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鱼类捕食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根据大小效率假说,开放水域中牧食性的浮游动物都竞争小颗粒有机物,较大的浮游动物具有更高的摄食效率,且能够摄食较大的颗粒,因此,当鱼类捕食压力较小时,小个体的浮游动物会被大个体的种类(大型枝角类和水蚤)竞争淘汰掉;但是当鱼类捕食压力较高时,鱼类的选择性捕食将导致大型种类消失,使得小型种类(轮虫和小型枝角类)成为优势种。
温带水体中鱼类的捕食压力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鱼类捕食压力较低,牧食性枝角类(如溞属又称红虫)种群得以迅速发展,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牧食压力增加使水体出现一段时间的“清水期”;到了夏季,大型牧食性枝角类由于受到食物数量的限制密度开始下降,同时新孵化出的鱼苗增加了对浮游动物的捕食压力,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趋于小型化;秋、冬季水温下降鱼类活动降低,对浮游动物的捕食压力也降低,浮游动物向大型种类发展。
热带地区水温常年较高鱼类活动时间长,鱼类对浮游动物的持续而强烈捕食压力导致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较低。另外热带地区的鱼类常年存在繁殖现象,体长4-20mm的鱼苗就已经能够摄食轮虫、小型枝角类和桡足类无节幼体,而当体长达到20mm以上时几乎能摄食所有浮游动物,加之鱼苗由于其较高的新陈代谢率对食物的需求很大,更增加了对浮游动物的捕食压力。另外,无脊椎动物的捕食,包括薄皮溞、剑水蚤等具备主动捕食能力的肉食性动物,其对浮游动物动物的捕食对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组成也有重要的影响。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