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常见常用的水质调控方法浅析:溶氧不足,使用灵丹妙药也等于0
如果水中溶氧不足,哪怕使用"灵丹妙药"也调节不好水质!
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水更是鱼的重要载体,历来有“养好一塘鱼,先要管好一池水”的谚语,因此,水质与养鱼的关系是非常的重要,水的管理应该放在整个养殖过程中的首要位置。养鱼要好水,水要养护,养鱼先养水,这些概念和道理大家都明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尤其是精养鱼池的调控和改良水质已成为水产养殖的关键问题。池塘相对于实验室的实验小水体和普通的河流水有所不同,池塘水的自净能力与它们相比那可是低了几个档次。既然自净能力不行,那必然要靠我们人为"清洁"了。本文仅就常见常用的水质调控手段作出简要分析和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一、加水换水
通常来说,几乎任何水质问题都可以通过换水加水的方式来缓解水质继续变坏。有水源条件的池塘,定期换注新水。有条件的抽去池塘的底层水(或者"底排污"),然后加注好水,加大换水量,这是最有效的办法。
当然,加注新水受一定的条件限制,比如缺乏水源或者天干年头甚至是纯粹的望天塘(指完全靠天降雨才有水的池塘)。在这些受限条件下,也可以用相邻鱼塘的水来交换灌注,也不失为一个没有办法的方法。
二、有益菌藻
在养殖水环境中使用生物制剂很重要,具有很好的净化水质的作用。定期给水体泼洒EM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乳酸菌和硅藻、小球藻等有益菌藻,可以分解水中有机污染物。但微生物藻种菌剂种类繁多,功能和作用不一。对于水产养殖来说,在缺氧、欠氧水中投了耗(好)氧性的菌种藻种时,如果增氧措施没跟上,水体会更加缺氧,可能菌藻因缺(欠)氧而阵亡,甚至还致水质更加恶化,这是非常有害的,这也是少有人注意的地方,这就是有人投下了菌藻后水质不好转或者更败坏的原因所在。
从生产实际来看,平时提前培藻育菌,作为预防水质恶化的手段有一定的效果,也就是说,对于水质恶化有防范作用。但是,如果水质已经恶化了,再使用有益菌藻来改良,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没有作用。因为仅仅一小瓶的大约10克20克的东西(指菌种藻种)投放在鱼塘水里,犹如在大海里放了一滴水,杯水车薪,甚至还不足以被鱼儿滤食吃掉填肚子。在实验室小水体里或者除非菌藻有"核裂变"功能,微不足道的一点菌藻种子才可能在水体中生成庞大群落,但这是不现实的。因此,提前防范水质败坏,当然可以使用菌藻制剂,这才是生物制剂所应有的定位。
另外,利用有益菌藻发挥作用也是有前提条件的,并非人们所想象得那样简单和美好。即:首先要保证水中溶氧充足,其次是水体要有一定的肥源。否则用了也白用。如果忽略投料、防病、增氧的作用和疏于平时管理,一切成功都指望、都寄希望于微生物制剂和动保产品的投入上,舍不得喂优质饲料,舍不得用电开机增氧,舍不得日常的精细操作,平时马虎了事,偷工省事,这些所为到后来不可能会有好的结局。
三、开机增氧
利用增氧机的曝气(有毒气体散出水体)、搅水(上下水层交换)、增氧(融入水中溶解氧)的三个特有功能,维持水体高溶解氧水平,以利有机物分解,对水质调节的作用非常之大。加开增氧机,迅速增加水中溶解氧,对于降解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三高"等有良好作用,因为"三高"现象大多数情况下就是长期低氧状态下所促成。因此,常开增氧机不失为最好的改良水质措施。
开动增氧机或全池泼洒化学增氧剂,使池水有充足的溶解氧,对水质改良作用巨大。举例:溶氧充足时,可以促进亚硝酸盐向硝酸盐的转化,从而降低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一般情况下,遇有水质恶化时,加开多开增氧机即可解燃眉之急,因为增氧机的"曝气"功能会把水中不良物质(气体)挥发逸曝。增氧机通过搅动水体,通过曝气,会加快池塘水体如硫化氢、氨氮、甲烷、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排出,是一种效果明显的水体解毒措施,同时也是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调水方法。所以,在水质不良的时候开动增氧机,就是一个良好的调水、改底、解毒的好手段!
四、鱼类混(套)养
恰当的套养滤食性鱼类(比如白鲢)和底栖性鱼类(比如鲤鱼),在池塘中混养这些以有机碎屑为食的鱼类,可降低有机物的积累,减少不良物质的产生,对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三高"也有很好的防控作用。
在现实生产中有一个奇怪现象,很多人认为花鲢好吃又值钱,重鳙轻鲢,认为花鲢(鳙鱼)也是滤食性鱼类,就只混养花鲢,而不套养或者很少比例混养白鲢。其实,花白鲢虽然都是滤食性调节水质的鱼类,但花鲢偏重于动物性饵料食性,而水质恶化是以有机物(有机质)为主要载体,水体富营养化是水质败坏的前奏,恰好白鲢的食性则以滤食水中有机物(包含藻类)为主食,白鲢因此有"清洁工"之美称。
底质败坏,也是水质恶化的一个重要起因。淤泥深厚,多年没清塘久未见光,粪便沉积,残饵余剩,这些都是促成底质败坏的因素。很多人喜欢使用底改药物来改良底质,这个方法倒是无可厚非。其实,混养一些底栖性(底层)鱼类既改底又增加产量,两全齐美。比如:作为底层鱼的鲤鱼,有掘泥觅食的习性,底泥被翻起,残饵余粪被清理,它等同于是鱼塘的"扫地工"。
关于混养白鲢(滤食性鱼类)套养鲤鱼(底栖性鱼类)之事,有些人说没人吃或者不好卖,就是不混放不套养的理由。我就说:没人买,你就送人吃;没人吃,你就放生江河;也得配套养殖滤食性和底栖性鱼类,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养鱼的平安顺利。
人的生活居室可谓配套齐全,功能配置多样化,厨房、客厅、饭厅、卫生间乃至睡觉休息的居室均分工明确,让人们生活在最适人居环境之中。而鱼类在鱼塘中可就不一样了,除了鱼类有分居不同水层的习性外,吃喝拉撒全在一个水体空间,甚至在高密度养殖中还拥挤不堪。可想而知,这种"脏乱差"状态对鱼来说是严重不适而生存环境恶劣。因此,利用滤食性鱼类"清洁工"和底栖性鱼类"扫地工"来创造最适鱼居环境,既合理又科学且省事。
五、溶氧足,水才好,鱼就好!
在现实生产中,很多人痴迷调水,过度去看重培藻育菌。有些人受菌藻制剂"神话"的偏颇宣传,乱用、偏爱使用微生态制剂,以为这样就会有一塘好水,同时,对于水体环境的平衡却没有一丝的注重。一味追求单一的菌种藻类,听说硅藻、小球藻是有益藻类就大量培养,也许到最后导致单一藻类生长旺盛从而引发倒藻事故。遇到水质不好了,芽孢菌、光合菌、EM菌等菌剂不顾一切的投入,但对最重要的溶氧水平问题却选择性的失忘。据施卫民在"施工评说"上发文指出:在水中溶氧不足的情况下,哪怕"灵丹妙药"也无济于事甚至还起反作用,徒增耗氧源,因为菌藻也需要氧气,往往本是一塘好水反而还搞得来稀里糊涂。因此,开机增氧才是最好的调水方法。
什么是好水?硅藻多、小球藻多的水,是好水?不一定吧!其实,水生态系统平衡、溶解氧充足的水,才是好水!据冯兴浪在"腾氏水产"上发文指出:在水产高产地区(比如广东),放养量大,产量很高,和其它养殖地区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是增氧机配置相当完善。按一般人的理解,养殖密度越大,使用微生态制剂会更多。但是,在水产高产地区却最注重增氧机的开启,调水用药水平却和其它产区几乎没有区别甚至还少,把"增氧机=增产机"的作用发挥得炉火纯青,也体现出高溶氧水平有着无与伦比的价值。
藻相的稳定对于鱼塘养殖至关重要,它对鱼类的生长与发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营养决定体质,溶氧决定产量”。又有“鱼浮头一天,三天不长”的俗语。由此可见溶氧对于养殖的重要性!而池塘中的氧气最多的是靠池塘中的藻类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一旦池塘中的藻类不均衡或是单一的话,池塘就会极易缺氧导致鱼的浮头。如果遇上天气的剧烈变化还容易造成藻类大量死亡,引发倒藻进而导致鱼类翻塘。所以可见,藻类的均衡与管理是多么的重要。
六、综上所述
总的说来,从目前的社会发展程度和科技水平来看,对于水质恶化的"治里"须从生物学的基础上入手,认识和掌握水生态系统的特点,采用生物平衡方法才是当下水质管护的良方。当整个养殖水体中的溶氧、菌相、藻相、元素和养殖动物之间达到一种相对动态平衡时,美好的水质才会"长盛不衰"。经常加换水体,常开增氧机械,混养滤食性和底层鱼类,平时培养有益菌藻,……,必须保持水中有足够溶氧方保养鱼平安,"溶氧充足"这个要件是什么藻菌或者"灵丹妙药"都不可替代的,因此,溶氧足,水就好,鱼才好。如此而为,才会人乐鱼欢!养鱼不赚钱那是不可能的!
(备注:本网易号"养鱼第一线"欢迎您的光临!本文系刘文俊原创,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第一线"公众号,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