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聊聊中华鳖(团鱼、甲鱼)
名 称:中华鳖
又名:鳖、甲鱼、元鱼、王八、团鱼、脚鱼、水鱼、中华鳖、
科学分类:脊索动物门、爬虫纲、龟鳖目、鳖科、鳖亚科、中华鳖属、中华鳖。
一、分布:中华鳖分布于中国、日本、越南北部、韩国、俄罗斯东部,也被引入泰国、马来西亚、夏威夷等地。中华鳖在中国广泛分布,除新疆、西藏和青海外,其它各省均产,尤以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产量较高。
二、形态特征:
1. 体躯:体躯扁平,呈椭圆形
2. 背甲:背腹具甲。通体被柔软的革质皮肤,无角质盾片。体色基本一致,无鲜明的淡色斑点。背甲暗绿色或黄褐色,周边为肥厚的结缔组织,俗称“裙边”。
3. 腹甲:腹甲灰白色或黄白色,平坦光滑,有7个胼胝体,分别在上腹板、内腹板、舌腹板与下腹板联体及剑板上。
4. 头部:头部粗大,前端略呈三角形。吻端延长呈管状,具长的肉质吻突,约与眼径相等。眼小,位于鼻孔的后方两侧。口无齿,脖颈细长,呈圆筒状,伸缩自如,视觉敏锐。颈基两侧及背甲前缘均无明显的瘰粒或大疣。

5. 尾部:尾部较短。
6. 脚趾:四肢扁平,后肢比前肢发达。前后肢各有5趾,趾间有蹼。内侧3趾有锋利的爪。四肢均可缩入甲壳内。
7. 雌雄鉴别:

8. 在我国分布的鳖属动物中,除中华鳖外,过去认为还有另外一种——山瑞鳖。它与中华鳖的主要区别是:颈基部两侧各有一团大瘰粒,背甲前缘有一排粗大疣粒,裙边很发达,仅分布于云南、贵州、海南、广东和广西等省。1991年,周工健等发现了鳖属另一种——砂鳖。它与中华鳖更加相似,但个体较小,不超过500g,在外形、骨骼、繁殖习性和血清蛋白的电泳带谱、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电泳带谱等方面,沙鳖与中华鳖都有明显的差异。近年,唐业忠报道了鳖科又一新种——小鳖。该种分布于广西桂东北及其接壤的湖南部分县市的湘江上游江段,栖息于清澈透明的水中,底质为沙砾石。小鳖体型大小与砂鳖相似,体背的疣状突起与中华鳖相似,腹面白色或淡黄色,被捕捉时变淡红色。伍惠生报道在湖北省发现红色鳖和白色鳖,是中华鳖的变异型。中华鳖化石发现于我国的上新世地层中。

三、生活习性:
1. 栖息:中华鳖属爬行冷血动物,生活于江河、湖沼、池塘、水库等水流平缓、鱼虾繁生的淡水水域,也常出没于大山溪中。在安静、清洁、阳光充足的水岸边活动较频繁,有时上岸但不能离水源太远。能在陆地上爬行、攀登,也能在水中自由游泳。喜晒太阳或乘凉风。民间谚语形容鳖的活动是“春天发水走上滩,夏日炎炎柳荫栖,秋天凉了入水底,冬季严寒钻泥潭”。夏季有晒甲(晒盖)习惯,我国北方地区10月底冬眠,翌年4月开始寻食。
2. 适应环境:适应温室和池塘养殖,适应。生长水温25-30度,温度30-32度生长最快,10度进入冬眠温度;15度停止吃食温度 ;水温20度开始减食。
3. 食性:喜食鱼虾、昆虫等,也食水草、谷类等植物性饵料,并特别嗜食臭鱼、烂虾等腐败变质饵料,如食饵缺乏还会互相残食。性怯懦怕声响,白天潜伏水中或淤泥中,夜间出水觅食(“瓮中捉鳖”或“瓮中之鳖”就是指的利用鳖的这一习性,将缸埋于水边地下,缸口平于地面成一陷阱,鳖觅食爬行时跌入缸内被捕获);耐饥饿,但贪食且残忍。

四、繁殖特点:
1. 其选好产卵点后,掘坑10厘米深,将卵蛋产于其中,然后用土覆盖压平伪装,不留痕迹;一次产卵10枚左右,经过40-70天地温孵化,稚鳖破壳而出,1-3天脐带脱落入水生活;卵及稚鳖常受蚊、鼠、蛇、虫等的侵害。产卵点一般环境安静、干燥向阳、土质松软,据研究观察,其距离水面的高度可准确判断当年的降雨量。寿命可达60龄以上。
2. 成熟年龄:4-5龄成熟,
3. 繁殖季节:4-5月水中交配,待20天产卵,多次性产卵,至8月结束;
4. 怀卵量:通常首次产卵仅4—6枚。体重在500克左右的雌性可产卵24—30枚。5龄以上雌鳖一年可产50-100枚;雌性在繁殖季节一般可产卵3—4次。
5. 卵子性状:卵为球形,乳白色,卵径15—20毫米,卵重为8—9克。受精鳖卵的选择与孵化鳖卵选择重量5-9克,白色亮区(动物极)占卵表面的1/3~1/2,轮廓清晰,植物极淡黄色或淡红色,卵面光泽,无杂斑的受精卵。 恒温孵化,将放置有鳖卵的孵化箱,整齐叠放到孵化房中,通过红外灯加温,使孵化房温度控制在30℃~31℃,空气湿度控制在85%,沙的湿度控制在8~12%。鳖卵经过40天~45天可孵化出壳。

五、腐皮病:
1、症状与病原
腐皮病的发生是由于鳖的相互搏斗撕咬受伤后细菌感染所致。外部症状主要表现为鳖的四肢、颈部、尾部及甲壳边缘部的皮肤糜烂, 皮肤组织变白或变黄, 不久坏死, 产生溃疡甚至骨骼外露, 爪脱落。此病常年发生,于春季流行, 有时与疖疮病并发, 危害严重。在高密度囤养池, 并发症死亡率可高达20%。腐皮病的病原菌以产气单胞菌为主。

2、防治方法
1、预防
①经常保持池水清洁, 合理安排放养密度, 按规格大小分级饲养, 以防鳖相互撕咬, 这是防止该病发生的主要措施之一。
②每周用二氧化氯消毒剂全池泼洒, 保持水中有效氯浓度为017mg/kg。
③对于已出现症状的鳖, 应按其大小分别暂养于隔离池中进行治疗;然后用二氧化氯消毒剂或高锰酸钾全池泼洒。
④放养前用3%食盐加100mg/L 呋喃唑酮浸浴3~5 分钟,既起到预防作用, 又可进行早期治疗。
2、治疗
在饲料中按011%~013%的比例添加磺胺类或喹诺酮类药物, 口服5 天, 对于并发疥疮病的用土霉素或四环素40mg/L 药浴48 小时有显著疗效。
另见:中华鳖(团鱼、甲鱼)的栖息习性和生长特性_两栖淡水动物_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永川水花网---水产养殖专业网站 欢迎您的光临! http://www.yc6318.cn/tknm/aritcle6500.html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