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揭开环境因素诱发鱼病的原因
1、什么是水体中的理化因子
理化因子是养殖水体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物理、化学、底质所反映出来的一些数据,简称理化因子。水体理化因子与鱼类的生存、发病死亡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掌握水体理化因子的特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诊断鱼病的关键一步。
2、环境因素包括哪些
(1)理化因子:PH值、溶解氧、硬度、盐度及有害因子(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
(2)藻类(浮游植物):常见淡水中藻类有蓝藻、绿藻、隐藻、裸藻、甲藻、金藻、硅藻等11个大门派。
3、养殖用水的PH要求
养殖水体中的鱼类和饵料生物的生长对PH均有严格的要求,在我国淡水养殖中,一般在6.5~8.5之间,这只是说鱼类和饵料生物的安全PH范围。但并不是对所有鱼类和各阶段要求的最佳范围:
(1)人工繁殖阶段PH>7.5呈微碱性为好,若PH<6.5时人工繁殖就不能顺利进行。
(2)在育苗阶段PH>8或更高时,培育鱼苗效果更好。
(3)在养成鱼阶段,PH在6.5~7.5对高产有利,7.5~8.5范围多为平产。
(4)高产鱼塘,PH多为中性偏碱,但不能大于8.5以上。
4、水体PH值与鱼病的关系
水体PH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水生动物的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主要变现为:
(1)直接关系
PH过低也就是酸性水质,可使鱼类血液PH下降,降低载氧能力使血液中的氧分压变小,即使水体溶氧再高,鱼类也会浮头。鱼在水体不爱运动,新陈代谢低落,摄食很少,消化也差,生长速度降低,往往易发生肠炎病。
PH过高,也就是强碱性水质,直接腐蚀鳃组织,引起烂鳃造成窒息死亡。
(2)间接关系
PH改变,影响许多物质的存在形式,特别是一些有毒物质,存在形式的转变,间接影响生物的生命活力,如:水体中的氨(NH4+)在PH值转为强碱性时,即氨(NH4+)转为NH3(有毒的氨氮—游离氨、非离子氨或分子氨)对鱼类产生剧毒。再如:水体中的硫(S2-)在PH值转为酸性时,即硫(S2-)转为有毒的硫化氢H2S。还有当PH值每下降一个单位,水中Cu2+的浓度就会提高100倍,Cu2+可以被鳃直接吸收,并被转移到体内产生毒害作用。
(3)使用硫酸铜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使用硫酸铜时应该注意水体的PH值,如果PH值偏高,则硫酸铜的药效很低,如果必须使用硫酸铜,可以把水体PH值降低,每降低一个单位,硫酸铜的效果就会增加100倍。
(4)产生硫化氢时怎么快速处理
如果水体硫化氢偏高时,可以升高PH值,这样硫化氢的毒性就可以迅速缓解。每亩水体用10~20kg生石灰即可或者全池泼洒底加氧3-5亩/米。
5、溶解氧与鱼病的关系
(1)急性影响——窒息死亡
淡水池塘主养鱼类的氧气一般控制在5.6mg/L以上,一般若低于0.1~0.8mg/L就会窒息死亡。
(2)慢性影响
A、影响生长和吸收,若溶解氧为3~4mg时摄食量减少一半。若溶解氧2.7~2.8mg时生长速度降低十倍,饵料系数提高四倍。
B、影响发病率,鱼类在低氧状态下,抗病力下降,发病率增高,特别是寄生虫大量蔓延,但是溶解氧过饱和时又会发生气泡病。
C、影响胚胎发育,在孵化时若低氧状态,多发生畸形甚至死亡。
D、增加毒物的毒性,其原理是在低氧状态下,加速鱼类的呼吸频率,相对增加了鱼类接触毒物的比例。
6、有害物质与鱼病的关系
(1)氨氮是怎样产生的
A、残饵粪便的分解
B、动物尸体的分解
C、水体其它有机物的分解水体
水体氨氮长期偏高,与饲料有关吗?根据我们研究所做的调查研究证明,当水体氨氮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并且通过各种讲解措施包括换水等仍然无效时,就说明所用饲料是有问题的。因为饲料配方主要由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组成,而蛋白质就是由各种氨基酸组成,饲料厂要做的就是根据鱼类自身要求达到氨基酸平衡,但是当氨基酸不平衡时,根据木桶原理,就会有多余的氨基酸被排到养殖水里,通过各种理化反应就会引起水中氨氮升高。
(2)氨氮偏高时应注意哪些
在养殖水体中,若水体内含氨氮2.5ml/L以上时,首先不能向池塘泼洒生石灰、小苏打、草木灰等一些碱性物质。因为水体的氨氮在碱性环境下,无毒的NH4+转为有毒的NH3,对鱼类产生毒害;更不能再向池塘追施一些含氮的化肥,因为含氮的化肥本身就含有大量的氨离子。当水体氨氮偏高时,除须注意以上事项外,还应充分利用增氧机曝气的作用和药物进行水质调控。
(3)亚硝酸盐怎样产生的
主要由于水体氨循环受阻而产生的。氨在正常循环中产生硝酸盐。(氧气不足时)产生亚硝酸盐。可以证明,当水体氨氮长期偏高时,如果不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过一段时间就会引起亚硝酸盐偏高。同样,当水体亚硝酸盐偏高时可以知道前段时间该水体一定氨氮很高。
(4)亚硝酸盐对鱼类产生的危害
亚硝酸盐对鱼类的毒性较强,亚硝酸盐主要通过鱼的呼吸作用由鳃进入血液,破坏血红蛋白,将鱼体血液中正常的亚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白,从而抑制血液的载氧能力,即使池塘中有再丰富的氧气,鱼类也会由于缺氧死亡。其主要症状是鱼鳃盖、鳍条腹部发红,食欲减退,解剖可发现肝脏呈褐色。特别是在河南、河北、陕西等地精养的鲤鱼池塘,易发生鲤鱼急性鳃坏死,死亡率高达90%。
(5)硫化氢是怎样产生的
A、在缺氧的条件下,含硫有机物经嫌气细菌分解而形成。
B、在富含硫酸盐的水体,由于硫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使硫酸盐转变成硫化氢。
防治方法在PH值中已讲到,采用生石灰调节PH值即高效又价廉或全池泼洒底加氧。
7、水体产生有害物质的根本原因
水体中各种有机物质,包括动植物的残体、粪便、饲料残饵等。在水中溶氧供给充足的条件下氧化分解最终的产物是二氧化碳、水、硫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等简单无机化合物。对水体水质不会产生危害。如果水体中溶氧降低时,这些无机物将进行厌氧分解,即产生有害物质,如硫化氢、氨氮、甲烷、亚硝酸盐等。由此证明,水体中的有害物质与水体溶氧有直接关系。从而也证实了有效降解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真正方法就是使水体溶氧升高。
8、藻类的种类
水体中藻类公分11个门派藻类:蓝藻、硅藻、金藻、黄藻、隐藻、甲藻、裸藻、绿藻,以上8种藻类均为较小型藻类;红藻、褐藻、轮藻以上3种藻类均为大型藻类、大型植物。
(1)蓝藻门派的特点
喜生于有机丰富的碱性水体,除此外,由于蓝藻有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功能,所以简称为固氮藻类,它在淡水、海水、沙漠、岩石、树干均可生长,镜检是一种不运动的藻类,螺旋藻和鱼腥藻是鲢、鳙鱼的天然饵料,其余大部分蓝藻门派均有毒副作用的。如:毒性最强微囊藻、隐杆藻、平裂藻、蓝纤维藻等。根据蓝藻的特点推出以下结论:前段时间为肥水、PH值较高(一般高于8.5以上)、不能用生石灰泼洒、不能泼洒氮肥、表面水体色浓下层无色、料台附近或下风处常有不消化排泄物漂浮、鱼种阶段危害小,成鱼阶段危害大、夏季至秋季较多、不要加注新鲜水体、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隐藻门派特点
该种类是藻类种较小的一个类群,简称二根鞭毛藻类,它在淡水、海水中都有分布,它喜生于含有大量有机物和氮的水体中,隐藻的出现表示着池水是一种肥水、好水的标志,也表示着水体的溶氧高,生长快,产量高的特点。从水体查出隐藻,可推出以下特点:镜检个体小活动量大、低倍显微镜不宜看出鞭毛、鱼儿摄食好生长速度快、鱼类不宜浮头、抗病力强、水色多为绿色或褐色。
(3)裸藻门派的特点
裸藻又称眼虫藻,它是一类具有鞭毛,能运动的单细胞藻类,大部分生长在有机物丰富的小型静水体中,对污水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也是上层鱼类的天然饵料,它是肥水、好水的标志。它与其它藻类的根本区别是个大、运动、有红色眼点的特征。
但是在精养四大家鱼中发现裸藻本人认为并非益藻,经过十余年的观察我们发现水体大量裸藻时有以下不良反应:
A、一种有毒藻类,其毒力比蓝藻毒性还大
B、鱼儿厌食,有浮头现象。
C、少数鱼趴边或死鱼现象。
D、连绵阴雨天,浮头愈重,甚至泛塘。
关于裸藻在新环境下对鱼类产生危害的论据待在研究
(4)绿藻门派特点
绿藻约90%生长于淡水,10%在海水生长,其门派中家族为最多的成员家庭,有运动带有鞭毛的团藻、衣藻、角藻、实球、空球藻等家族成员,还有不运动的月牙、栅藻等,总而言之,绿藻门派品种多,而且形态复杂,一时很难弄清,但我们知道它是一种好藻,是好水的标志。
(5)甲藻门派特点
甲藻喜生于有机质多、硬度大、水温较高和微碱性水中,它们对水环境的改变非常敏感,如水温、PH的突然变化,会引起其大量死亡。甲藻在大量繁殖时,池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反映出红棕色,俗称“红水”。此藻会影响鱼类的消化,我们把它定做有害藻类。
(6)金藻门派特点
金藻喜生于盐碱、低温、瘦水、透明度较大的淡水水体中。一般在较寒冷的季节宜发生,金藻大部分有鞭毛、会运动,个体较小,但通过160倍的显微镜易观察到它的结构。常有的金藻家族有硅鞭金藻、单鞭金藻、鱼鳞藻、棕鞭藻、黄群藻等鞭金藻和三毛金藻。金藻门派大部分是有益的,但三毛金藻是有毒性的,而且毒性很强,根据其藻类特点可推断出以下结论:
A、藻为多鞭毛藻,通过显微镜的观察为运动藻类。
B、常发生于春秋两季,为低温藻类。
C、池塘或PH偏高的水体,易发生此藻。
D、硫铵或硝铵等含氮化肥效果较好。
(7)硅藻门派的特点
硅藻大部分在海水中生存,少数直链藻在淡水中生长。它是海洋有机物的主要生产者之一,硅藻死亡分解硅质外壳,大量沉积在海底,形成硅藻土,在工业上用途很广。因为淡水极少,所以硅藻要求大家有所了解即可。
(8)红藻、褐藻、轮藻
以上三种藻类均在海水中生存,淡水中只有轮藻少见,我们不一一讲解,但知道它们均是大型藻类或大型植物。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