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是环节动物门环带纲寡毛类动物的通称,中医叫地龙,不少方言称之为蛐蟮,英文是earthworm,学名Oligochaeta。不提你可能不知道,蚯蚓与沙虫、海肠子还带有点远亲关系——同属环节动物门!环节动物门也是一个大圈,现存物种超过22000种,其中,单是环带纲便约有8000种;环带纲主要由蚯蚓与蚂蟥构成,也就是说,蚯蚓与蚂蟥是近亲。
环节动物主要成员/图自编
全世界约有6000多种蚯蚓,不过,如果去除历史造成的同物异名,实际可能只有一半。在这一半约3000种中,截止至2018年,中国共记录有9科28属640种。虽然有这么多科属,但从生态类别来看,蚯蚓一般分成三类:表栖类(epigeic)、内栖类(endogeic)与深栖类(anecic)。当然,这三类并没有严格划分。
所有蚯蚓看起来都很像,要想鉴别它们并不容易,专家一般会从身体的长度、颜色,体节的数量,刚毛的类型与位置等进行鉴别。

常见蚯蚓种类/图编集自赖亦德拍摄
在中国,特别是南方,最常见的蚯蚓为巨蚓科与正蚓科,其中,巨蚓科的远环蚓属(亦作远盲蚓属)与腔蚓属是优势类群;远环蚓属有443种(包括亚种),腔蚓属有126种(包括亚种),两科合计占中国蚯蚓物种总数88.9%。

中国最常见的蚯蚓/图自编
最大的蚯蚓,可能就只有筷子那么粗。但其实世界上还有很多大蚯蚓,例如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便有一种澳洲巨型蚯蚓/Megascolides australis,平均长度1米,最长纪录是3米;另外,澳洲塔斯马尼亚州的Lake Pedder earthworm也是一种巨型蚯蚓。
常见的巨型蚯蚓还有:
- 北美的Giant Palouse earthworm以及Oregon giant earthworm;
- 南美印加语地区,Kichwa称之为Cuica的巨型蚯蚓;
- 湄公河的Amynthas mekongianus;
- 南非Microchaetus rappi等。

各种巨型蚯蚓/图编辑自网络
而最小的蚯蚓可能仅有0.5毫米!这类小蚯蚓一般为水生,特别是水质不佳的那种,例如排污口,故身上多附有病菌!它们喜欢集聚成团,平均长4厘米,最长为10厘米;水蚯蚓也叫丝蚯蚓,或红线虫,在养殖水蚯蚓圈里,甚至有人叫它红虫,但多数人认为:红线虫并不等于红虫,更与寄生类的线虫无关。在钓鱼圈里,红虫通常是指摇蚊幼虫,即孑孓,亦称红筋虫,这种虫常用来制作冷冻砖;长约0.6-2厘米,往往身红如血,故又叫血虫。而在饲养观赏鱼圈里,红虫主要是指一类细小的甲壳动物——水蚤,水蚤已有上千年培育历史,是观赏鱼绝佳饲料;身长0.2-6毫米,形态如卵,因常见种类为红色,故也叫红虫。
在台湾、日本,红虫一般是指丝蚯蚓,而赤虫是说摇蚊幼虫。

水蚯蚓、红虫、水蚤/图自编
蚯蚓结构
蚯蚓有一条贯穿全身,从口部到肛门的肠道。口除了撮食作用,还有掘土、触觉等功能;咽如吸泵,能泵进各种有机物哪怕是泥土,同时还会分泌黏液润湿食物,以便吞咽;继而食物经由食道吸收或分泌钙物质,从而保持体液与血液的酸碱平衡;再通过嗉囊、砂囊,进一步短暂储存、磨碎;然后,这些粉碎性的食物交由胃、肠分泌各种消化酶进行消化;最后从肛门排出,形成颗粒性粪便,即蚯蚓粪。
消化后的营养物质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蚯蚓一天能消化一半甚至是自身体重的食物,可以说,蚯蚓整个身体几乎就是为消化而设计。
之所以叫环节动物,便是因为这类动物的身体都由环节构成。蚯蚓成熟时,距口部大约15体节,会生成一个很黏的环带,亦叫生殖带,顾名思义对生殖具有重要影响;环带是蚯蚓的重要特征,环带纲因此得名。

蚯蚓的消化系统/图自编
通过穿行,蚯蚓能使土壤更加疏松,改良其透气性;而经过蚯蚓消化排放出来的粪土,拥有比一般土壤高出数倍的氮、磷、钾,不仅是一种高效有机肥料,更是一种优质团聚体,有人估计林地或果园每年由蚯蚓形成的土壤团粒结构每公顷达47-170吨,增加氮素75-125公斤。
现在,不少国家已大力兴建蚯蚓养殖工厂,利用蚯蚓吞食土壤与有机物质的强大能力,来处理废料,改善土壤,生产肥料。

蚯蚓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的作用/图改自chemistryviews.org
除了改善土壤等重要功能,人们还会养蚯蚓来吃!当然,现在不是给人吃,主要是给家禽、观赏鱼等吃。一般的蚯蚓养殖场,主要养殖红蚯蚓,包括:
- 安卓爱胜蚓/Eisenia andrei,俗称“欧洲红蚯蚓”,英文Red wiggler;
- 尤金真蚓/Eudrilus eugeniae,俗称“非洲夜蚯蚓”,英文African night crawler;
环带是判定蚯蚓成熟与否的重要特征,未成熟的蚯蚓不会出现这种明显的囊状物。

台湾常见三种养殖蚯蚓/图自賴亦德
如果打算养殖蚯蚓,那就要注意配合蚯蚓的习性。蚯蚓喜欢阴暗、潮湿、温暖、安静的环境,怕光、怕震动,有些还怕水浸泡;另外要注意,除了红蚯蚓,有些蚯蚓具有母子两代不同居的习性,也就是说,蚯蚓繁殖多了,老的便会爬走。
一个有趣的实验:取两支棍子,其中一支插到比较潮湿的土壤上,再用另一支水平于其上拉锯,两三分钟后,蚯蚓便会爬出来,据说是因为拉锯的震动频率与蚯蚓天敌——鼹鼠的震动频率相似。

红蚯蚓养殖/图自网络
蚯蚓能在土里钻来钻去,主要是依靠刚毛以及强大的肌肉。刚毛一般自第二节开始出现,每节的数量、位置以至排列方式都会因种类不同而有所不同,特别是刚毛的数量,就算同种不同体节有时也不一样,不过,大部分蚯蚓是每节4-8对;另外,刚毛有多种形态,其中,水蚓细长,陆蚓较短。蚯蚓的肌肉主要由纵肌与环肌构成,运动时,刚毛先固定位置,然后收缩纵肌,再舒张环肌,使身体变细变长到达前方,同时缩回刚毛,如此循环往复,从而实现往前推进。
生殖交配时,刚毛还能用来固定配偶的身体;水蚓的刚毛甚至还能作桨。

蚯蚓的刚毛/图自编
与蜗牛一样,蚯蚓也是雌雄同体,所以你无法分辨哪条是公哪条是母!通常,蚯蚓不会自我交配,只能异体受精;当成熟的蚯蚓出现环带后,便静待时机与另一条成熟的蚯蚓进行交配——两条蚯蚓先用环带黏住对方,头尾相叠,然后把各自的精子发射到对方的受精囊孔,谓之精子交换;交换成功后,蚯蚓便分离而去;各自的环带逐渐向头部推移,到达卵巢时,雌孔便会把卵排到环带上,环带继续前进,与受精囊孔相接,精囊释出精子,从而完成受精;带有受精卵的环带再推行,直到脱落,便会头尾收缩,形成卵茧,最后小蚯蚓破茧而出。
虽然不同种类的蚯蚓繁殖次数不同,但大部分是一年繁殖3至4次,如果蚯蚓感到泥土中已有太多同类,有些还会停止交配繁殖。

蚯蚓的生殖图示/图自编
大约两三周后,受精卵开始孵化,每只卵茧能孵出2-20条小蚯蚓,以4条最为常见。下图便是蚯蚓交配以及卵茧变化的实物图。

蚯蚓卵与交配/图自编
后语
虽然目前让人类接受蚯蚓这种食物并不现实,但了解更多蚯蚓相关知识,也是对未来最好的准备!何况,蚯蚓还有不少重要功能,无论是朴门永续还是城市种菜,都有确切的利用价值。

/图自theconversation
蚯蚓是改变土壤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基础生物,虽然有时也进食种子,但种子的生存能力并不会被破坏,反而受到蚯蚓体内各种腺液渗透,当随着颗粒性粪便排出来后,种子发芽更快。除此以外,蚯蚓更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一员,例如成为各种鸟类、食肉动物的食物。

/图自soilsystems
达尔文就说过蚯蚓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动物,他最后出版的一本著作便是介绍蚯蚓——《腐植土的产生与蚯蚓的作用》(The Formation of Vegetable Mould Through the Action of Worms)。

图自网络
老话说得好:土壤好不好,先看蚯蚓有多少。
参考文献:
- https://taieol.tw/pages/3733/taxonomy
- https://biologywise.com/earthworm-biology
- https://www.icr.org/article/thank-god-for-earthworms
- http://www.marinespecies.org/aphia.php?p=taxdetails&id=110342
- http://wafflesatnoon.com/giant-earthworm-photo/
- https://www.gbif.org/pt/species/4410220/treatments
- https://www.welcomewildlife.com/all-about-earthworms/
- https://www.chemistryviews.org/details/ezine/10685512/Chemistry_of_An_Earthworm.html
- https://www.em-stuuv.de/post/2017/02/15/n%C3%BCtzling-regenwurm-seine-verdauung-hilft-dem-boden
- https://www.npr.org/sections/goatsandsoda/2016/08/10/489302134/should-we-make-room-for-worms-on-our-dinner-plate
- 台湾生命大百科
- 蒋际宝,邱江:中国巨蚓科蚯蚓的起源与演化
- 愚者的奇幻之旅:達爾文的,跟我的,蚯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