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址:庆市川区道(原双竹镇)
13983250545

信:ycsh638

QQ:469764481
邮箱:ycsh6318@163.com

渔药药理概论(下)

发表时间:2017/11/09 00:00:00  浏览次数:2636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五、渔药的贮藏与保管 

渔药的贮藏和保管也会直接影响着药效,有的渔药因保管不当使药效丧失,如漂白粉在CO2、光热的作用下会迅速失效;硫酸亚铁若保管不善,与空气接触会生成碱式硫酸亚铁而失去药效。

第二节 给药途径与方法

给药途径会影响水生动物对渔药吸收的速度、吸收量以及血药浓度,从而影响渔药作用的快慢与强弱,甚至会影响作用的性质。一般来说,制剂和剂型决定了给药方法。水生动物的给药,除了人工催产和少数个体较大或较珍稀的对象在疾病防治时采取个体注射(或口灌)给药外,大多采取混饲口服和泼洒的群体给药方式。不同的给药方式、给药时间、给药次数以及给药容器的选择均会对渔药的作用有一定的影响。

一、给药途径

1.口服法 给药时水生动物胃肠内食糜的充盈度、酸碱度等会影响渔药的作用效果。一般来说,易被消化液破坏的渔药不宜口服,如链霉素等;当患病的水生动物食欲下降、食量减少或停食时,由于摄取药饵较少,或根本没有摄取,则渔药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类渔药或长期、大量地使用药饵,易使病原体产生耐药性;对滤食性动物(包括水生动物的幼体阶段),投喂药饵难以达到其药效;有些有异味的渔药,会影响水生动物的摄食,而达不到防治效果。

2.药浴法 渔药的水溶性、渗透性以及毒性常会直接影响其使用范围及其作用效果。

1)浸浴 常会因浸浴的水生动物数量的增加而使渔药的浓度降低影响药效,因而对浸浴浓度难以控制,不是渔药达不到相应的药效,就是容易出现毒性反应。

2)遍洒 渔药分散的均匀度常会影响其作用。水位较深的养殖水体在高温时易形成温跃层,若按常规剂量给药,由于水体上下密度不同,使得上层水体渔药浓度较高,下层水体渔药浓度较低,易造成水生动物中毒。

此外,遍洒法还存在着如下缺点:
①对生物选择性差,在杀灭病原体的同时也杀灭水体中的有益生物(如泼洒敌百虫、硫酸铜杀灭寄生虫时,也会杀灭浮游生物);
②对养殖水环境造成污染(如泼洒有机磷、重金属类渔药);
③溶解性较差的渔药会导致误食而引起中毒。

3)挂袋(篓) 渔药是否具有缓释性以及在安全浓度范围内,水生动物的回避性会影响本法给药效果。如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挂袋时,因对鱼类有较强的刺激作用,鱼类会极力躲避而达不到用药的目的。

4)浸沤法 由于该法只适用于中草药的使用,因此药物性能以及对药物处理的方式会一定程度影响其效果。

3.注射法 注射给药须具备一定的技术,否则会因操作不当导致水生动物产生较大的应激反应而出现死亡。注射给药有肌肉、皮下和腹腔等几种给予方式,一般来说肌肉给予要比皮下给予方式吸收快,但皮下给予药效持久;腹腔给予吸收速度快,效果较好,但对一些有刺激性的渔药会产生不良效果,不宜采用这种给予方式。

4.涂抹法 防止药液流入鳃、口或其他对渔药敏感部位是防止渔药产生药害的关键。渔药的渗透性、药液(膏)涂抹鱼体后离水放置的时间以及涂抹的操作对其药效作用有较大的影响。

二、给药时间

同一药物,相同剂量,在不同的时间给药,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应根据水生动物的生理特性、摄食习惯、生态习性、给药途径及环境条件而选择适宜的给药时间,是提高药效、保证用药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一般常选择在晴天上午11时前(一般为9001100)或下午3时后(一般为15001700)给药,因为这时药效发生快、药效强、毒副作用小。时间药理学就是以时间生物学为基础,研究药物作用的时间节律性的科学,揭示了给药时间、昼夜规律和季节变化,药物作用程度的差异。时间药理学将会为确定水生动物的最适给药时间提供依据。
给药的最适时间应考虑以下方面的问题:

1.渔药类别与性质 大多数渔药在遍洒给药过程中都要消耗水体中的氧气。因而不宜在傍晚或夜间用药,当然某些有氧释放的渔药,如过氧化钙、双氧水等除外;再如杀虫剂外用时不宜在清晨或阴雨天用药,因为此时用药不仅药效低,还会造成水生动物缺氧浮头,甚至泛池。

2.温度、光线强弱 渔药的毒性一般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因此给药时间要注意避免高温;有些渔药对光线较敏感,因此不宜在中午光照较强时使用。

3.水生动物生态习性 大潮期间或大换水后,大多甲壳类动物,如虾蟹,往往会因此诱发大批脱壳,脱壳过程中和刚脱壳后它们的体质较弱,一般不宜用药,尤其对毒性大的渔药,如硫酸铜、福尔马林等更应慎用。

4.给药途径 口服给药一般在停饲4h后再给药,以确保渔药大部分被水生动物采食;泼洒给药一般要在给饲之后,以免影响其摄食。

三、给药次数与反复用药 

给药次数应根据水生动物病情的需要,渔药在体内的消除速率以及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来定。对半衰期短、消除快的渔药,给药次数要相应增加,而半衰期较长、消除慢、毒性大的渔药,给药次数则应减少。为了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还须反复给药。

反复给药后,病原体会出现耐药现象。凡需要加大渔药剂量才能达到原来在较小剂量时即可获得的药理作用的现象称耐受,在这种情况下机体对渔药的反应性降低或减弱,渔药的药效降低,甚至无效。另一种情况是某些病原体在反复接触某些抗病原体的渔药后,它们的反应性不断减弱,以至病原体最终能抵抗该渔药而不被杀灭或抑制,这就是病原体对渔药的耐受(药)性,也称抗药性。以土霉素为例,20世纪60年代嗜水气单胞菌对其最小抑菌浓度仅为6mg/L,而目前已达到了600mg/L,其耐药性提高到100倍。

耐药性发生的原因除了遗传学中个体差异的先天性因素以外,多次、反复地不科学用药是导致耐药性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反复用药时要注意给药剂量与次数,避免长期地、低剂量地反复给药,为防止耐受性和耐药性的产生,还应注意渔药的轮换使用。

四、盛药容器

渔药大多是化学合成物,尤其是起消毒作用的一些氯制剂,氧化性强,易与金属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成分和性质发生变化,轻则降低药效,重则产生毒副作用。因此,贮存、溶解渔药时对盛药容器的选择十分重要,一般宜选用陶瓷、木质或塑料等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容器,尽量不使用金属器皿。

五、疗程

为了维持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以达到治疗目的,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重复给药,一般以天数来表示,这就称为疗程。它是指一个用药周期,并不是永久不变的。疗程的长短和给药的间隔时间是根据药物的作用和体内代谢过程来决定的,还要考虑到病原体、水生动物病情轻重与病程缓急等因素。

对于病情重、持续时间长的疾病一定要有足够的疗程,才能达到治疗目的,否则治疗不彻底,易于复发,同时也会使病原体产生抗药性。一般来说,抗生素类渔药的疗程为5—7天;杀虫类渔药疗程为1—2天;投喂药饵防病时疗程为10—20天。对于同一种药物,不同的病原体疗程也不相同。

六、其他

给药途径方面还有一些因素会影响渔药的作用:

1.药饵投喂时渔药在水体中的溶失。

2.渔药成分与饲料可能会产生化学反应,如鳗鲡饲料含油较高,不宜与某些抗生素渔药混合;棉籽饼会影响维生素A的吸收。富含硫的饲料可使磺胺类渔药在血液中的毒性增强;钙质饲料会影响微量元素的吸收等。

3.渔药从上风处开始逐渐向下风处顺风泼洒给药,可增加药液在水体中的均匀度。

4.药饵加工工艺,如均匀性、稳定性(温度高时使渔药失活)等,会影响药饵的质量。


第三节 环 境

水环境因素对渔药作用的影响,除了水体自身的温度、盐度、酸碱度、氨氮和有机质(包括溶解和非溶解态)等理化因子外,还有微生物、浮游生物、病原生物、养殖生物等生物因子的影响,除此之外水体自身理化因子之间、理化因子与生物因子之间、生物因子之间以及渔药与水体的各因子之间构成的复杂关系,更使渔药的作用复杂化,它们既影响药效的发挥,也影响着药物作用的强度,甚至还会影响药物作用的性质。

一、水温

大部分渔药的药效与水温一般呈正相关,水温升高时,药效作用及产生作用的速度也就相应增强,如表面活性剂新洁尔灭,在37℃时只需20℃的一半浓度便可达到相同的杀菌效果。但水温变化对各种渔药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如某些消毒剂,当水温按等差级数递增时,杀菌速度则会按几何级数递增;而有些渔药(如硫酸铜、漂白粉等)水温升高对其药效的加强并不明显,反而会使其毒性增强;还有些渔药,如溴氰菊酯,其药效与水温呈负相关,当水温升至20℃以上时,其药效明显比20℃以下低。水温除了影响药物的药效外,水温还会影响渔药的毒性和稳定性。如高锰酸钾在水温25℃时对鱼类的毒性作用明显要比20℃高;将硫酸铜在60℃的水温中溶解,则可使其失效;水温过低时有的渔药难以发挥药效。通常情况下,渔药的用量是指水温20℃时的基础用量,水温升高时,应酌情减少用量;水温降低时,应适当增加用量。

二、酸碱度

养殖水体的酸碱度是波动的,水质较肥、气温较高(如夏季中午)时pH会有一定幅度地上升。由于水体酸碱度的变化,渔药就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酸性渔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四环素等渔药,在偏碱性的水体中其作用减弱,而碱性渔药(如卡那霉素)、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新洁尔灭)、磺胺类渔药等则会随水体酸碱度的升高作用增强。有的渔药由于水体酸碱度的变化,会产生相应的化学变化而使药效与毒性发生较大的变化,如漂白粉的杀菌消毒作用是由于其水解所生成的次氯酸,但在碱性环境中次氯酸易解离成次氯酸根离子(OCl-),使消毒作用减弱;敌百虫在碱性环境下可转化为剧毒的敌敌畏,且转化速度随pH和水温的升高而加快。

水体酸碱度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机理是:

1.改变渔药的理化性质,如溶解度、解离度、通透性及分子结构等,对消毒剂、杀虫剂尤为明显。含氯消毒剂一般在酸性条件下电离少,只有以次氯酸、山梨酸等非电离的分子较易通过细胞膜,通透性强,杀菌作用则相应较强;当水体碱性增强时,其解离作用加强而导致杀菌作用减弱。漂白粉在pH6.5以下,0.20.4mg/L浓度即有较强的杀菌力,而在pH8时,浓度要达到0.81.6才可获得同样的效果。

2.影响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及对其的亲和力。通常病原微生物生长的最适pH68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其生长、繁殖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三、有机物

养殖水体是一个富含有机物的水体,水体有机物的种类及其含量与水体的性质、养殖动物的种类与密度、投饵、施肥等因素密切相关。由于有机物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干扰外用渔药的效果。有机物影响渔药作用的机理是:

1.有机物在病原体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层,妨碍了渔药与病原体的直接接触,从而延误了渔药对病原体的杀灭作用。

2.有机物与渔药(如消毒剂、杀虫剂等)结合,降低了渔药的溶解度,从而阻碍了渔药与病原体的结合,影响了渔药的作用。

3.有机物与渔药发生作用,形成了一种新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不仅减弱了渔药对病原体的杀灭力,而且由于它们的不溶性,又能吸附周围其他一些物质,共同产生保护病原体的机械屏障。

渔药受有机物影响的程度不尽相同,有的影响较大,如使用高锰酸钾消毒时,它要先将有机物氧化后,才可对病原体产生相应的作用;又如有机物对次氯酸盐的影响要大于氯代异氰尿酸;季铵盐类(如新洁尔灭等)、过氧化物类(过氧化氢等)渔药等的药效作用也会明显地受有机物的影响;但也有的渔药受影响较小,如聚维酮碘等。

四、光照和季节

在白昼与黑夜,水生动物对渔药的敏感性有所不同,它们夜间比白天的反应弱,且傍晚或夜间由于气温、水温降低,减少了水生动物的不安和体能消耗,对渔药的耐受能力增强。同样,夏季与冬季相比,由于夏季水温较高,水生动物活动力强,它们对渔药也较冬季敏感。

此外,有些渔药见光易分解,因此应尽量避免在光照较强时给药。有的渔药由于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温度高时其作用降低,所以受季节的影响也就较大,如溴氰菊酯的杀虫效果,春季使用要比夏季明显好。

五、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影响着渔药的作用。病原微生物数量越多,渔药的杀菌作用会逐渐减弱。

病原微生物的不同生长时期、状态和抵抗力也会影响渔药的作用。有些抗寄生虫渔药对成虫效果好,而对幼虫效果较差。

随着抗菌药使用范围的扩大与使用剂量的增加,病原微生物会产生耐药性。目前,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耐药性不断增强,很多病原微生物已由单药耐药发展为多药耐药,导致用药量越来越大,药效却越来越低。如土霉素、金霉素等曾对海水养殖弧菌病的防治有较好的效果,但近年来由于耐药菌株的出现,已经对这类疾病的治疗无能为力;引起多种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的嗜水气单胞菌现已对多种抗生素有耐药性。

六、其他

水体中的盐度、溶氧量、透明度、硬度、重金属盐、氨氮以及池塘底质等因素,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药效。一般认为,药效会随盐度的升高而减弱(茶籽饼例外),如海水对一些抗菌药(如四环素、土霉素、磺胺类等)的抗菌活性均呈抑制作用;溶氧较高时水生动物对渔药的耐受性增强,溶氧较低时,则易发生中毒现象;一般情况下渔药(如硫酸铜等)在硬水中的毒性要比在软水中小;池塘底泥较多时,对一些渔药(如敌百虫)的吸附也较多,从而降低渔药的作用。


第四节 水生动物本身

不同的水生动物对渔药的敏感性不同,如鲤、鲫鱼对硫酸铜较为敏感,鳜、淡水白鲳等对敌百虫的耐受能力差;磺胺类渔药在治疗中华鳖的溃烂病(嗜水气单胞菌引起)时有一定的疗效,而对同样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淡水鱼类出血性败血症的作用却不显著。造成这些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渔药在水生动物体内外的代谢途径和速度不尽相同,其中包括药物代谢酶的种类、含量与代谢途径等,它们也影响了渔药在水生动物没体内外的作用方式、消除速度,影响了渔药的作用效果。

一、种属差异

虽然每一种渔药都具有本身固有的药理作用,但是由于水生动物的解剖结构、生理机能、生态习性的不同,各种水生动物对同一渔药的敏感性与耐受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如生石灰对中华鳖的使用浓度为6070mg/L、鱼类是2530mg/L,而中华绒螯蟹却只有15mg/L。表4-2是部分水生动物对渔药的敏感性。此外,同一种渔药在不同水生动物体内的吸收、转运、代谢和消除的规律不同,所产生的药效亦有一定的差异。

4-2 部分水生动物对渔药的敏感性

 

二、生理差异

1.年龄 不同龄的水生动物对渔药的反应差别很大。

1)在对渔药的敏感性上,一般幼龄、老龄的水生动物对渔药比较敏感。如草鱼、鲢等鱼苗对漂白粉的敏感性比成鱼大,这可能由于幼龄水生动物体内酶活性较低,或肝肾功能发育不健全,对渔药的转化能力较弱,易引起毒性反应。老龄水生动物由于某些器官的功能退化,对渔药的转化能力也大大降低。

2)在对渔药的转化、吸收和代谢上,不同龄的鱼表现也不一样。如以相同剂量的氯霉素对1龄和2龄罗非鱼口灌给药,1龄罗非鱼比2龄罗非鱼吸收速度明显快,而消除速度则明显较缓慢。又如成熟的斑点叉尾回在多次给药下的药动学参数与单次给药下的药动学参数一致,而幼鱼则不一致,表现为总消除时间减少。

2.肥满度 肥满度较丰的水生动物对渔药的耐受性较强,这是因为一些脂溶性的渔药较易贮集在脂肪组织中。

三、个体差异

同种水生动物不同的个体对药物作用的反应也有不同,有的对渔药特别敏感,而有的表现其耐受性较强;有的对药物的处置较快,而有的却较迟钝,这被称为个体差异。个体差异包括含量的差异和质的差异。产生个体差异原因比较复杂,但其中很多都与遗传因素有关。但由于水产动物大部分是群体给药,个体差异常被忽略。

四、机能状态

水生动物的机能状态对药物作用的影响非常明显。一般瘦弱、营养不良的水生动物对药物比较敏感。水生动物摄食的饵料中缺乏蛋白质、维生素或钙、镁等营养元素,可使肝微粒体酶活性降低,导致药物中毒。

此外,水生动物生存在比较拥挤的空间时,转塘、捕捞、运输、换水、饵料转换、饲养密度的改变等养殖操作,都会导致水生动物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增加水生动物对渔药的敏感性,不仅会影响渔药的作用效果,还会增强渔药的毒性作用。

处在病理情况下的水生动物,药物的作用与在健康状态下的水生动物也有所不同。各种病理因素都能改变药物在机体内的转运和转化,影响血药浓度,从而影响药效。对于水生动物,肝肾是药物代谢酶聚集的重要场所,是药物消除的重要器官,在病理状态下的水生动物常会因肝肾实质细胞受损、肝肾病变、功能失调等导致体内的某些药物代谢酶减少,对药物的转化和代谢能力降低,从而使药物的半衰期延长,造成药物蓄积,药物作用加强或延长,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肝肾功能是否健全对药物的代谢具有较大的意义,它会较大地影响着药物的作用和用药的安全。对于患有某些细菌性疾病的水生动物,因大多会造成肝肾功能损伤,所以在进行这类疾病的治疗时,应慎用有关的抗生素类药物,避免引起较大的不良反应,或得不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电脑网址: http://www.yc6318.cn 地址:重庆市永川区卫星湖街道  手机网址:http://m.yc6318.cn
重庆市永川区双竹渔业协会,重庆市永川区水花鱼养殖专业合作社,重庆吉永水产品养殖股份合作社,重庆市永川区丰祥渔业有限公司
本站微信:ycsh638,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ICP备案/许可证号渝ICP备2020014487号-1

渝公网安备50011802010496号

诚信共建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