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不用因刺多放弃吃鱼,选对方法就能吃!
主刺(脊椎骨):就是中间那条又粗又硬的大刺,连接着两侧的鱼肉,一眼就能看见,吃的时候很容易挑出来,所有鱼都有主刺,这不是鲤鱼 “刺多” 的原因;
肌间刺(小细刺):藏在鱼肉里的细小软刺,像细线一样扎在肌肉纤维间,这才是让人觉得 “刺多” 的关键。鲤鱼的肌间刺主要分布在背部和腹部的鱼肉里,尤其是腹部肉,小刺又细又密,每咬一口都可能碰到;背部肉的肌间刺相对少一点,但也比鲈鱼、鳕鱼多不少。
从数量上看,一条 1斤左右的鲤鱼,肌间刺大概有 30-40 根,且大多集中在鱼身中前部位,这也是吃鲤鱼时 “卡刺重灾区”。
二、为什么鱼会有这么多肌间刺?和生理结构有关
1. 刺最少的鱼(几乎无肌间刺,适合老人小孩):4 种,这类鱼只有主刺,没有肌间刺,吃起来最省心,和它们比,鲤鱼刺明显多:
鲈鱼(海鲈、淡水鲈):不管是清蒸还是香煎,鱼肉里几乎找不到小刺,只有中间主刺,是家庭给孩子做鱼的首选;
鳕鱼(真鳕鱼):肉质细嫩,肌间刺极少,常被做成鳕鱼块、鳕鱼肠,适合婴幼儿辅食;
龙利鱼(舌鳎鱼):扁平的海鱼,只有主刺,鱼肉无小刺,适合做鱼柳、烤鱼;
比目鱼(多宝鱼、鲽鱼):和龙利鱼类似,底栖鱼,肌间刺少,肉质紧实,适合清蒸。
2. 刺中等的鱼(肌间刺较少,分布稀疏):3 种,这类鱼有肌间刺,但数量比鲤鱼少,且小刺更粗一点,容易挑出,鲤鱼刺比它们多:
草鱼:和鲤鱼同属鲤科,但肌间刺比鲤鱼少 10%-15%,且多集中在背部,腹部刺相对少,适合做水煮鱼、酸菜鱼(切片后小刺易剔除);
武昌鱼(团头鲂):淡水鱼里的 “刺中等代表”,肌间刺主要分布在鱼身两侧,数量比鲤鱼少,肉质细嫩,适合清蒸;
带鱼:海鱼,只有主刺和少量靠近主刺的细刺,没有分散在鱼肉里的小刺,炸带鱼时细刺会变脆,吃起来不用太担心。
3. 刺多的鱼(肌间刺多且细,鲤鱼在这组里算 “中等”):3 种,这类鱼肌间刺多,和鲤鱼比,有的更难挑,有的稍好:
三、3 个实用技巧:让鲤鱼的 “刺多” 问题变简单,放心吃!
虽然鱼刺多,但掌握挑部位、选做法、巧吃鱼的技巧,就能减少卡刺风险,老人小孩也能适量吃:
1. 挑对部位:优先选背部肉,避开腹部肉。
比如鲤鱼不同部位的刺数量差异大,选对部位能少一半麻烦:
优先吃背部肉:鲤鱼背部(靠近鱼鳍的上半部分)的肌间刺最少,且肉质紧实有弹性,适合切片做红烧鱼块、香煎鱼排 —— 切片后,小刺会留在鱼皮或肉的边缘,吃的时候很容易看到;
少吃腹部肉:腹部肉虽然细嫩,但肌间刺又密又细,尤其是靠近鱼腩的部位,适合煮汤(煮后小刺会变软,喝汤时过滤掉肉渣),或给能熟练吐刺的成年人吃;
别丢鱼尾肉:鱼尾肉几乎没有肌间刺,只有主刺延伸出的小刺,肉质 Q 弹,适合炸鱼尾、炖鱼尾,给孩子吃很安全。
2. 选对做法:用烹饪 “藏刺” 或 “去刺”,减少麻烦
不同做法对鱼刺的 “友好度” 不同,这 3 种做法能让刺变 “好处理”:
做鱼丸、鱼糕:彻底去刺:把鲤鱼背部肉剔下来,用刀背剁成鱼泥,再用纱布过滤一遍(或用料理机打成泥),就能去除大部分肌间刺,做成鱼丸煮汤、鱼糕蒸着吃,老人小孩都能吃;
红烧、糖醋:大块吃肉,易挑刺:把鲤鱼剁成大块(每块 5-8 厘米),红烧或糖醋时,小刺会贴在肉块边缘,吃的时候先咬开肉块,看到小刺就挑出来,比吃整片鱼容易;
煮汤:喝汤为主,吃肉为辅:鲤鱼煮汤时,肌间刺会变软,且大多留在鱼肉里,喝的时候撇去浮油,少吃鱼肉,既能尝到鲜味,又能减少卡刺风险。
3. 吃鱼技巧:慢嚼 + 看纹理,轻松找小刺
即使有小刺,掌握吃鱼方法也能避免卡刺:
慢嚼细咽:吃鱼时别狼吞虎咽,每口肉嚼 3-5 次,感觉有小刺就吐出来,尤其是给孩子吃,要小口喂,吃完检查口腔有没有残留刺;
顺着纹理吃:鱼的肌间刺大多顺着肌肉纹理生长,吃的时候顺着鱼身纹理(从鱼头向鱼尾方向)撕着吃,小刺会顺着纹理露出来,更容易发现;
用筷子辅助挑刺:吃鱼肉时,用筷子把肉拨开,看有没有细刺,尤其是靠近主刺的部位,小刺较多,要多检查几遍。
总结:不用因刺多放弃吃鱼,选对方法就能吃!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E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一线"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