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址:庆市川区道(原双竹镇)
13983250545

信:ycsh638

QQ:469764481
邮箱:ycsh6318@163.com

长江大保护背景下渔文化推动休闲渔业发展的创新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3/08/17 00:15:53  来源: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2年4期  浏览次数:4326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长江大保护背景下渔文化推动休闲渔业发展的创新路径研究

王轶丁,尹腾腾,李亦欣,蒋怡琛

(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江苏南京 211815)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也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年6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1]。2019年1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颁布了《农业农村部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告》(农业农村部通告〔2019〕4号)[2],通告中指出,水生生物保护区自2020年1月1日0时起,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最迟自2021年1月1日0时起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长江十年禁渔”正式拉开帷幕。

所谓休闲渔业,就是利用渔村设备与空间、渔业自然环境及渔村人文资源,经过规划设计,发挥休闲旅游功能,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配置,以提高渔民收入、发展渔区经济为最终目的的一种新型渔业。休闲渔业的产生符合国家的生态保护政策,实践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2016年12月30日,原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张显良局长在《经济日报》关于休闲渔业发展的采访中提出,要深刻挖掘渔业文化资源,推进渔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扶贫、科普、资讯的深度融合,通过融合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形成休闲渔业吃、住、行、游、教、购的综合发展格局[3]。在长江大保护背景下,休闲渔业这一新型产业将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

中国渔文化源远流长,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一代代渔民在辛勤捕鱼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被称为渔文化。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史悠久,更是拥有非常丰富且独特的渔文化资源,这成为长江沿岸休闲渔业发展的新机遇。

本文从渔文化角度切入,旨在探究长江大保护背景下渔文化推动休闲渔业的影响因素及政策建议,研究如何通过推广和发展渔文化来改善休闲渔业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及政策建议,以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切实改善渔民退捕后的生活。

1 渔文化和休闲渔业的研究现状

1.1 长江渔文化研究现状

在长江十年禁渔背景下,部分优秀渔文化面临灭失风险。为加强长江渔文化保护,农业农村部于2021年11月启动了长江渔文化资源普查工作,截至2022年7月,已收集13个省或直辖市长江渔文化资源数据5 300余条(件),内容涵盖与长江渔文化相关的物种、渔史、渔船、渔具、渔俗等14个类别,已有吉安鲤鱼灯舞等23个渔文化相关项目列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渔文化资源普查,基本掌握了长江渔文化分布状况、保护情况和发展潜力,为长江渔文化系统保护与传承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4]。

目前,长江渔文化还面临着挖掘应用不足、辐射力度不足和转化创新不足等问题[5]。因此,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渔文化,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有学者提出应积极开展相关活动提高民众对渔文化的关注度,如举办开渔节,定期演出渔家号子、地方剧目等传统节目[6]。也有学者提出应着眼于渔文化的多向度融合,如渔文化与“两山理论”融合,渔文化与渔村建设融合,渔文化与文旅产业融合,渔文化与生活美学融合,渔文化与教育事业融合等[7]。

发展渔文化会带来很多益处,如促进旅游业发展、引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政府政策实施等[8]。此外,通过定期举办“渔家盛宴”“渔民趣味运动会”“渔民春晚”等文体活动,组建“老渔夫”“红烛义工”等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带动渔村旅游业发展,也能以渔文化为纽带,更好地帮助渔民转产转业,消除对新职业的恐惧感和陌生感[9]。

1.2 休闲渔业发展现状

休闲渔业是以渔业生产为载体,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将休闲娱乐、观赏旅游、生态建设、文化传承、科学普及以及餐饮美食等与渔业有机结合,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一种渔业产业形态。当前,休闲渔业这一新兴产业形式在中国势头强劲。根据《中国休闲渔业发展监测报告(2021)》显示,2015年以来,中国休闲渔业持续快速发展,2015—2019年,休闲渔业产值增长453.91×108元,增幅高达92.77%(统计数据未包括港澳台和西藏地区,下同);但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休闲渔业产值为780.57×108元,相比2019年有所下降,比2019年943.18×108元减少162.60×108元,下降17.24%,为负增长(图1)[10]。

图1 2015—2020年全国休闲渔业产值Fig.1 National recreational fishery output value during 2015—2020

按照农业农村部休闲渔业统计监测分类,中国休闲渔业划分为旅游导向型休闲渔业、休闲垂钓及采集业、观赏鱼产业、钓具钓饵观赏鱼渔药及水族设备、其他5种类型;其中,2020年,旅游导向型休闲渔业产值达到301.30×108元,占比最多,达到38.60%;休闲垂钓、钓具钓饵观赏鱼渔药及水族设备、观赏鱼产业产值占比分别为32.96%、16.45%和11.52%(图2)[10]。

图2 2020年全国休闲渔业各产业类型产值占比Fig.2 Proportion of recreational fishery industry types in China in 2020

休闲渔业目前在国外的发展模式已经趋于成熟和完善。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保持渔业发展,振兴渔村经济,日本就提出了“富有魅力渔村建设”计划;1993年在农村、渔村地区推出含有休闲度假意义的“绿色旅游”;目前,日本的休闲渔业在组织管理、法律规范、科技投入等多方面卓有成效[11]。中国休闲渔业发展较好的地区是中国台湾,主要包括以渔村生活体验、渔业活动体验为主的体验式休闲渔业和以自然渔业风景观赏、渔文化观赏为主的观赏式休闲渔业2种模式[12]。

当前中国的休闲渔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自身特色;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制约休闲渔业高质量发展;市场营销力度不强,休闲渔业知名度不高;未能统筹规划,缺乏管理和监督等问题依然存在[13]。同时,中国休闲渔业建设项目文化底蕴不足,区域特色不明显,对当地渔业文化特色资源挖掘不足[14]。对此,不少学者提出了建议,如以旅游业发展为基础,通过产业融合带来更多效益的同时利用各种资源,丰富休闲渔业产品的形式,以特色项目带动周边地区的旅游业[15]。同时也要注意因地制宜发展,通过适度融合,提高休闲渔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渔民收入,实现渔业高质量发展[16]。

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对于解决渔民转产转业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它提供了广泛的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休闲渔业比传统的第一产业,如中国的农、林、牧、渔业具有更强的就业带动效应[17]。休闲渔业产业化发展可为渔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有效缓解渔民禁捕退捕面临的生计压力,促进渔民增收和渔村振兴[18]。

1.3 渔文化与休闲渔业的融合发展研究

渔文化对休闲渔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渔文化丰富多彩,通过渔文化可以推动休闲渔业产品模块化、服务模块化和组织模块化,促进休闲渔业各模块间的关联性[19]。有学者提出了基于渔文化视角的休闲渔业发展策略:深入挖掘传统渔文化资源,不断丰富休闲渔业的文化内涵;全面认识渔文化资源的价值,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整合渔文化资源,增强休闲渔业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加强渔文化理论研究创新,提高休闲渔业服务水平[20]。渔文化是推动休闲渔业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是发展休闲渔业的基石,而休闲渔业质的发展最终有赖于渔文化资源的转化创新[21]。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缺少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则缺少活力。休闲渔业承载着历史悠久的渔文化,是一种新兴的有重要意义的产业。近年来,各级政府一直倡导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随着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休闲渔业的发展也迈上了新的台阶。从十六大以来,中央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休闲渔业渔文化,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

当前,国内学者对国外休闲渔业发展经验的总结、中国休闲渔业发展的现状及当下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研究较多,但以渔文化为主要切入点研究休闲渔业发展的文献较少,多数只在政策建议中作为其中一点列示,未能深入挖掘渔文化内涵以及对休闲渔业的推动作用。

在实现生态文明的进步过程中,渔文化可以发挥独特作用,利用自己独一无二的渔业休闲体验以及渔民生活场景推动休闲渔业的发展。但是长江沿岸休闲渔业目前的发展仍然不够成熟,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以渔文化为主要切入点,利用独一无二的渔业休闲体验以及渔民生活场景推动休闲渔业发展,能够很好地解决长江生态环境保护背景下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并存的问题,为文化推动休闲渔业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2 长江渔文化推动休闲渔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挑战与机遇

2.1 长江沿岸休闲渔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钓鱼、赏鱼等休闲渔业活动自古有之,但中国休闲渔业作为一个现代化产业却是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长江沿岸的休闲渔业建设则更是缺乏经验。在当前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之下,发展休闲渔业对推动渔民就地转产转业、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方面具有有利影响。然而,当前长江沿岸休闲渔业的发展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2.1.1 长江沿岸休闲渔业建设缺乏本土特色

本土特色的缺乏使得长江沿岸休闲渔业在前期建设上未能形成品牌效益。当前国外休闲渔业领域在管理、建设等方面发展都较为完善。中国休闲渔业在引进国外优秀经验的同时也要注意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绝不能照搬照抄国外经验,以防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发展出丰富多彩的捕鱼方式、捕鱼活动以及应运而生的捕鱼文化,但是纵观当前中国本土休闲渔村建设,却鲜有极具中国特色的休闲渔业活动,未能充分挖掘当地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资源和区位优势。长江沿岸休闲渔业的发展也有着类似的问题,各地的休闲渔业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的同质性很高,不能做到“千村千面”,缺乏各地的本土化特色,未能形成独特的文化烙印。

2.1.2 长江沿岸休闲渔业缺乏专业的从业人员

专业人员的缺乏使得长江沿岸休闲渔业在经营过程中遭遇了不小的困难。休闲渔业领域不乏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非常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但落实到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时,却缺少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从业人员。长江沿岸休闲渔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是退捕后转产上岸的渔民,这本身是一种转移渔村剩余劳动力、实现渔民增收的良好途径,但渔民上岗前没有受过职业化培训,技能较为单一,缺乏专业服务意识。且很多渔民组建的自营性渔家乐,由于较少关注社会动态,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趋势,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往往比较滞后,难以吸引游客前往。

2.1.3 长江沿岸休闲渔业产业形态较为单一

产业形态的单一使得长江沿岸休闲渔业在寻求突破发展的道路上遇到了瓶颈期。当前多数休闲渔业局限在垂钓、捕捞、采集等相关的渔业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未能挖掘出更具创新形式的休闲渔业活动。同时,未能整合渔业资源,创新休闲渔业新业态。产业融合是文化赋能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产业联动才能以长江渔文化促进休闲渔业的发展。当前各行各业都在寻求多维度融合发展,市场也越来越呼唤复合型人才的出现。在此大环境下,休闲渔业更不能原地踏步,停留在当前单一的产业形态中。

2.1.4 长江沿岸休闲渔业缺乏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的缺乏使得长江沿岸休闲渔业在拓宽市场份额时遇到了阻力。再好的产品离开了市场营销也很难走入大众视野。当前大多数人对于休闲渔业的了解仅停留在垂钓、品鱼等休闲活动上,说明休闲渔业的相关宣传并不到位。游客们了解休闲渔业项目的渠道过于单一,很多休闲渔村都以本地客源为主,主流媒体上难以见到休闲渔村旅游相关的宣传。这一点单靠渔民自身可能难以改变,还需要政府或者企业提供相关的资金及人力支持。

2.2 长江大保护背景下休闲渔业发展的新机遇

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刚刚起步,在保护长江自然环境的同时,政府也采取了很多举措完善长江禁渔后续工作,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长江渔文化资源普查工作以及退捕渔民安置工作,这些举措或成为长江沿岸休闲渔业发展的一大新机遇。

2.2.1 长江禁渔后政府大力建设公共文化设施

公共文化设施是发展渔文化的物质基础。长江十年禁渔后,政府大力建设公共文化设施。2022年3月28日,全国唯一的长江渔文化博物馆在安徽芜湖开工建设,总占地面积约23×104m2,共有中国渔业史与渔文化历史陈列、长江流域渔民与渔村文化陈列、长江流域传统渔船渔具与渔法展、长江水生生物与渔业资源展以及长江十年禁渔与生态文明展5个展区,另有稻鱼鸭复合体验区、生态体验区等互动体验区。未来还将有更多公共文化设施陆续投入建设和使用,将成为休闲渔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2.2.2 长江禁渔后开展大规模长江渔文化资源普查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渔文化传承发展的精神纽带。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史悠久,相关渔文化也源远流长。丰富淳朴的渔风渔俗,传统原始的渔歌渔舞以及祖祖辈辈的捕鱼记忆,这些都是长江渔文化的重要印记和丰富遗产。随着长江十年禁渔的开展,这些丰富灿烂的渔文化很可能随着退捕渔民的上岸而逐渐消弭,所以当前农业农村部已开展长江渔文化资源普查工作,收集长江渔文化资源,将一批渔文化相关的重要项目列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江沿岸丰富的渔文化资源应得到充分利用,发展具有本土人文特色的长江沿岸休闲渔业,打造独特的长江文化品牌。

2.2.3 大批渔民退捕上岸,面临转产转业

渔民是渔文化的天然承载者。若想以渔文化推动长江沿岸休闲渔业的发展,离不开具有渔家生活记忆的渔民们。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意味着大批长江渔民面临转产转业的困境,国家也在密切关注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对渔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就业帮扶等工作,力求改善退捕渔民转产转业后的生活。但由于安土重迁的传统文化思维以及渔民年龄偏大等原因,很多渔民不愿远离家乡寻求新的工作岗位。对退捕渔民们进行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可以使其实现就地转产转业,在当地休闲渔村寻求新的工作岗位。

3 渔文化推动休闲渔业发展的创新路径

3.1 以长江渔文化为依托,充分挖掘本土特色

长江作为亚洲第一长河,仅干流所经省市就有11个,沿线经过成渝经济圈、武汉都市区、沪宁城市群这3个城市群。这些地域各具人文特色,且长江具有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白鳍豚(Lipotes vexillifer)等诸多极具特色的水生生物。在前期建设中,政府应当以渔文化为底蕴挖掘当地特色。目前,已开展了大规模的长江渔文化普查工作,摸排当前已有的书籍、档案等史料资源,水生生物、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资源以及渔歌、渔俗、渔故事等靠渔民口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成摸排工作后应对其进行分类与规划,对长江沿岸各地渔村的特色进行整体定位,融合文旅创意,打造各具风情的休闲渔村。

3.2 以长江渔文化为纽带,凝聚渔民力量发展休闲渔业

发展休闲渔业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这与长江十年禁渔背景下退捕上岸渔民转产转业的需求形成匹配。渔民退捕后大多从事非捕捞性工作,对于只有捕捞这一技术的渔民们来说具有不小的挑战。并且由于渔民的学历普遍不高,退捕后往往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工资收入不高,生活质量可能不如退捕前。因此,很多渔民离开引以为豪的捕捞行业后难以重新从工作中获取成就感。可以将退捕后的渔村发展成新型观光旅游渔村并聘用退捕渔民为员工,对他们进行休闲渔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使渔民们能够实现就地转产转业,继续从事他们熟悉的渔业相关工作,提高渔民工作的成就感;同时,也可以很好地解决渔民因年龄偏大、学历不高、技能缺乏等原因导致的转产转业困难。

在经营过程中,应以渔文化为纽带凝聚退捕渔民力量。渔民本身作为渔文化的传承者与亲历者,他们的加入将成为休闲渔村文化品牌建设的一大助力。渔民可以开设渔家乐民宿还原渔村生活场景,开设渔家餐馆烹饪渔家特色美食,承包江边渔家游船带领游客游览江上美景,开设文创小店售卖渔具渔船模型、斗笠蓑衣、渔家特产等手工艺品,还可以拍摄唱渔歌、讲渔故事、科普渔家风俗等内容的短视频。这些对于特色休闲渔村建设大有裨益。

3.3 以长江渔文化为桥梁,丰富休闲渔业产业形态

有学者研究指出,中国休闲渔业总体来说分为以生态经营、饮食服务、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为主的4个大类[22]。政府可以联合社会力量大力发展“文化+”形式以寻求突破发展,如“文化+旅游”“文化+饮食”“文化+经营”“文化+教育”等,为长江沿岸休闲渔业赋予独特的文化符号,添加文化价值。

生态经营方面,可以以农家乐、避暑山庄和康养小镇等为主要经营模式,在装修方面尽量建造具有原始渔家风情的住宿环境,为游客提供绝佳的体验感。饮食服务方面,渔民可以经营民宿,为游客提供住宿服务,也可以烹饪渔家特色美食,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旅游观光方面,可以开展渔家风情风俗体验项目、渔村风景观光和趣味游戏项目等吸引游客,也可以挖掘长江沿岸山水名胜,设计水上路线乘游船沿途观赏。科普教育方面,政府可以投资建设长江水生生物博物馆、渔文化科普馆等公共设施,使大众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渔文化。

3.4 以长江渔文化为载体,加强市场营销力度

中国的渔文化是历代渔民在上千年的劳动中不断创造积累的精神财富,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底色。通过宣传渔文化,可以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然而当前这一丰富灿烂的文化仍然只有渔民群体较为了解,普通大众因平时很难接触到相关知识和活动而对此知之甚少。在拓宽市场阶段,发展长江沿岸休闲渔业可以先从宣传推广长江渔文化着手。

宣传的前提是好的内容,首先应着力建设独具长江渔文化特色的休闲渔业文化产品。由于庞杂的品牌形象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各个渔村应提供清晰明确的品牌定位,如“秀丽山水”“健康生活”“渔家风情”等。也可以将渔歌渔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特色融入休闲渔村品牌建设,设计“唱渔歌穿渔服”“讲渔故事”“渔家节庆”等独具特色的活动,不断强化原始地域特色,增强互动感与体验感,使都市游客能够有完全不同于快节奏都市生活的新鲜体验。

有了完善的内容,当地政府就可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新闻网站、电视新闻、广告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平台,拍摄短视频或公益广告进行投放,加大对长江渔文化与休闲渔业理念的宣传与普及。也可以通过直播售卖渔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渔家特产等商品,不断吸引媒体流量进行推广。

4 结语

通过分析长江大保护背景下渔文化推动休闲渔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以长江渔文化贯穿发掘本土特色、丰富产业形态、加强市场营销、吸收人力资源4大模块,是推动长江沿岸休闲渔业发展的创新路径。利用长江沿岸已有的渔村资源,充分发掘本地渔文化,极大地降低了发展休闲渔业的成本,同时也可为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下退捕上岸的渔民提供就地转产转业的新途径。中国休闲渔业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发展,30多年间经历了渔业转型阶段、模仿探索阶段、创新发展阶段和文化挖掘阶段[23]。长江休闲渔业虽然刚刚起步,但可以充分借鉴吸收之前的经验与教训。中国休闲渔业当前正处于文化挖掘的初级阶段,而随着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人们也将越来越注重文化体验和精神享受。从理论到实践,未来休闲渔业的文化挖掘之路还很长,需要政府和企业、专家学者和普通群众、当地渔民和各地游客的共同努力。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电脑网址: http://www.yc6318.cn 地址:重庆市永川区卫星湖街道  手机网址:http://m.yc6318.cn
重庆市永川区双竹渔业协会,重庆市永川区水花鱼养殖专业合作社,重庆吉永水产品养殖股份合作社,重庆市永川区丰祥渔业有限公司
本站微信:ycsh638,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ICP备案/许可证号渝ICP备2020014487号-1

渝公网安备50011802010496号

诚信共建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