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水花鱼苗的生物学特性与鱼苗培育
鱼苗的饲养是指水花鱼苗下塘饲养的育苗过程,称为鱼苗培育、育苗,广东叫标粗。鱼苗的饲养又叫鱼苗培育,是从水花苗开始将鱼苗培育到3厘米(寸片)的生产过程。鱼苗培育一般在30天左右养成全长为3厘米左右的稚鱼,称为夏花苗种、寸片、火片。其后苗种饲养是指把夏花苗种培育成为大规格的的幼鱼。在秋季出塘的称秋花苗种、秋片,到次年春季出塘的叫春花苗种、春片、隔年苗种。把春片再养一年的生产过程称为二龄苗种饲养,这时的苗种叫二龄苗种,有的地方也称其为老口苗种。
图1 水花鱼苗
一、水花鱼苗的营养阶段
刚孵出的鱼苗,细如针尖,非常娇嫩,称为水花鱼苗、水花、水花苗、水花鱼,学术上称鱼苗,如图1所示。水花鱼苗是鱼类个体发育过程中,生长发育最剧剧烈的阶段,其形态、食性、生长、生活习性与鱼种和成鱼不同。用于育苗的水花是要发育为能够平游的幼体,这个时候的水花苗才有游泳能力,才能开口吃食,才有存活率。
图2 显微镜下的鱼苗孵化出膜带有卵黄囊
刚孵出脱膜的水花苗胸腹部带有卵黄囊,这时的水花苗以卵黄为营养,称为内营养阶段。如图2所示。随着水花苗的逐渐长大,卵黄囊由大变小,此时的鱼一边从外界摄食,一边以卵黄为营养,这一阶段称为混合营养阶段。当卵黄囊完全消失,鱼已能正常游泳,这时称为水花鱼苗。从这一阶段开始,水花苗开始纯粹从外环境中摄食,在实际养殖中鱼苗下塘培育就是从水花鱼苗开始。
二、水花鱼苗的形态特征
水花鱼苗身体修长,透明,内部器官及构造可以清楚地看到。头部较小,眼睛很大,口裂相对较大,内耳中耳石很清楚。鳃瓣不发达,躯干部及尾部有脊索支持。身体两侧的肌肉分节明显,鱼苗依靠肌肉收缩进行运动。鱼体前部有一个很大的鳔(称为腰点,见图5所示),鳔下部柱状的卵黄囊消失,可以清楚地看到消化道(很短),呈直棒状。围绕躯干部和尾部上下边缘有一层膜质鳍褶,这是仔鱼和稚鱼期所特具的器官,可分为背鳍褶、臀鳍褶、腹鳍褶、胸鳍褶等,如图3所示。
图3 水花鱼苗的形态特征
1-示鳍褶;2-示臀鳍;3-示背鳍
鳍褶上有色素分布,可根据色素的特点来鉴别水花的种类。此外,躯干部和尾部下方有一条称为青筋的黑色素带也是分类标志。
三、水花鱼苗的食性
水花鱼苗在以卵黄为营养的阶段(内营养阶段),消化器官处于进一步分化和建基时期。消化管分为口、咽、食管和肠。在内营养阶段,鱼苗的肝、胰脏初步形成。混合营养阶段的水花苗,消化器官进一步分化,口腔黏膜上形成许多味蕾,咽部黏膜上形成大量的黏液细胞和味蕾,咽壁形成括约肌层,开始出现咽齿和咽磨,肠内形成皱襞和肌肉层。
图4 水花鱼苗下塘
外营养阶段的水花苗一般指下塘的水花鱼苗,如图4所示。消化器官的形态和组织构造逐渐出鳃耙管、肠襻,肝、胰脏进一步发展,并开始分泌磷酸酶、胰朊酶、淀粉酶,能够消化吸收蛋白质、脂肪、淀粉等营养物质。但是,消化器官的形态和机能尚很不完善,有待于进一步发育。
(1)摄食方式和自然食物组合组成。
鲢鱼、镛鱼和草鱼的鱼苗在体长为7~10.5毫米时,口径为0.22~0.29毫米,适口食物的大小为165×430微米~210×700微米。水花鱼苗的鳃耙少而短,比如鲢鱼有鳃耙4~17个,长8.3~82微米,仅为疣状突起,鳃耙尚起不到滤食作用。此时,水花苗的摄食特点是依靠视觉而主动吞食,其主要自然食物是轮虫、无节幼体、小型枝角类,过大的食物吞不下,过小的食物比如浮游植物吃入口中会从鳃孔流出而吃不到。
体长达到1.2~1.5厘米的鲢鱼、鳙鱼和草鱼,口径为0.62~0.87毫米。鳃耙的数目、长度、间距出现较明显的差别。鲢鳙鱼的鳃耙多、密而长;草鱼等的鳃耙少而短。比如鲢鱼有鳃耙34~35个,长370~410微米;草鱼等有鳃耙9~11个,长仅50~115微米。因此,不同的鱼类,其摄食方式和食物组成开始分化,鲢、鳙鱼由吞食向滤食转化,草、青、鲤鱼等仍然是吞食;鲢、鳙鱼的适口自然食物是轮虫、枝角类、桡足类,也有少量无节幼体和较大型的浮游植物等,草、青、鲤鱼吃枝角类、桡足类及摇蚊幼虫等自然食物。
鱼苗体长达到1.6~2.0厘米时,由于摄食器官形态差异很大,食性分化明显。草、青、鲤鱼的口径增大,摄食能力强,主动吞食大型技角类,摇蚊幼虫和其它底栖动物,草鱼并开始吃幼嫩的水生植物。这时鲢鱼的鳃耙较鳙鱼的更加细密,鲢鱼食物中浮游植物的比例较大,鳙鱼仍以浮游动物为主。
几种鱼类鱼苗的体长达到2.1~3.0厘米时,滤食器官更加完善,差异很大。当达到寸片3.0厘米阶段出塘时,几种鱼的食性不仅分化明显,而且与它们的成鱼相近。
(2)摄食量和摄食节律。
鱼苗和苗种的代谢水平高,生长发育迅速,摄食量很大;但最高日摄食量(食物占体重的百分数)会随着体重增加而相对减少。例如,体重14.7毫克的鲤鱼苗,每昼夜吃食12.16毫克,为鱼苗体重的82.17%,体重2.8克时,每昼夜吃食35.74克,为体重的13.4%。在适温范围内,草鱼苗最高日摄食量为49.9%,鲢鱼为16.8%,鳙鱼为16.4%。
日摄食量不仅与鱼的种类、大小、水温、溶氧等生态条件有关,与食物种类也有密切关系。草稚鱼日摄食量为32~71%,其昼夜变化是:早8时和下午16时摄食量最大,晚上显著下降。鲢鱼苗种每天9~18时摄食最多,早晨3时停食。食物在鱼体内停留时间的长短与水温有关。例如用轮虫、象鼻溞等喂草稚鱼和幼鱼,水温在20~22℃时,食物在肠中停留1.5~3小时,水温高达30~32℃时,食物在肠中停留不超过1小时。
图5 有腰点的水花苗,见图中亮点
四.水花鱼苗的生长
主要养殖鱼类鱼苗的相对生长速度,在下塘后3~10天最快,其日增长率为15%~25%,日增重率30%~57%,然后逐渐变慢。在水花苗饲养后期,相对生长速度又出现第二个高峰。例如,鳙鱼苗在24天的饲养过程中,第10天出现第一个生长高峰,日增长率为14.8%,日增重率为14.9%;第17天出现第二个高峰,日增重率为33.5%。
影响鱼苗、苗种生长速度的因素很多,主要的因素有放养密度、食物、水温、水质等。在肥水条件下,下塘后1~4天,草鱼苗生长最快,鳙鱼苗次之,鲢鱼苗第三,青鱼苗落后;第5~7天,鳙鱼苗生长最快,草鱼苗次之,鲢鱼苗第三,青鱼苗落后;第8天后,鲢鱼苗生长最快,鳙鱼苗次之,草鱼苗第三,青鱼苗仍然落后。这种生长速度,一直持续至夏花(寸片)分塘或者出售。
图6 水花鱼苗
五、水花鱼苗在池塘中的分布规律
在水花苗初下塘时,先在池边和表面分散活动,在水体中分布均匀。第二天在池边开始集中成群游动,鲢、鳙鱼多是全池浮游,草鱼、青鱼、鲤鱼、鲫鱼等多沿塘边群游;下塘5~7天便逐渐离开池边;10天以后鲢、鳙鱼已离开池边,在池塘中心处的上、中层活动,特别是在晴天的10~18时期间,鲢、鳙鱼成群而迅速地在水表面活动。
草鱼、青鱼苗自下塘5天逐渐向中下层游动。草鱼长到1.5厘米时,由于其食性转变,其分布也随之不同,喜欢成群在池边循环游动的觅食习惯。鲤鱼苗在体长1.2厘米以前,单个分散在池塘浅水处游动;体长达1.5厘米左右时,开始成群在深水处活动,较难捕捞,对惊动反应敏感,迅速隐藏在水草或其他物体下。
在鱼苗培育过程中,尤其在投喂人工饵料的情况下,要注意投喂均匀,质好量够,以达鱼苗吃食均匀至长势整齐。在投喂水花苗时,要注意不同的鱼有不同的吃料规律。饲喂鲢、鳙鱼的,因其水花苗有全塘漫布的散游习性,熟蛋黄水、生豆浆尽量满塘泼洒;饲喂草鱼、青鱼、鲤鱼、鲫鱼等,因其有蹿边游的集群习性,熟蛋黄水、生豆浆则以沿池边2米以内泼洒。
图6 加新水入塘
六、水花鱼苗对水质水温的要求
水花鱼苗比苗种的代谢强度大,因此,对水中的溶氧要求高。比如鲢鱼苗的耗氧率和能量需要都比夏花和鱼种高5~10倍,比二龄鱼种更高;其它鱼类也有相似情况。鱼苗池要保持充足的溶氧量,以保证鱼苗旺盛的代谢需求。池水中溶氧过低、饵料不足时,水花鱼苗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会很快消瘦、死亡。
在鱼类之中各有各的适宜温度生存范围,特别是水花小苗对温度(指水温)尤为敏感。比如:投放鲤鱼鲫鱼之类的水花苗,适宜水温为15℃以上,草鲢鳙青"四大家鱼"之类的水花苗,适宜水温为18℃以上。如果水温低于上述时间超过3-5天,水花鱼会体质衰弱而死亡。
作者:梁洪、刘文俊
(备注:本网易号"养鱼第一线"欢迎您的光临!本文原创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侵权可删,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E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一线"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