等,容易下沉,因此水流速度要调大些,使受精卵不断翻动,以免鱼卵阻塞水管或沉底而死亡。用孵化桶时,每立方米水体放鱼卵200万粒左右;用孵化环道时,每立方米水体放鱼卵50万粒左右。受精卵的直径和初孵鱼苗的体长分别为:银鲴1.30~1.45毫米和4.0毫米左右;细鳞斜颌鲴1.35~1.50毫米和4.2毫米左右;圆吻鲴1.35~2.10毫米和5.5毫米左右。初孵鱼苗经3天发育,鳔充气,开始平游,再过2天左右能开口摄食,可以转入鱼苗培育阶段。
鱼苗培育
一般采取单养法培育,每公顷放养300万尾左右。下塘鱼苗的全长分别为:银鲴5.5毫米左右;细鳞斜颌鲴5.5~6.0毫米;圆吻鲴6.5~7.2毫米,比同日龄的鲢鱼苗(7.5毫米左右)要小。因此在鱼苗下塘前不能过早施肥,以免大型浮游动物(剑水蚤等)繁衍过多,危害鱼苗,而应增殖小型浮游动物(轮虫、六肢幼体等),以及时获得适口饵料,利于鱼苗生长。鲴类的夏花比较娇嫩,鳞片容易脱落,鱼体易被擦伤,约经一个月左右培育,体长可以达到3.3厘米左右。在出塘前要经过几次认真的拉网锻炼,使之能适应密集环境,以利运输和提高鱼种成活率。
鱼种培育
培育方法与鲢鱼种的培育相仿。细鳞斜颌鲴单养每公顷放夏花120000~150000尾,出塘规格达10厘米以上。与其他鱼苗混养时,每公顷放养7500~15000尾,出塘规格可达13~16厘米;每公顷放30000尾,出塘规格约10厘米左右。银鲴多采取与其他鱼类混养的方式,每公顷放夏花105000~120000尾,经5个月的培育,可养成每尾重5.0~6.0克的鱼种。对圆吻鲴鱼种的培育,无论采取单养、混养或由鱼苗一次育成鱼种等方式都可获得较好的结果。
食用鱼养殖
鲴类在池塘中与鲢、鳙、草鱼等混养一般没有食饵矛盾,能在不增加饵料和肥料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尚未被其他鱼类利用的有机碎屑和附着藻类。搭配鲴类的池塘,增产幅度约为10%~20%。放养密度从每公顷数千尾至上万尾不等,以放养大规格鱼种比小规格鱼种效果为好。放养6~10厘米鱼种时,年终食用鱼体重仅100~150克,而放养11~14厘米的鱼种,年终可达200~250克。鲴类与鲤、鲫在食性上有些矛盾,在混养底层鱼以鲴类为主时,应酌情少放鲤、鲫鱼种。鲴类耐低溶氧量的能力较差,在混养的池塘中,应经常注入新水和开启增氧机,使水质保持肥、活、爽,以利生长。
增殖
在条件适宜的湖泊、水库中适当投放鲴类鱼种,可以收到明显的增产效果。经几年投放后,往往会自行繁衍后代,形成自然种群;在已有鲴类分布的水体中,如采取适当的繁殖保护措施,可扩大其种群;也可利用水库中的自然跌水或人工跌水,建立鲴类的人工产卵场,为鲴类提供更多的产卵场所,这对增殖鲴类资源有一定的作用。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