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址:庆市川区道(原双竹镇)
13983250545

信:ycsh638

QQ:469764481
邮箱:ycsh6318@163.com

刺激隐核虫病的现状及防控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24/01/09 19:33:24  作者:王海姮 侯昊晨  浏览次数:2761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1937年,日本学者Sikama发现一种新的纤毛虫类寄生虫能使45种以上的海水鱼类感染,产生的病理特征同淡水多子小瓜虫病类似。Brow于1951年同样发现了该纤毛虫,并将该种类的寄生虫命名为Cryptocaryon irritans,该名称随后在科学界广泛流行。徐润林在1992年对刺激隐核虫研究的历史和进展进行了综述,我国农业部 在2008年将其列入我国动物二类疫病名录。

1 生物学特性及生活史

刺激隐核虫的生活史是直接发育生活史(即不需要中间宿主),在宿主寄生期和脱离宿主期经历四个虫体阶段。滋养体(trophont)是指寄生在宿主上并不断生长的虫体,发育成熟后就成为包囊前体(proto-mont),然后脱离宿主,粘附到水底或池壁上,形成包囊(tomont)。包囊进行无性繁殖,分裂形成许多小仔体即幼体(to‐mite),最后幼体破囊逸出,形成幼虫(theront)。幼虫可在水中自由活动,不进食,具有感染宿主的能力,为感染期虫体。海水小瓜虫的生活史在24~27.8℃平均需要7~10天。

1.1 滋养体

幼虫感染宿主后,钻入上皮内,形成滋养体。滋养体长度在400~500μm以上,呈圆形或梨形,全身表面披有均匀一致的纤毛,近于身体前端有一胞口。外部形态与多子小瓜虫相似,主要区别是隐核虫的大核分成4个卵圆形的串珠状团块。虫体能在宿主上皮内作旋转运动,以宿主体液、组织碎片及整体细胞为食。滋养体成长期为3~7天。滋养体成熟后,从宿主体上脱落下来进入水环境,依靠体纤毛的摆动在水中自由运动,停留在遇到的合适基质(Substrate)上,继续发育成为包囊前体。

1.2 包囊前期

滋养体期脱离宿主体的时间具有周期性,多数在每天黎明前最黑暗时期脱落。虫体脱离宿主,在形成包囊前,通常在水体中缓慢游动2~8小时,此虫体叫包囊前体。包囊前体最后固着于一些附着物上,脱掉纤毛,虫体表面具的脊状突起变平,并形成后的囊壁,最后形成包囊。

1.3 包囊

包囊包囊的大小,随水温和鱼种不同而异,通常为(94.5~252)μm×(170~441)μm。包囊通常一系列不对称二次分裂,最后形成子代幼体。虽然在同一鱼体上的滋养体常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16~18小时)脱离宿主,但包囊发育和幼虫的逸出则很不同步,即使在培养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1.4 幼虫

幼虫呈卵圆形或纺锤形,大小为(20~50)μm×(30~70)μm,前端稍尖,有一变形胞口,后端钝圆,全身密布纤毛。一个包囊可孵出200~400个幼虫,幼虫能在水中快速游动,寻找和感染宿主。大多数虫株的幼虫只能生存24小时,但孵出6~8小时后,幼虫的感染能力大大减弱,10~12小时后则仅有少部分幼虫还具备感染能力,18小时后完全丧失感染力。幼虫呈日周性出现,即在无光的夜间孵出。

2 症状初期

2.1 患病初期

鱼摄食量减少,在养殖池中分布散乱、漫游不止,时常翻转身体摩擦池底,开口呼吸,频率加快。

2.2 患病后期

病鱼的皮肤和鳃上小白点愈加明显,在鳍条、鳃上滋养体显现得最为明显;病鱼体表发炎溃疡,鳍条缺损、开叉,眼角膜浑浊发白,体表、鳃丝分泌大量黏液;鳃变苍白;因搔痒而引起的行为异常,绸科鱼类表现为不喜欢集群,或无规则独游;石斑鱼类通常趴在池底下集堆,有的喜欢停留在进水口或出水口张嘴、掀鳃盖呼吸,严重的窒息死亡。

3 主要流行特点

3.1 鱼体感染后

刺激隐核虫主要寄生于海水鱼体表、鳃及口腔等部,形成包囊,呈针头大小白点状,肉眼可见,严重时鱼体全身可见白点。该虫引起鱼的活动异常、食欲降低、上皮增生、呼吸困难及机械损伤,继而带来细菌继发感染从而导致病鱼死亡。取病鱼组织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圆形或卵圆形全身具有纤毛、体色不透明、缓慢旋转运动的虫体。

3.2 易发病阶段

刺激隐核虫主要流行于水温在24~28℃的春秋两季,即每年的3~4月和9~10月。立春和立秋时节,水温在20~25℃左右时尤其应加强预防。以福建、粤东海区为例,每年进入9月份后,随着日照减少,海水出现上凉下热的温差,从而导致海底残饵、粪便等污物上升到水面,造成水质浑浊、海水富营养化程度增加,加上温度适宜,从而引起刺激隐核虫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并危害当地养殖鱼类。此外,该病还特别在海区环境变化大(如台风过后)、水流不畅、鱼体营养不良、抗病力差时出现。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除软骨鱼类和蓝子鱼对刺激隐核虫有一定抵抗力外,刺激隐核虫几乎在宿主选择上没有特异性,几乎可以对所有海水养殖鱼类产生致病性。

4 防治措施

4.1 改善水环境

池塘或室内鱼池等封闭式水环境中,应在刺激隐核虫病发生早期进行大量换水,日交换量为50%,连续2周;进水口配置过滤装置,过滤杂鱼、虾和水草杂物,减少刺激隐核虫随这些生物带进池塘的可能;加大换水量,有助于清除包囊和幼虫,减少传染的机会,并可增强鱼体免疫力,防止细菌继发感染。

4.2 加强营养

增强抵抗力在刺激隐核虫流行的季节,通过投喂营养丰富的饲料,适当添加复合维生素,从提高鱼类体质、增强抗病能力入手,防止刺激隐核虫病发生。

4.3 疫苗免疫

采用刺激隐核虫幼虫灭活疫苗免疫,石斑鱼接种该苗后可达到85%的相对保护率。

4.4 生物预警法

特别是在海洋养殖区中宜采用此方法。在海洋养殖区增设生物哨所,以免疫缺损或较养殖生物易感鱼类作为指示生物,以指示生物的感染水平通过数学家模型预测养殖生物的将被感染的期限,为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刺激隐核虫病的危害依然严峻,防治该病不能只依靠任何单一手段,而要将疫苗开发、药物和生态控制策略相结合,综合多条思路建立起一套高效的防治结合策略。

5 展望

刺激隐核虫病的危害依然严峻。防治该病不能只依靠任何单一手段,而要将疫苗开发、药物和生态控制策略相结合,综合多条思路建立起一套高效的防治结合策略[10]。未来的主流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一是灭活虫体疫苗的制备。目前的方法致使感染程度不易把握,难以获得足量虫细胞,且缺乏可操作性。因此需要改良现有的感染及体外培养方法,建立新的体外培养及人工感染模型。二是挖掘抑动抗原。挖掘抑动抗原为制备刺激隐核虫疫苗提供新的思路。但鉴于刺激隐核虫独特的密码子使用偏好,这一途径是否可行还需要探讨。三是转基因技术。将四膜虫作为异源蛋白表达载体,在其膜表面表达刺激隐核虫抑动抗原蛋白,用重组四膜虫注射免疫实验鱼,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不同国家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方面的限制,将活体转基因四膜虫直接应用于抑动抗原的免疫还有待观察。四是物理和化学手段相结合治疗。结合刺激隐核虫的发育规律、生活史不同时期的特点,采用物理、化学手段相结合,通过抑制病原增殖、阻断传播途径、减轻患病鱼体所受到的胁迫,建立一套安全、高效的生态防控技术系统,对开展刺激隐核虫综合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应用价值。

(通联:116023,设施渔业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连海洋大学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辽宁省大连市电话:18185606361)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电脑网址: http://www.yc6318.cn 地址:重庆市永川区卫星湖街道  手机网址:http://m.yc6318.cn
重庆市永川区双竹渔业协会,重庆市永川区水花鱼养殖专业合作社,重庆吉永水产品养殖股份合作社,重庆市永川区丰祥渔业有限公司
本站微信:ycsh638,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ICP备案/许可证号渝ICP备2020014487号-1

渝公网安备50011802010496号

诚信共建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