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毛蚶与毛蚶增殖
毛蚶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蚶目、蚶科、蚶属。学名Scapharca subcrenata Lischke。是维生素B12含量较高的食用贝类。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和日本沿海。以中国渤海和东海近海较多。生活在内湾浅海低潮线下至水深十多米的泥砂底中,以4~8米处居多。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毛蚶资源丰富,产量较高;后因忽视资源保护和繁殖,加之受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调,致使资源蕴藏量大幅度下降。如渤海辽东湾,1975年毛蚶蕴藏量仍有53.2万吨,捕捞量为4.1万吨,到1981年蕴藏量已下降为8.6万吨,捕捞量只有0.8万吨。而渤海湾和莱州湾的情况更为严重。为此,采取相应的保护与增殖措施,已属刻不容缓。
形态特征
成体壳长4~5厘米,壳面膨胀呈卵圆形,壳顶突出而内卷且偏于前方;壳面放射肋30~34条,肋上显出方形小结节;铰合部平直,有齿约50枚;壳面白色,被有褐色绒毛。
生态习性
消化器官由口、食道、胃、肠、肛门所组成;主要食物为硅藻和有机碎屑。生殖腺包在消化腺(内脏团)的周围,性成熟时雌体性腺桔(紫)红色,雄体黄白色,生殖孔开口在后闭壳肌的腹面,左右各1个。卵(卵径50~60微米)在海水中受精孵化。生活在渤海辽东湾的毛蚶多在7月上旬至8月上旬产卵;繁殖期间有2~3次精卵排放高峰,每次间隔约半个月。壳长4厘米左右的个体一次排卵量可达200万~300万粒。产卵水温多在25~27℃间。幼虫在海中浮游,经担轮幼虫期进入D形幼虫,在150微米时壳顶开始膨起,逐渐呈“馒头”状,随身体增长壳长明显大于壳高,近长卵形;壳长达220微米以后出现“眼点”,即将进入附着变态生活。整个浮游期约需16~17天。幼虫结束浮游生活后,以足丝附着在砂粒、贝壳、海藻等固体物上。足丝呈带状,终生存在;脱落后有再生附着的能力。壳长达1.2~1.5厘米时,落入海底进入浅埋生活,约经2~2.5年长成成贝。
毛蚶增殖方法有海区采苗和地播放养两种。
海区采苗
选择湾内水面大、湾口小,幼虫浮游期间不会因潮流而流失,又不会因风向而流向外海,种贝数量多的海区为采苗场。毛蚶进入繁殖季节后,要每隔3~5天测定一次生殖腺指数,每次测定的亲(种)贝不少于50个,求出指数平均值并同前次对比,以确认产卵日期。生殖腺指数在产卵前呈上升趋势,一旦精、卵大批排出,指数会大幅度下降。也可以通过剖切亲贝软体部,测量比较生殖腺厚度的方法来确定产卵时间。由于毛蚶的精、卵系分批排放,此项测定工作要持续至繁殖期结束时为止。
幼虫数量在海区中的分布经常有变动,调查找出幼虫出现数量最多的海区范围,是采苗成败的关键。首先设置若干个站位,从产卵前开始,各站位每隔3~5天,用网目70微米筛绢制成的大型浮游生物网采集幼虫一次,船速1.5米/秒,平拖5分钟;垂直定量可用采水器或闭锁式浮游生物网取样,样品在实验室内用解剖镜计数定量并换算成每立方米水体中毛蚶幼虫的数量,同时测量出幼虫的壳长与壳高。再根据幼虫的数量分布及其发育阶段,随时发布采苗预报。对于其他附着生物幼虫,也应镜检定量,以便选择投放采苗器的适宜区域,避免敌害生物的附着干扰。
当幼虫壳长150微米左右时应及时集中人力敷设浮筏,并将采苗器垂挂到海中。采苗器为塑料窗纱网制成的网袋(40厘米×30厘米),内装100克旧网衣或聚乙烯乱丝团。采苗袋间距20~30厘米,悬挂水深依幼虫集中分布水层而定,最低层采苗袋距海底约1米。附苗初期不需刷洗采苗袋,当网眼出现堵塞后,可更换较大网目的网袋。
日本曾用棕绳夹稻草做成采苗球和用棕榈网为采苗器,后来也改用采苗袋采苗。
地播放养
蚶苗长至1.5厘米左右时,选择敌害少、底质软、含泥量不少于30%的砂和碎贝壳相混、水深3~4米的海底放养。放养密度150~200粒/米2。蚶苗放养前力求过筛,大小分级,不同等级的苗划区分别放养,以利于生长。
日本过去在无网袋保护的情况下,当贝苗长至1.2厘米左右时,将已附苗的采苗器移挂至干潮线下水深0.3~0.6米的中间培育场培育,让贝苗随个体增长自然脱落,待第二年春长至2厘米以上时,再移到水深3~10米的浅海养成。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