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址:庆市川区道(原双竹镇)
13983250545

信:ycsh638

QQ:469764481
邮箱:ycsh6318@163.com

河蟹“牛奶病”及其防治探讨

发表时间:2024/03/24 20:13:59  来源:科学养鱼 2022年6期  作者:赵海永  浏览次数:1362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2022年3月29日,一位苏州的养殖户联系到笔者,其河蟹养殖塘口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疾病。掰开蟹壳,里面有像牛奶一样的液体存在(图1),觉得河蟹所患的是“牛奶病”。

图1 患病河蟹

“牛奶病”一词在水产上最早见于三疣梭子蟹,河蟹“牛奶病”症状与三疣梭子蟹“牛奶病”极像,主要是蟹壳里充满了牛奶状的液体。

一、症状

综合马红丽等(2020)、徐晓丽等(2021)的研究,“牛奶蟹”的活力弱、摄食率下降、行动迟缓,而且对外界刺激反应较为迟钝;步足呈现散开状态,螯足也不再紧贴身体的前侧,有少数染病蟹在甲壳上出现花斑,步足的关节膜处呈现白(浊)色;如果切断步足,就会有类似牛奶状的乳白色液体流出,但是会更稀一些。鳃呈浅棕色或乳白色,部分变成了黑色,鳃丝排列混乱,已无正常的鳃结构。肌肉组织病变最为严重,主要表现为肌肉纤维横纹基本消失、整体结构不再紧密、部分肌肉组织已经开始溶解液化。患病后期,血淋巴会由蓝色完全变为牛奶一样的乳白色。

二、病原

马红丽等(2020)、申洪斌(2020)、徐晓丽等(2021)对辽宁盘锦市出现“牛奶病”的河蟹进行多重方法的综合检测,最终均指出河蟹“牛奶病”是由二尖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bicuspidata)引起。

许文军等(2003)在研究中指出,2000-2002年,舟山市养殖梭子蟹连续发生被称为“乳化病”(亦称“牛奶病”)的暴发性疾病,经过生理生化检测并人工重复感染试验发现,该病的病原为假丝酵母菌属酵母菌。王国良等(2006)通过对来自舟山市养殖梭子蟹感染菌株的分离鉴定、人工感染、病理组织电镜观察等手段,指出三疣梭子蟹“乳化病”病原为溶藻弧菌和葡萄牙假丝酵母,葡萄牙假丝酵母为继发性感染。王高学等(2007)通过对舟山市养殖三疣梭子蟹“乳化病”病原的分离、分析、感染试验,最终病原鉴定结果为恶臭假单胞菌。

许文军等(2007)研究指出,舟山市养殖三疣梭子蟹“乳化病”病原为血卵涡鞭虫。王印庚等(2017)在研究津冀沿海地区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暴发的疾病,指出其中一种“牛奶病”的病原为血卵涡鞭虫。

血卵涡鞭虫在河蟹的淡水养殖期间感染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相关研究指出,盐度低于18的美国蓝蟹中,几乎没有发现感染(BuzdarMA等,2011)。另外有研究指出,虽然盐度并不能影响血卵涡鞭虫在蓝蟹体内的增殖,但释放到水体的孢子会迅速死亡,不会造成血卵涡鞭虫的继续传播(CoffeyA等,2012)

三、几种途径的感染概率以及死亡率

许文军等(2003)采用了注射法进行人工感染,二尖梅奇酵母菌体浓度为1×104~1×107个/毫升,试验期间温度为21℃,各试验组在感染后5~12天全部死亡。马红丽等(2020)采用注射法进行人工感染,所使用的菌液浓度分别为1×107、1×108、1×109CFU/毫升,到试验结束后,3组不同浓度菌液试验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33%、40%和53%。申洪斌(2020)采用了注射法进行人工感染健康河蟹,经注射感染的河蟹全部发病,第4天开始患病蟹就基本不再摄食,第5天出现了大量死亡。不同菌液浓度的死亡时间并不一致,其中采用3×105CFU/毫升菌液注射的试验组在7~10天出现大量死亡,全部死亡时间是第16天;而采用3×106CFU/毫升菌液注射的试验组在5~6天就开始出现大量死亡,全部死亡时间是第15天。徐晓丽等(2021)分别采用注射、浸浴、饲喂3种途径对健康河蟹进行人工感染,其中采取注射的试验组第2天开始不再摄食,第9~10天死亡量最大,第14天全部死亡,总体死亡率100%,试验组从第6天开始就能观察到明显的“牛奶病”症状;采取浸浴的试验组第3天出现了死亡,第14天试验结束时总体死亡率为28%,前期死亡的河蟹并未有明显的“牛奶病”症状,在第9天死亡的河蟹才出现症状;采取饲喂的试验组也是第3天出现死亡,第14天试验结束时,总体死亡率为12%,不过并未观察到明显的“牛奶病”症状。

由以上试验可知,不管是浸浴组还是注射组,随着菌液浓度的增加,河蟹死亡时间缩短,死亡率增大。而内服则有一定的减轻现象,甚至死亡河蟹未表现明显“牛奶病”症状。虽然有研究认为二尖梅奇酵母可能先进入河蟹肠道,进而引起全身系统性感染(ZhangHQ等,2021),但从徐晓丽等的试验来看,通过肠道感染的概率比较小,反而是注射或者浸浴带来的后果更严重一些。

四、预防及改善措施

河蟹“牛奶病”的发病时间一般在当年的10月至第2年的四五月,蟹壳里充满牛奶状液体的河蟹已属于疾病的晚期,温度升高之后,河蟹“牛奶病”就少见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二尖梅奇酵母是真菌,真菌性疾病的治疗远难于细菌性疾病,绝大多数消毒剂对真菌不起作用,水产上没有可以对其使用的抗生素,处理起来非常麻烦。虽然有研究指出马索亚内酯在真菌治疗上效果较佳,但缺乏应用实例。

河蟹在受伤后更容易感染此类真菌,而对于发病的群体,会有一部分因为共用水体而感染。对于健康的河蟹,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

1.预防

(1)预防真菌疾病首先要做好环境的管理,绝大多数真菌滋生是环境不佳造成的。

(2)如果是外购的扣蟹,一定做好检查,加大抽查数量,防止购买到感染此类疾病的蟹苗。

(3)蟹苗进塘前最好药浴1次,或者提前对养殖塘口水体消毒1次。

(4)3月15日开始塘底就要用过硫酸氢钾底改片,每10~15天用1次,并且用底改片后第2天大剂量使用有益菌。

(5)坚持内服丁酸梭菌、乳酸菌等有益菌。

(6)定期打样,坚持做好日常检查工作,对疾病要早发现、早治疗。

2.改善措施

(1)只要看到蟹盖内出现牛奶液体的河蟹,就尽量将患“牛奶病”的河蟹全部捞出来,并且要在离养殖塘较远的地方挖坑加生石灰深埋,绝不要扔在塘边,否则会造成二次污染。

(2)如果发病比率不是太高,建议围绕改底、改水来处理,可用15%或20%的过硫酸氢钾底改片,且使用频率要高。

(3)用50%的过硫酸氢钾粉剂或者二氧化氯粉剂连续消毒,虽然消毒剂对此类真菌作用不大,但可以防止其他有害菌的交叉感染。

(4)大剂量拌喂丁酸梭菌与乳酸菌合剂。

(5)年底清塘时加大清塘药物的剂量,减少二尖梅奇酵母的滋生。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电脑网址: http://www.yc6318.cn 地址:重庆市永川区卫星湖街道  手机网址:http://m.yc6318.cn
重庆市永川区双竹渔业协会,重庆市永川区水花鱼养殖专业合作社,重庆吉永水产品养殖股份合作社,重庆市永川区丰祥渔业有限公司
本站微信:ycsh638,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ICP备案/许可证号渝ICP备2020014487号-1

渝公网安备50011802010496号

诚信共建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